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尊菩薩,其名號梵音為Acalanatha,意為不動尊或無動尊,密宗稱為「不動明王」,亦謂之不動使者。「不動」,乃指慈悲心堅固,無可撼動;「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駕馭一切現象者。依密教三輪身之分類而總判,不動明王為一切諸佛教令輪身,故又稱為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之主尊。不動明王為佛教密宗八大明王首座,具有在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均能掃除障難,並不為動搖之意。不動明王顯現憤怒像,使侵擾眾生之邪魔畏懼而遠離,使眾生於修行路上不致動搖善念菩提心。不動明王,即不動尊菩薩,其名號梵音為Acalanatha,意為不動尊或無動尊,教界稱為「不動明王」,亦謂之不動使者。「不動」,意為誓願,乃指慈悲心堅固,無可撼動,「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駕馭一切現象者。密教大日如來的忿怒身。 依密教三輪身之分類而總判,則大日如來為一切諸尊之總體,為自性輪身,而不動明王為一切諸佛教令輪身,故又稱為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之主尊。就金剛胎藏兩部而分別其德,五方佛,各有三輪身。中央毗盧遮那佛為自性輪身,金剛般若蜜多菩薩為正法輪身,不動明王為教令輪身。所以不動明王是奉大日如來(大日如來的梵音是摩訶毗如遮那佛,摩訶譯為大,毗如遮那譯為光明遍照,故中文別稱大日如來)教令,示現忿怒形降伏一切邪魔之大威勢明王,被視為大日如來的化身或使者。不動明王降魔時示現的忿怒身,也是諸佛意的化身,他的身相是對那些頑固不化、執迷不誤、受魔障遮蔽的眾生而變化的,以喝醒眾生和嚇退魔障。表面看來,大日如來,金剛般若蜜多菩薩,不動明王,是三尊不同的個體。而實際上,卻是諸佛總體的身、口、意三密,次等顯現,即身密是大日如來,語密是金剛般若蜜多菩薩,意密是不動明王。即使是大日如來與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祇不過是法身佛與應身佛之不同示現罷了。不動明王是明王之中最重要的尊格,居於五大明王中心位置,亦即居於首位,另四尊明王圍繞在他身邊。且不動明王與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並列,成為民間佛像的三大主尊。不動明王久以證得大光明遍照,已登大日華臺,因其三昧耶本誓願,而示現初發心時諸相不備之形,為如來之童僕,而執行諸務。且給使於真言行者,故稱使者。使者即使役於人之義也。不動使者,不動即使者而非不動者,不動之使者如二童子,八大童子等(是約於胎藏界)。不動明王其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能,知我心者即身成佛。」威力甚大,不動明王法像不論漢地佛教或藏傳佛教,都重視修習本尊法門,又被稱作大威力不動明王或常住金剛。[2-3] 依密教三輪身之分類而總判,不動明王為一切諸佛教令輪身,故又稱為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之主尊。就金剛胎藏兩部而分別其德,五方佛,各有三輪身。中央毗盧遮那佛為自性輪身,金剛般若蜜多菩薩為正法輪身,不動明王為教令輪身。所以不動明王是奉大日如來教令,示現忿怒形降伏一切惡魔之大威勢明王。他的身相是對那些頑固不化、執迷不誤、受魔障遮蔽的眾生而變化的,以喝醒眾生和嚇退魔障。不動明王其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能,知我心者即身成佛。」威力甚大,不動明王法像不論漢地佛教或藏傳佛教,都重視修習本尊法門,又被稱作大威力不動明王或常住金剛。不動明王形象頗多,在東密較為常見的是據《大日經疏》卷五載的:此尊坐盤石座,呈童子形。頂上有七髻,辮髮垂於左肩,左眼細閉,下齒齧上唇,現忿怒相,背負猛火,右手持利劍,左手持罥索,作斷煩惱之姿。此外,另據《底哩三昧耶不動尊威怒王使者念誦法》、《金剛頂瑜伽護摩儀》、《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秘密大教王經》卷三等載,不動明王還有一面四臂、四面四臂、三面二臂等多面多臂形像,亦有從儀軌而來之密教圖像,但以自由創作之傑作為多。另,在藏密系統裡,忿怒不動明王形象跟東密形象又有不同之處,且根據儀軌之不同,身色亦有所不同,有藍色、白色等。在《大日經》第一內曰:「依涅哩底方,不動如來使,持慧劍羅索,頂發垂左肩,一目而諦觀,威怒身猛焰,安住在盤石。左眼斜視」。在《諸說不同記》第四內曰:「在第一重西方西南隅,通身青黑,身相圓滿極忿怒形,蹴眉(眉一作肩)怒目,上齒咬下唇,頂上安花六,出辨發一索發垂左胸前五結,右手向內垂當腰側持劍,左手屈臂開肘仰掌指端向左持索,面向右方,坐盤石上,光焰如迦樓羅之勢,有火焰,量光身,唯有頭光,著青珠鬘,耳著環之(或圖無珠) 」。不動明王兩目俱開作忿怒形相。至於其身色則依經軌之不同而異,在《大日經疏》為黑色,《立印軌》為青色,《使者法》為赤黃色。(一)、右手金剛杵左手持寶棒(《底哩三昧耶不動尊威怒王使者念誦法》所說)。(二)、右手金剛杵,左手羅索(《不動使者陀羅尼秘密法》所說 )。除上述之二臂像外,還有幾種形象的多臂及多面多臂形像:(一)、《安鎮家國法》的四臂像(紺青色,右劍左索,左右第二手在口的兩邊作念怒印)(二)、《底哩三昧耶不動尊威怒王使者念誦法》之四面四臂像。(四)、《覺禪鈔》所載聖無動尊軌之一面六臂六足像(右第一利劍,次手寶棒次手鉞斧。右第一手索,次手金剛箭,次手錫杖)。(五)、《覺禪鈔》所載守護國界法之四面六臂像(右第一手利劍,次手金剛箭。次手金輪。左第一手索,次手寶弓,次手金剛杵)等等異像。不動明王的形象頗多,根據儀軌所載的不同,形象亦有所區別。從面、臂、足相看,分為一面二臂相、一面四臂相、三面二臂相、四面四臂相、四面四臂四足相、一面六臂六足相、四面六臂相等等。從身色看,分為青色、黑色、青黑色、赤黃色等多種身色。從手執之法器看,二臂相除通常看到的左手執索、右手舉劍,另還有右手金剛杵、左手持寶棒,二臂持五鈷杵、二臂持法輪;而多臂相中,更有利劍、金剛箭、金輪、索、寶弓、金剛杵、鉞斧、寶棒等等不同法器的形象。關於不動明王的形象,較為常見的為通身帶青黑色,一臉二臂相,發垂披肩,愁眉瞠目,兩眼張開或一張一閉,眼睛直嗔或一眼仰視一眼俯視,咬緊牙根,嘴角兩側露出兩虎牙,牙尖一上一下,現大忿怒相,上衣斜帔,下著擺裙,右手持劍,左手提索,盤坐於石座上或以童子相站姿安立周身智慧烈焰中,造型特殊,顯示此不動明王更具積極性與行動力。其勇猛魁偉的相貎,可使惡鬼妖魔等見而生畏。右手之利劍,表示能夠抑制忿怒,嗔意,愚痴三毒害的智慧,左手之索能系縛一切頑強者,其背後的大火焰,能燒盡一切煩惱,由此以表現其所有之大威德。此尊密號為常住金剛,在胎藏界曼茶羅內,位於持明院左端。頭戴五個花瓣冠,表示五佛或五菩薩,或以五骷髏及不動佛為飾,表消除一切惡障;三目圓睜,右眼仰視,表示能捆住天子魔;左眼俯視,表示燒毀龍魔和非天;額眼平視,表示降伏夜叉和羅剎;張著大嘴,眉毛鬍鬚都是紅色,狀極兇惡。脖子上掛著一條蛇, 表示除根本煩惱之"瞋心」;全身以八大龍王為飾,除腰間圍虎皮裙,其餘都袒露在外。右手高舉龍劍,左手持金剛長索,索子一頭繫著鉤,一頭繫著杵,表示用勾索先將魔鬼勾縛後,再用寶劍將其制伏;信仰不動明王,在東密及臺密內均極盛行,故在其宗派所屬之各寺院,亦頗多遺蹟。而在藏密內,忿怒不動明王為阿底峽尊者所修本尊,又是噶當派四位 之主要本尊一,其上方為五種姓佛,下方為五位供養天女。[5] 修習此尊法,可斷除煩惱所生的一切障礙,施一切欲求如願,順利修成佛果之道。而其忿怒相,是大慈悲的顯現,就如同父母對其頑劣不化的子女,以忿怒方法予以調教,其動機是「慈愛」而非毀滅,因此可以說比祥和寂靜之示現,更具慈悲力。右手持的劍,非一般的刀劍,乃是智慧之劍,能斷煩惱之根,左手所提絹索,是用來捆綁一切惡魔,而最大的惡魔,是我執魔也,所以其內在的密意,不在降伏外在的惡魔,而是以智慧力為武器,來降伏自己內在的「魔」。而魔之真實意思應為「磨」,並非一般人口中的魔。「魔」之所以為「磨」,完全是因為執著這個「自我」在作祟,所以一切外在的障礙、痛苦是來自於內在的障礙與執著,只要降伏了內心,則外在的一切將得到淨化。經載:不動尊念誦秘密法曰:「摩醯首羅 ,是即三千世界主,心傲慢故不肯從召命,作是念:我是三界主,更有誰尊召我,復作是念:彼持明者,畏一切穢惡,我今化作一切穢汙物,圍繞四面住其中者,彼所施明術,有何能為。時無動明王,受佛教令,召彼天,見作如此事,即化受觸金剛,使彼捕此,爾時,不淨金剛,須臾啖盡一切諸穢無餘,便執彼,來至佛所,彼復曰:爾等是夜叉類,我是諸天主,何能受爾所召命,尋逃歸。如此七遍,時無動明王,白佛曰:世尊,此有情故,三世諸佛犯三昧耶法,以何事治此。佛言,即斷彼,時無動明王,即執彼,以左足踏其頂之半月中,以右足踏其首之半月上,爾時大自在天尋命終悶絕於內,證無量法,得授記」。由此可知無動明王威力之不尋常。注意事項:無論東密或藏密,同一個法門由於傳承的不同,咒語的發音、儀軌及配合的手印等修持甚至竅決均可能會有一定的差別,且對修持者的因緣及根性可能亦會有所講究,雖然有些相關內容在網絡上可以搜索得到可供參考,但若要如理如法地修持,最好是有上師的灌頂和清淨的傳承。◎ 誦念不動明王真言可祈福事業順遂,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免受邪魔所害。◎誦念不動明王九字真言可結界 收驚 除煞 降魔 得雄辯曩莫薩縛怛他孽帝毗藥(namah! Sarva tatha^gatebhyah!,意為「歸命一切如來」)薩縛目契毗藥(sarva mukhebhyah!,意為「一切諸面門」)摩訶路灑拏(maha^ros!an!a,意為「大忿怒」)欠(kham!)佉呬佉呬(khahi khahi)薩縛尾覲南(sarva vighnam!,意為「一切障礙」)此真言出自《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儀軌法品》。◎ 修習此尊法,可斷除煩惱所生的一切障礙, 施一切欲求如願,順利修成佛果之道。囊摩悉底 悉底 蘇悉底 悉底伽羅 羅耶俱琰 參摩摩悉利 阿闍麼悉底娑婆訶◎若頌此咒,可避降頭、蠱毒、下符等,修行者若達某程度,「天魔」、「鬼神」必定現前,頌此咒,消除上述等災難。曩莫三曼多縛日羅赧(namah!samanta vajra^na^m!,歸命普遍諸金剛)阿謨伽戰拏(amogha can!d!a,不空暴惡)摩賀路灑儜(maha^ ros!an!a ,大忿怒)曩莫三曼多縛日羅赧 戰拏摩訶路灑拏(can!d!a maha^ ros!an!a,暴惡大忿)
手印介紹十四根本印之一:不動根本印——獨鈷印
不動根本印--獨鈷印
雙手內縛,兩食指豎合,以兩拇指壓無名指之甲,亦稱為針印。兩食指為劍,兩拇指、兩無名指為索之義,或是把兩無名指、中指為四魔,而以兩拇指傾壓為降伏四魔之義。 [7]
[真言]
南麼(1) 三曼多伐折羅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不動明王的手印,在《不動立印軌》、《不動使者法》、《底哩三昧耶經》等另舉出根本秘密乃至三鈷金剛印等十四根本印。第一根本印為獨鈷印。
十四根本印之二:寶山印
十四根本印之二:寶山印
雙手內縛,兩拇指置於掌內。為磐石座,表不動轉之義;於《底哩經》則作內縛,不言將兩拇指置於掌中。
.
[真言]
南麼(1) 三曼多伐折羅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三:頭印
十四根本印之三--頭印
雙手作金剛拳,右拳仰,左拳覆其上;此外,儀軌有言,以右或者是左手四指握拇指,而置於頭上,此乃結髮之形。
[真言]
南麼(1) 三曼多伐折羅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四:眼印
十四根本印之四--眼印
雙手內縛,兩拇指置於掌中,兩食指豎合,印於眼及眉間;表示三部智,或是兩部及不二之智眼。《底哩經》、《底哩法》是言髮髻印,翻轉此印旁於額即為眼印。諸儀軌各有所異同。
[真言]
南麼(1) 三曼多伐折羅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五:口印
十四根本印之五--口印
兩小指內挾,兩無名指壓於小指之上,兩中指並伸,兩拇指加於各異名指之甲,亦把兩食指加於各中指之甲,將此印置於口。兩拇指是表下唇,兩中指、食指即為上唇,二者之間是為口形。此乃大空三昧之口,伸出之兩小指端則是二牙之形。
[真言]
南麼(1) 三曼多伐折羅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六:心印
十四根本印之六:心印
雙手虛心合掌,兩食指、拇指各為彈指狀。與大慧刀印之說同,心印是不動尊之乾慄馱心,表示心中之萬德。又有說,中指為佛部不動,兩食指是蓮金花部、金剛部二部的二使者。
.
[真言]
南麼(1) 三曼多伐折羅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七:甲印
十四根本印之七--甲印
雙手虛心合掌,兩中指豎立如幢狀。兩食指支拄中指之初節,兩無名指成寶形,兩小指、拇指各自散立。印於心、兩肩、喉四處,至於頂上而散印。以此印加持於身四處,成為不動身,亦稱為四處加持印。
[真言]
南麼(1) 三曼多伐折羅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八:獅子奮迅
十四根本印之八--獅子奮迅
結法同前印,但把左食指豎立相離而搖動,右食指開立是為獅子奮迅之形。獅子乃表勇猛之菩提心。
[真言]
南麼(1) 三曼多伐折羅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九:火焰印
十四根本印之九--火焰印
右手拇指壓於中指、無名指之甲上,食指豎起抵於左掌上,以右食指壓在中指根,即表示以佛大悲之風,發眾生之智。《底哩經》是以右拇指捻三指背,食指伸展指於左掌,右手五指伸展相離如火焰狀。
南麼(1) 三曼多伐折羅報(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火焰輪止
十四根本印之十--火焰輪止
又名制火印、遮火印。握拳名拇指置於食指、中指之間,二拳背相合。拇指置於中指、食指之間,火則自滅,象徵以大空之智,滅除眾業煩惱之火。
[真言]
南麼(1) 三曼多伐折羅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一:商佉印
十四根本印之十一--商佉印
商佉即法螺,將左右各拇指壓於無名指、小指之上,兩中指豎合,右食指附於中指上節,而左食指豎立與中指相離。法螺表說法之義。
[真言]
南麼(1) 三曼多伐折羅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二:渴誐印(劍印)
十四根本印之十二--渴誐印(劍印)
又名劍印。左手食指、中指各自伸展,而以拇指傾壓小指、無名指之指甲為刀鞘,右手同樣作刀狀,繼之將右手之刀置於左手鞘中。
.
[真言]
南麼(1) 三曼多伐折羅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三:羂索印
十四根本印之十三--羂索印
以右拇指加於無名指、中指及小指三指之甲上,右食指豎指置於左掌,以左掌之中指、無名指、上指握住,左手姆指相捻如環狀,此乃表明王所持之索。
.
[真言]
南麼(1) 三曼多伐折羅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十四根本印之十四:三鈷金剛
十四根本印之十四--三鈷金剛
右姆指加於食指之甲上,共餘三指各自伸展如三鈷,《使者法》中稱為「無畏清淨印」。
[真言]
南麼(1) 三曼多伐折羅赧(2) 悍(3)
namah(1) samanta-vajranam(2) ham(3)
種子字
種子字,即梵文,梵文為印度雅利安語的早期(約公元前1000年)名稱,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即用梵文寫成,其語法和發音均被當作一種宗教禮儀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來。19世紀時梵語成為重構印歐諸語言的關鍵語種。
子字 眷屬
不動明王的眷屬並有八大童子,除衿羯羅、制吒迦二童子侍立外,另有六位童子為其眷屬。又據《勝軍不動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儀軌》載,其眷屬有俱哩迦羅龍王乃至一切諸神王等四十八使者;《聖不動經》載有矜迦羅、制吒迦、不動慧等三十六童子為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