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俄羅斯獲得2018世界盃舉辦權,普京率領俄申辦團召開發布會。
設想一下,如果申辦世界盃的是現在的俄羅斯,還會有成功的可能性嗎?
5月18日,在距離世界盃開幕不足一個月之際,俄羅斯流行歌手奧莉加·布佐娃推出了自己以世界盃為主題的新歌。這首名為《冠軍》的音樂視頻上傳三周內即在YouTube上獲得超過460萬點擊,一躍成為世界盃前夕俄羅斯最熱流行曲。
歌曲本身的旋律並不複雜,核心歌詞只有兩句,「你擁有整個世界」以及「世界需要冠軍」,更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視頻劇情——一身紅衣的女歌手在綠茵場上奔跑,頭頂箭落如雨,腳下暗算不斷,迷霧中敵人一個接一個出現,反覆負傷、摔倒又爬起,直至最後被簇擁著立於眾人之上。與本屆世界盃官方俄語主題曲《隊伍》強調團結、夢想和運動之美的主題截然相反,《冠軍》的整體氛圍充滿恐懼和憤怒,讓這首網絡現象級作品看上去更像是某種公眾情緒的集中宣洩。
《冠軍》MV截屏。
自2010年申辦成功開始,到2018年的這個夏天,經過八年籌備後終於開幕的世界盃,對於如今的俄羅斯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一切或許應當從2007年說起。
2007年7月,俄羅斯索契以四票的微弱優勢險勝韓國平昌,贏得了2014年冬奧會的主辦權。為了遊說奧組委,當時已執政七年的總統普京親自出馬,不但為了釋放善意使盡渾身解數——事後甚至有奧組委成員將投票結果視為普京的個人勝利——還承諾將為冬奧會投入120億美元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那一年,俄羅斯經濟被世界銀行認為「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宏觀穩定性」,僅第一季度投資增長率就達到了20.1%,最終年度GDP增速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8.5%。在那之前的7年裡,GDP年平均增長7%,消費信貸規模增長45倍。而從2000年到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以美元計價更是增長了7倍。
三年後的2010年,索契冬奧會的籌備工作正緊鑼密鼓之際,俄羅斯再一次遞交了舉辦2018年世界盃的申請書。那個時候,俄羅斯剛剛從世界金融危機的衝擊當中恢復,經濟指標正迅猛回彈,與世貿組織長達16年的談判接近尾聲,「入世」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時任總理普京再一次對申辦事宜表現出了空前的熱情,又許下了100億美元的新一筆投資承諾——競爭的結果並不特別戲劇化,俄羅斯拿到了四年內第二場世界級體育盛事的主辦權。
2014年2月9日,索契冬奧會如期開幕。儘管始終不乏負面消息,但沒有人質疑主辦方辦好這場比賽的誠意——為了這場賽事,曾經的黑海度假城市索契幾乎被徹底重建,最終的資金投入達到了史無前例的550億美元,是預算的三倍有餘,甚至超過了史上任何一次夏季奧運會。
但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切會以另一種方式戛然而止。
2014年2月20日,烏克蘭基輔獨立廣場出現身份不明狙擊手,導致現場聚集的抗議民眾數十人遭射殺,軍警亦有十餘人身亡,21日,烏政府與抗議者在多國緊急斡旋下簽訂協議,當夜協議破裂,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秘密逃往俄羅斯,改寫整個冷戰後世界歷史的烏克蘭危機於焉爆發,而此時索契冬奧會甚至還沒有閉幕。2月27日,俄羅斯軍隊改換裝束「接管」了克裡米亞議會大樓。至此,此前俄羅斯為索契冬奧投入的大量精力徹底化為烏有——以奧運史上最快的速度,索契被全世界遺忘了。
同時與世界告別的還有那個曾經的俄羅斯。從克裡米亞事件開始,俄羅斯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一再跌至谷底,普京開始越來越頻繁地談論戰爭與核武器,莫斯科退出了多個國際組織以及條約,與西方經濟制裁同時來臨的國際油價腰斬則將俄羅斯經濟拖進了長達三年的衰退期。
國際體育界同樣風波不斷,國際足聯爆出腐敗醜聞,經手過2018年世界盃承辦工作的足聯高官們接連被控受賄;另一邊,索契冬奧會則籠罩在興奮劑的陰影之下,最終導致2018年平昌冬奧會上俄羅斯代表團被禁賽——對於俄羅斯,所有這一切都成了烏克蘭危機以及它所代表的全球性「陰謀」的一個組成部分,統統是世界與我為敵的證據。
唯一沒有改變的是還在籌備中的世界盃,當索契冬奧偶然地成了俄羅斯與世界關係的分水嶺,世界盃仍在原地,未建完的場館遍布全俄,提示著另一個俄羅斯的存在。
2007年,當時的俄羅斯經濟發展部部長格列夫在申奧成功的慶祝活動上說,這意味著「俄羅斯從此站起來了」,11年後,俄羅斯又主辦世界盃,兩次賽事都成了各自歷史上最貴的比賽——本屆世界盃投入超過140億美元,但較之索契,被夾在前後兩個截然不同的俄羅斯之間的本屆世界盃的含義恐怕已經複雜得多。
在官方表態上,俄羅斯的誠意仍然不容置疑,不僅在全俄範圍內為運動員、球迷及各國媒體提供了大量便利措施,甚至為了確保賽事的順利進行而提前對自家球迷做出不得鬥毆的警告。如果記得2016年歐洲杯期間俄外長拉夫羅夫對球場上俄英球迷鬥毆表現出何等聽之任之甚至喜聞樂見的態度,那麼如今俄羅斯政府的未雨綢繆無疑值得大書一筆。
但在俄羅斯,事情永遠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比賽開幕前的一個月,俄新社有關世界盃的新聞中熱度最高的一條是從英國小報Daily Star上轉載的來自英國足球流氓的「戰書」。在絕大多數世界盃相關新聞閱讀量不到一千的情況下,這篇標題為《「給俄羅斯人一場戰鬥」:英國球迷宣布將在2018年世界盃上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文章點擊量達到了驚人的28.8萬。
2016年6月11日,英格蘭與俄羅斯球迷在法國歐洲杯上爆發衝突。
同樣是在俄新社,同期另一篇獲得7.2萬點擊量的文章題為《來自泰晤士報的可怕故事:俄羅斯試圖將破敗村莊從外國人視線中隱藏起來》,這是對泰晤士報報導的激烈駁斥。它在開頭寫道:「不能一天沒有『可怖的』俄羅斯——這似乎成了英國媒體新的座右銘。」評論中熱度最高的一條則是一個反問:同樣接連舉辦世界級體育賽事的巴西在貧富差距上遠大於俄羅斯,為什麼英國媒體不去曝光巴西?
受近幾個月俄前間諜中毒風波等影響,英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俄羅斯眼中「反俄勢力」的核心。但總體而言,這些細節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這兩種輿論導向究竟如何求得共存——作為東道主,俄羅斯希望展示友好姿態,但作為四年來國內敘事中「反俄勢力」的永恆受害者,外部敵意又是解釋今天俄羅斯國家定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自索契冬奧會結束以來,俄羅斯正式或非正式地打了兩場戰爭,敵對國家名單不斷更新,幾乎遍布五大洲,外交口徑則因此不斷更改,在國際上形成了一種變動不安同時又極具攻擊性的形象。2010年申辦成功時,這項賽事只被視作另一次將由俄羅斯擔任主角的全球盛事,但到了2018年,如何在對外展示自身能力與形象的同時維持對內的一貫敘事——至少目前看起來並沒有意圖改變的跡象——似乎已經成了一個超高難度的平衡遊戲。
很難不將本文開頭提及的那段MV視作對俄自身形象的一種隱喻:將問題處理為孤獨主角披荊斬棘終於贏得萬人景仰似乎是一種可能的出路,但對這之間的矛盾,更一針見血的詰問來自俄羅斯網友:設想一下,如果申辦世界盃的是現在的俄羅斯,還會有成功的可能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