01關於義大利
現代義大利的歷史並不是很長,他的前身古羅馬帝國倒是比較聞名於世,接著是倫巴德王國,後來併入法蘭克王國,在現代義大利建立之前,義大利以城邦的形式存在,如威尼斯、佛羅倫斯等共和國。一直沒有統一的義大利國,即使是歷史上所謂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大部分的領土和義大利人還在奧匈的統治範圍。
一直到1861年,才建立了義大利王國,並且還沒有全部統一,威尼斯還被奧匈帝國佔領著。
02剛成立的義大利王國,就以豬隊友的形象出現
當時的普魯士是俾斯麥當家,一看新來了一位同學,就開始拉攏。那個時候的奧匈對普魯士而言還存在一定的威脅。所以就遊說剛建國的義大利與自己結盟,奧匈不還佔著你的威尼斯麼,咱們一起攻打奧地利,以便把威尼斯收回來。換成其他國家早就同意了,可義大利想都沒想,就拒絕了,因為他們不想流血,寧可花大價錢將威尼斯買回來。不過從客觀的角度來說,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所以義大利的想法倒也沒有多大的不對。
問題在於奧偏偏對佔領的土地非常珍惜,回復了兩個字「不賣」。然後義大利一次一次把價格抬高,而奧的回覆增加到六個字「多少錢都不賣」。義大利人還是心存幻想而舉棋不定。
當時急於促成普奧開戰的拿破崙三世實在看不下去了,他提出由法國保證義大利的安全,再加上俾斯麥答應給予1.2億馬克的援助,義大利這才下定決心與普魯士結盟。1866年4月8日,普魯士與義大利正式籤訂同盟條約,雙方保證在對奧戰爭中不得單獨與奧講和和擅自退出戰爭。新興的義大利成了普魯士的盟友。
但讓俾斯麥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開戰後不過兩天,12萬裝備精良的意軍實力如此差勁,被8萬奧軍打得潰不成軍。義大利海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實力佔優的情況下輸掉了海戰。義大利在整個普奧戰爭中唯一的作用就是拖住了8萬奧軍,如果不是普軍速戰速決,使這8萬奧軍來不及回援薩多瓦,那義大利連這點兒作用都起不到了。
不過,強大的普魯士軍隊還是把奧軍打敗了,而且僅用了七周時間,把法國拿破崙三世給嚇了一跳,為了不培養出一個威脅更大的普魯士,拿破崙三世宣布調停。奧地利隨即宣布接受法國的調停,而普王威廉一世在俾斯麥以辭職相要挾下也不得不屈服。奧地利被趕出德意志,義大利也與奧地利籤訂《維也納和約》,奧地利將威尼斯地區交給義大利,還算是不虛此行。但另一方面,拿破崙三世的軍隊還駐守在羅馬。
普魯士在俾斯麥的主導下,與奧籤訂的條約不算苛刻,雙方都能接受,因此,兩國不但沒有因為戰爭吵翻,讓法國坐收漁利,反而還結盟了。這讓當初促成普奧開戰的拿破崙三世受不了了,本想與奧地利結盟的願望也就此落空。在拉攏奧俄英甚至盧森堡和比利時失敗相繼失敗之後,甚至連最軟弱無能的義大利拿破崙三世都沒有放過。而義大利這一次拒絕了與法國結盟,因為他巴不得法國失敗好趁機收回羅馬。
03一戰之前義大利為什麼與德奧結盟?
在1879年《德奧同盟條約》籤訂後,1882年5月20日義大利也加入了德奧同盟,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所謂「德意奧同盟國集團」。義大利為什麼要加入德奧同盟呢?這是因為義大利在1881年陷入了嚴重的內外交困,急需德奧的支持。
1866年通過參加普奧戰爭,義大利收回了威尼斯,還剩下羅馬被法國佔領著,羅馬本是教皇的據點,數千萬天主教徒對此有深厚感情。
當時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一直強烈支持教皇,以便取得其他國家的天主教徒對他的支持,義大利對解決羅馬問題很是頭疼。
1867年。在義大利政府鼓動下,一位為統一義大利作出卓越貢獻的民族英雄加裡波第,率領志願軍進攻羅馬。
義大利政府的如意算盤打得非常精明,如果是進攻得手的話,義大利就可以接管羅馬,實現統一,如果法國出面幹涉,責任在加裡波第身上,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沒想到法國人狠話不多,直接派大軍保衛羅馬。義大利政府立刻宣布加裡波第的志願軍是「叛軍」。
加裡波第的志願軍士氣頓時全無,最終被法軍打敗,羅馬問題也因此被迫擱置。
1870年9月1日,由於法軍在色當戰役中被打敗,法國緊急召回駐防羅馬的軍隊。義大利頓時來勁了,趕緊派大軍進駐羅馬,羅馬教皇也被迫退入羅馬城中的梵蒂岡。
義大利為了安撫國內外天主教徒,把梵蒂岡留了教皇,同時給了教皇和教會很多列的特殊權利,此事就這麼解決。1871年7月正式遷都羅馬,義大利終於完成了統一。
統一後的義大利被稱為「歐洲的第六架輪子」。因為與英國、法國、德國、奧匈、俄國這五個歐洲大國相比,義大利顯得非常弱,但又比土耳其、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國強大。因此義大利事實上處在一個很尷尬的位置,高個子裡最矮的一個,矮個子裡最高的一個。
義大利雖然實力不強、國力較弱,但野心卻是極大,因此號稱「窮光蛋帝國主義」。由於憑藉自身實力完全無法實現自己的野心,所以義大利就變成了國際社會中投機取巧的典型。義大利也想發展殖民地,他把目標放在突尼西亞。
而英法搞了個柏林會議,會議期間英國強迫土耳其把賽普勒斯島租讓給它,而法國卻在本次會議中什麼好處也沒有得到,這讓法國非常不滿,為了安撫法國這無恥的憤怒,英國答應支持法國在突尼西亞的殖民活動,法國強迫突尼西亞成為自己的保護國。
突尼西亞本是義大利企圖重振雄風而向外擴張的第一個目標。第一步還沒邁出去,就被法國當頭一棒,非常惱火。義大利便通過法國的死敵德國的力量牽製法國。
可是俾斯麥根本瞧不上義大利的實力,認為義大利開同雞肋,其軍事實力就是一個笑話。俾斯麥用「義大利的胃口很好,牙齒卻極為差勁」來形容義大利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最終還是同意義大利加入德奧聯盟,只是為了解決意奧兩國間的領土爭端,不願意給奧匈帝國一個惡鄰而已。使奧匈帝國獲得了一個友好的西方鄰國,得以全力對付俄國,而且也剝奪了一個法國潛在的盟友,使法國更加孤立。
於是,1882年5月20日,德、奧、意籤訂同盟條約,約定如果義大利在遭到法國進攻時,德、奧應提供全力援助;同樣,德奧兩國在遭到法國進攻的時候,義大利也必須履行相同的義務。
以後的事實表明,豬隊友義大利不但實力弱小,而且反覆無常。
04義大利一開始就顯示出反覆無常的本性
隨著俾斯麥的下臺,威廉二世推行的「新路線」的失敗,以及與英國逐漸走向對抗,奧匈帝國成為德國唯一的盟友,事實上他們也沒真正把義大利當成盟友。而義大利也隨時都會背叛他們。
首先是奧匈帝國吞併波赫,引起了義大利的強烈不滿,雖然實力不濟,但對巴爾幹西部也有野心,並不願意看到奧匈帝國在這一地區的擴張,雖然在名義上奧匈帝國還是它的盟友。
俄國對奧匈帝國在巴爾幹擴張也感到強烈不滿,1909年10月沙皇尼古拉二世應邀訪問義大利,兩個國家秘密籤訂了《拉克尼基協定》,這個協定內容明顯是針對奧匈帝國的,義大利無恥至極,背著盟友與盟友的敵人籤訂針對盟友的協定。
義大利做賊心虛,事後幾天又專門與奧匈帝國籤了一份協定,規定兩國凡是與第三國有關巴爾幹條約的籤訂,都應該通告對方。一個國家行事竟毫無信義可言,如此反覆無常、兩面三刀,實在無法用合適的字眼來形容。
05一戰開始不僅背信棄義選擇中立,而且還倒打一耙
隨著英國藉口未收到德國的答覆而向德國宣戰。歐洲六個大國中的五個都已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唯一置身於外的就是同盟國成員義大利。8月3日,同盟國成員之一的義大利宣布中立,藉口是三國同盟是防禦性組織,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入侵不是防禦性戰爭,而且事先又沒有按照盟約規定與它進行磋商,因此它沒有義務參戰。其實如果徹底不參戰,也沒有什麼可說的,畢竟能遠離戰爭,使本國人民不遭受戰爭的禍害,也不是什麼壞事。
義大利宣布中立,同時又與德國密談,表示願意參戰,關鍵看德國是否能給出足夠高的報酬;不僅如此,又與進行秘密會談協約國,看對方能開出什麼價錢。義大利總理安東四處宣揚。自己有100萬大軍可以開赴前線,企圖以此哄抬身價。協約國為義大利出的價錢更高一些,但義大利卻並不急於出賣自己,它還想再等等。
1915年3月俄軍突破了奧匈帝國設在喀爾巴阡山脈的防線,一舉攻克奧匈帝國軍事重鎮普熱梅希爾,俘虜奧匈帝國9個將軍和12萬軍隊。
義大利以為奧匈帝國就快崩潰了,自己再不參戰就將失去分贓的資格。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急忙向奧匈帝國宣戰。
此時的義大利還想腳踏兩隻船,一直到德國敗局已定的情況才下德國宣戰。
但協約國很快就發現義大利不但沒有能幫助協約國取得勝利,反而成為協約國的累贅。義大利以全國之兵猛攻奧匈帝國,兩軍沿邊境處的伊松佐河居然進行了12次大規模的戰役,腐朽無能的奧軍在以主力配合德軍抵抗俄軍的情況下竟然能以一支10萬人的偏師頂住了義大利的舉國之兵,義大利軍隊戰鬥力之低下簡直令人不可思議。經過11次伊松佐河戰役,義大利以死傷100萬人的代價奪取了奧匈帝國幾平方英裡的土地,但就這麼一點點可憐的戰果義大利都沒能保住。
1917年10月24日,德奧聯軍向義大利軍隊發動進攻,當天下午義大利軍隊即告徹底崩潰。此戰義大利軍隊陣亡1萬,3萬人負傷,卻有29.5萬人做了俘虜。成千上萬的義大利士兵集體投降,甚至有成建制的意軍打著白旗四處尋找德奧軍隊投降,當他們被俘虜後居然高呼:「奧地利萬歲」「向羅馬進發!」
慘重的損失使義大利無力再戰,英法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自己花了大價錢買來的竟然是個累贅。為了幫義大利穩定戰局英法不得不抽調了11個師緊急增援,這才使義大利免於投降。從此協約國不得不把5個師的軍隊常駐在義大利,以免它在下一次德奧聯軍的進攻中徹底崩潰。
1918年10月,英法軍隊向奧利利軍發動進攻,義大利軍隊跟在最後。結果奧軍大敗,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籤署停戰協定,24小時後生效。
消息傳到戰場,奧軍官兵紛紛扔掉武器收拾行裝回家。然而一直躲在英法軍隊身後的義大利軍隊,卻突然猛竄出來,猛撲向奧軍。離戰協定正式生效僅有幾個小時,此刻的奧軍不僅毫無防備,也沒有武裝,只能認栽,結果被義大利俘虜了50萬人。其結果還被義大利廣泛宣傳成為一場大捷。
06沒有價值的義大利在《巴黎和會》上終被無視
拋開背叛不說,一戰中沒有產生任何價值的義大利竟厚著臉要求分贓,而直接遭到英法美的無視,義大利的參會代表忿然離開了會場,以退出和會相要挾。但協約國根本就沒把義大利當回事,反而趁義大利缺席的機會把原本答應給它的土耳其西部最大的港口城市斯麥納轉交給了希臘。
這兩人回國後日夜擔憂列強趁他倆不在的時候作出什麼對義大利不利的決定,5月10日,在沒有受到任何邀請的情況下,他們又灰溜溜地自行回到了巴黎繼續開會。
這也算是丟人丟到國際上了吧,也許因為這樣的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墨索裡尼始終與希特勒站在同一條戰線上了,也應了那一句「寧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