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中國人不知道,華人曾在海外竟建立過7個國家

2021-02-15 掌上明光

中國人吃苦耐勞,勤勞節儉,意志堅韌的精神名揚海外。自古以來的農耕文明使得中國人不是一個尚武的民族,但是中國人的善於經營,對於如何治國治家方面更是有天然的優勢,對於這一點,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和中國比。漂洋過海的中國人們竟在海外建立了國家?接下來讓我們盤點一下海外哪些國家是中國人建立的。

「蘭芳」,不是一個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國人在數千裡之外的熱帶海洋島嶼上建立的自治體。他們在完全沒有祖國支持的條件下,以驚人的意志,頑強求生。

公元1772年(幹隆三十七年),今廣東梅州的客家人羅芳伯鄉試不第,「乃懷壯遊之志」,發揚客家精神,漂洋過海,登上婆羅洲(今西加裡曼丹島)。在坤甸成立了「蘭芳公司」,是一個與東印度公司相類似的含有政治色彩的團體組織。

五年後,羅芳伯將「公司」改為「共和國」,以東萬律為首都「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建立。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


羅芳伯,原名羅芳柏,羅芳伯是後人對他的尊稱。生於1738年(幹隆三年),「自幼學文習武為群兒冠」。

剛到婆羅洲時,羅芳伯以教書為業,他有文化、有才能,又懂武術,既能團結僑胞,又能與當地土人合作,深受當地人民和華僑的擁戴。

婆羅洲土地肥沃,可耕可牧,又有山林、金礦,資源豐富,還有港灣可發展交通,但島上內部各大小採礦公司之間互相爭鬥,外部又有荷蘭帝國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入侵,內憂外患。羅芳柏在站穩腳跟後,帶領自己的夥伴,和當地人一起,協助當地蘇丹首領平了土著人的叛亂,得到了首領的嘉獎,將東萬律劃歸羅芳伯管轄。這塊地方有10多萬人及南北幾十公裡的產金地,吸附華人數萬,土著好幾十萬,順理成章地成立了巨大的經濟實體—蘭芳公司。

1776年羅芳伯建立了「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始用「蘭芳」年號。羅芳伯參照西方國家的一些法制,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國家有國防部,但沒有常設軍隊,而是全民皆兵,平時分散各地搞生產,戰時集中起來禦敵。地方分省、府、縣三級,由各級公民投票選舉出當地行政機關的負責人。

羅芳伯當了十九年的國家元首於1795年病逝,臨終前他還交代國民,無論今後誰為國家領導,歸順大清之心決不可變。之後,由全國公民選出江戊伯繼任國家元首。此後還有七人先後擔任過這個職務。

1886年,蘭芳共和國遭到荷蘭殖民侵略軍的進攻。蘭芳共和國全體民眾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最終因武器不如人而陷落,這個存在了110年的華人小國不幸滅亡。

擁有百萬人口,戰時可以全民皆兵的蘭芳國,敗在遠道而來的荷蘭人手下,據說主要原因是武器太差。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實行什麼體制不重要,重要的是實力—經濟的實力、科技的實力,以及軍事的實力。

華人在海外建國,歷史上並不少見。羅芳伯不是惟一的一個,但他是惟一一個共和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共和國之一。

當時在東南亞建立的華人國家不僅是「蘭芳共和國」一個,還有其他幾個國家:

廣東省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國,自任國王,王位世襲,立國百餘年。於19世紀亡於荷蘭;

戴燕王國是廣東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的一個王國,王位世襲,存在時間是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中葉,歷4代國王70餘年。於19世紀中期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而滅亡。

戴燕王國的第一代國王為吳元盛,原為廣東嘉應州梅縣人,清朝乾隆中後期因為謀劃發動起義事洩而逃亡到東南亞的婆羅島,18世紀中期在當地創建了很有影響力的聚勝公司,成為首領。

後來,其下屬羅芳伯的威望逐漸超過了他,羅芳伯取代了吳元盛的首領地位,成立了蘭芳公司,吳元盛成為羅芳伯的下屬。

1777 年,羅芳伯在婆羅洲建立了蘭芳共和國,吳元盛是羅芳伯的手下部將,被派駐守在坤甸河北部的戴燕王國(Tayau)。

當時,戴燕國王很殘暴,人民都怨恨他,1783年,吳元盛殺死了戴燕國王,吳元盛殺死國王后,人民都很感激他、敬佩他,因而被人民擁戴為戴燕國國王。

後來,吳元盛逝世後,其子年幼,由其妻襲位為女王,清代旅行家、航海家謝清高出海遊歷南洋時(1783—1797年間),戴燕女王還在位。此後戴燕國王位由吳氏世襲四代,直到19世紀中葉,戴燕王國才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而滅亡。

謝清高在《海錄》一書中對戴燕王國進行了記載:戴燕在昆甸南,由昆甸南河溯流而上,約七八日,至雙文肚,即戴燕境。又行數日,至國都。幹隆未,粵人吳元盛刺殺番酋,國人奉以為主。元盛死,子幼,妻襲其位,至今猶存。

明朝末年,廣東省潮州人張杰緒,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建立沒有特定名號的王國,自任國王。19世紀張杰緒逝世,內部發生紛爭,王國瓦解。

南中國海的納土納群島(Kepulauan Natuna,也有安波那島等其它幾個稱呼)印度尼西亞北部島群,屬印尼廖內群島省。位於馬來半島和加裡曼丹島之間。由主島大納土納島(Natuna Besar)和其他許多小島,共由127個大小島嶼組成,面積2110平方公裡。

上世紀80年代末人口約1.5 萬,當時華人佔八成以上,據新加坡媒體過去的報導,這一群島上的華人一直希望獨立建國,但被印尼彈壓。納土納群島海拔不高,全年高溫、雨量多、富熱帶森林。

納土納群島一些比較早的華人家譜記載:清兵入關後消滅了南方的南明政權,在廣東沿海島嶼上堅持抗清的幾百殘兵和幾百家不服滿清統治的漁民逃到了南洋的一個小群島上——荷蘭人後來命名的納士納群島!

納吐納群島在當時不過是一塊蠻荒之地,華人來到這片土地上噼荊斬棘,將它開拓建設成一方樂土,納吐納群島成為華人的一個獨立的土邦。

可到了一百多年前,在納土納島首領(也算是國王)張杰緒去逝後,內部發生紛爭,荷蘭人乘機滅了張氏王國。印尼獨立出荷蘭後,納土納島群島未能獨立出印尼,像新加坡那樣獨立建國。這個本來屬於華人的地方,現在卻成了印尼的領土,看到不由得心痛!

泰國吞武裡王朝的建立者是華裔鄭信(1734-1782年),,生於泰國阿瑜陀耶城,史稱「達信大帝」或「吞武裡大帝」。

鄭信的父親鄭鏞是中國澄海縣中外莆都(今上華鎮)華富村人。清雍正年間南渡暹羅,居阿瑜陀耶城(大城)。娶暹羅女為妻,生鄭信。

鄭鏞去世後,鄭信被暹羅國大臣收為養子,接受泰國傳統教育。長成後從政,官居甘碧府府尹,封爵為披耶。

1763年,緬甸入侵暹羅,鄭信率部防衛暹都。四年後,緬軍攻陷暹都,大城王朝滅亡。

鄭信在東南沿海地區建立根據地,組織反抗軍,光復大城,並遷都吞武裡。

1767年12月28日登基為王,史稱吞武裡王朝。隨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三年後統一了暹羅全國,又多次對柬埔寨進行軍事擴張。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朝於清廷。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宮廷政變中,鄭信被殺。從柬埔寨前線率大軍回京的卻克裡將軍拿握政權,建立曼谷王朝。

泰國政府規定每年12月28日為鄭王節。

吳陽(1717—1784),又名吳讓,字士侃,馬來吳氏王國的建立者。原為福建漳州府海澄縣山塘鄉西興村人。

馬來吳氏王國演變為如今馬來西亞的宋卡市。

1750年到暹邏(今泰國)南部宋卡(今屬泰國,位於馬來半島)謀生。宋卡原是荒無人煙的地帶,吳陽帶領華僑開發墾植,使宋卡逐漸繁榮起來,吳陽因此被稱為建設宋卡的第一人。

1769年,暹邏鄭皇率兵南下討平洛坤叛亂,吳陽乘機請為端四島、五島燕窩稅吏,願年納白銀五十一斤,鄭皇準其所請,並封他為子爵。鄭皇嘉其忠誠,1775年詔封昭孟(Chao Muang),意為城主,爵號鑾素汪奇裡頌木,府署設廉松。統治宋卡城和大郡候、賽武裡、大泥、丁加奴三城及馬來西亞吉蘭丹、丁加奴、吉打、玻璃市等四州。1784年,吳陽逝世。

張璉,「飛龍」國開國君主。

明朝嘉靖年間饒平人,漢族,生年不祥,亡於1563年。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因不滿朝政腐敗,殺死族長,投奔大埔鄭八、蕭晚義軍。鄭八死後,被推為首領。後因起義失敗,遂率餘部由雲霄河引航出海,聯合海上武裝力量,繼續對抗明朝政府。以後輾轉南下,奪佔三佛齊島(今蘇門答臘),自立為國王,佔有舊港、柔佛、馬六甲等地,墾殖為漁,稱番舶長,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華裔移民均依附他。

蘇門答臘島是南洋國家印度尼西亞所屬的一個島嶼,世界第六大島,面積47萬平方公裡,跟四川大小差不多,人口5000多萬。蘇門答臘島東北為馬六甲海峽,連結印度洋與南中國海,如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

據史料記載,在蘇門答臘島上發現過古碑石,上面記載了飛龍的年號,這個正是張璉當年建立的飛龍國憑證。梁啓超在其《中國殖民八大偉人》中稱張璉是中國殖民八大偉人之一。

後來,這些人在這裡落地生根,不斷繁衍,直到現在仍然大量華人居住在中國蘇門答臘島上。《明史•三佛齊》亦有記載:「久居三佛齊有數千家閩粵人,可能是張璉部屬的後代。」

南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宋將張世傑兵敗崖山,左丞相陸秀夫(江蘇鹽城人)負幼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陸自立(號復宋)和其他南宋遺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島。

陸自立被推舉為首領,自立為國。

順塔國在明朝永樂年間還向明朝進貢了,《明史》記載了順塔國進貢的事情並追述了順塔國建國始末。《明史》:「其國一名莆家龍,又曰下港,曰順塔。萬曆時,紅毛番築土庫於大澗東,佛郎機築於大澗西,歲歲互市。中國商旅亦往來不絕。其國有新村,最號饒富。中華及諸番商舶,輻輳其地,寶貨填溢。其村主即廣東人,永樂九年自遣使表貢方物」。

梁啓超《中國殖民偉人傳》:「新村主某,逸其姓名。亦廣東人也,爪哇島與蘇門答臘島隔巽他海峽。島之北境以西有地名巴達維亞,亦稱葛剌巴,向為爪哇大都會。元史世祖遣史弼徵爪哇有葛郎鄰國來拒,即此。爪哇國在元明時,雄於諸番,久握南洋霸權,其北濱海有地名杜板,即古闍婆國,亦名杜薄曰杜婆,又名訶陵,劉宋元嘉時始通中國,唐宋皆嘗入貢。明太祖時爪哇者婆並時入貢,蓋本二國也。者婆亦名莆家龍,又曰下港曰順塔,流寓多廣東及漳泉人。」

以上這些華人國家大多立國時間較短,結局基本就是兩類:一是被西方殖民者入侵導致滅國;二是融入當地民族中去了。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這些華人國家都帶有極強的海洋文明屬性,重視航海和貿易,為東南亞的發展累積下了堅實的基礎和文明的底蘊。

相關焦點

  • 震驚:華人在海外竟建有7個國家 國人毫不知情
    自古以來的農耕文明使得中國人不是一個尚武的民族,但是中國人的善於經營,對於如何治國治家方面更是有天然的優勢,對於這一點,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和中國比。接下來看看有哪些國家是中國人建立的。1、蘭芳共和國從幫會到企業到國家「蘭芳」,不是一個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國人在數千裡之外的熱帶海洋島嶼上建立的自治體。
  • 200年前,一中國人在海外建立第一個華人國家,面積是臺灣的20倍
    200年前,一中國人在海外建立第一個華人國家,面積是臺灣的20倍 如今全世界分布著很多華人,他們有的是新過去的,有的是很早就過去的。尤其是在明朝和清朝,隨著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的發達,很多華人遠渡重洋、漂洋過海的去其它地方謀生。
  • 歷史上華人在海外建立的七個王國
    自古以來的農耕文明使得中國人不是一個尚武的民族,但是中國人的善於經營,對於如何治國治家方面更是有天然的優勢,對於這一點,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和中國比。一、蘭芳共和國 「蘭芳」,不是一個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國人在數千裡之外的熱帶海洋島嶼上建立的自治體。
  • 這6位華人在海外建了6個國家
    自古以來的農耕文明使得中國人不是一個尚武的民族,但是中國人的善於經營,對於如何治國治家方面更是有天然的優勢,對於這一點,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和中國比。  李光耀的逝世的消息傳遍了世界,當人們都在哀悼這位偉人的時候,肯定會發現他是一名華人,新加坡也是一個由華人建立的國家。  這個國家的繁榮昌盛在東南亞乃至世界都是令人矚目的,這也證明了中國人善於經營的偉大之處。
  • 中國人曾在海外建立一國家,面積是臺灣的5倍,如今富得流油
    因此,中國人是有擴張基因的。但隨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開始蠶食這基因。儒家「以仁孝治天下」的根本思想,逐漸根植人心。一個以「仁德」為天下先的民族,如何會尊崇「鐵血幹戈」?可不尊崇,並不代表沒有能力做。1777年,一位叫芳伯的中國人,在他需要這樣做時,就做到了。芳伯不僅在海外建立起一個完整獨立的國家,國土面積超過臺灣5倍,而且締造出世界上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 中國人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共和國,一心想納入中國,乾隆為什麼死活不要?
    現在世界上一共有多少個國家,你能一口答上來嗎?不用著急去百度,答案在此,一共有233個國家和地區。那麼華人建立的國家一共有幾個?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反問,不就中國和新加坡是華人國家,難道還有別的?還真有,歷史上海外出現過的華人國家曾經多達7個。驚訝嗎?往下看,這個超冷知識點值得你關注一下。
  • 原來海外有兩個國家是梅州人建立的!
    自古以來的農耕文明使得中國人不是一個尚武的民族,但是中國人的善於經營,對於如何治國治家方面更是有天然的優勢,對於這一點,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和中國比。1、蘭芳共和國從幫會到企業到國家「蘭芳」,不是一個女孩子的名字,而是200多年前一群中國人在數千裡之外的熱帶海洋島嶼上建立的自治體。
  • 清朝華人在海外建立首個共和國,面積堪比20個臺灣,現在怎麼樣?
    但卻能在海外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面積是臺灣的20倍。他是如何做到的?如今現狀又如何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羅芳伯傳奇的一生。他從小就立下志向,那就是憑藉才學考入仕途,報效國家。然而到了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34歲的羅芳伯還是屢試不中,只能在家當一個教書匠。這讓他心中煩悶不已,本以為自己能在官場縱橫,可人到中年還是這樣一番沒落光景。漸漸他開始尋找一條新出路。當此時家鄉正掀起一股「淘金熱」,許多中國人到海外淘金。
  • 許多中國人明明已經改了國籍,可為啥還稱呼他們是海外華人?
    而要特別強調的是,華人是不具備中國國籍的,在國籍上屬於外國人,像是美籍華人,他們就是美國人,是美國公民,例如華人著名武打巨星李小龍,他就是一名美國公民,但他的血統和中國人一樣,因此屬於美籍華人。(美籍華人李小龍)所以,只要擁有中國血統,無論加入哪國國籍都可以統稱為海外華人,這是針對血緣上的稱呼。至於華僑,其實華僑就是中國人,他們在血統上是中國人,在國籍上也是中國人,只不過長期僑居在海外而已。
  • 海外華人最多的國家,曾「排華」嚴重,現當地華人多達2000萬
    因為環境、運輸條件等因素,我們海外華人大多集中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這些東南亞國家。 這些地區有多少華人呢?據大概統計,新加坡的華人人數佔據他們總人數的70%以上,大概有400多萬;而泰國的華人人數佔據他們總人數的14%以上,大概有700多萬;馬來西亞的華人人數佔據他們總人數的30%以上,大概有700多萬。
  • 中國人在日本②|池袋華人的身份認同
    【編者按】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於2018年牽頭啟動了南京大學本科生國際科考與科研訓練項目「中國人在海外的社會適應與社會融入狀況系列調查」。高校教師帶隊,與本科生一道走出國門,每年前往不同國家進行實地調研。澎湃研究所從社區形成歷史、身份認同、社會網絡建構以及家庭關係四個角度整理了此次調研的四篇文章,展示池袋華人的生存圖鑑。日本移民局數據所最新的數據顯示,當前在日中國人(未入日籍)的數量已達70多萬,約佔在日外國人總數的三分之一,還有十幾萬未計入統計數字的已歸化華僑。其中,有將近一半的中國人生活在東京及其周圍的「首都圈」區域。
  • 由華人建立的「蘭芳共和國」,想加入大清為什麼被乾隆拒絕?
    蘭芳共和國全稱為蘭芳大統制共和國,主要的城市為東萬律(今坤甸)是一個由華人於1777年建立的共和制國家。其前身是一家類似於公司的機構,1776年,來自廣東的羅芳伯與當地華人成立了「蘭芳公司」,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是亞洲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
  • 全球華人最多的三個國家中,美國未能上榜,你知道是哪些國家嗎?
    其實,這種定居國外的生活在中國古已有之,最早是在商代,到了中國的漢代,每年都要互派使節,增加交流和溝通,建立友好關係。當時我們國家的貿易很好,後來很多人都會在各個地方定居生活,後來發展到海外移民,現在我們中國人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了足跡,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哪裡是中國人多的地方?美國沒有上榜。
  • 華人在南洋建立的第一個國家: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亡國 1886年,這個在異域建立起來的華人小國,遭到荷蘭殖民主義侵略軍的猛烈進攻,全國民眾進行了頑強抵抗,終因武器太差而失敗,這個華人國家也不幸滅亡。蘭芳共和國共存在了110年。[1] 3文獻記載臺灣省作家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中可以找到對這些國家的簡單記載。
  • 華人和華僑究竟哪個是中國人?看完就明白了
    最近因為海外疫情嚴重,而國內疫情經過全國人民的不懈努力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很多長期旅居海外的中國同胞選擇回國「避難」,這其中也有不少華人華僑。但是,相信很多國人都搞不清楚華人和華僑有什麼區別?他們究竟誰才是真正的中國人?
  • 中國人在海外建立的首個共和國,面積是臺灣的20倍,如今現狀如何
    其中就有一位不凡之人,憑藉智慧與實幹,在海外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實屬傳奇。該共和國存在了約一個世紀。這是一位怎樣的傳奇人物呢?一、出身貧窮心不窮這個人名叫羅芳伯。雖家中貧窮,但羅芳伯可謂「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在各方面逼迫自己成長。頑強的毅力與遠大的志向,使羅芳伯幼時就成為當地同齡人的領頭羊。當時科舉制度仍然盛行,雖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很多貧苦人家的孩子唯有通過科舉走上仕途,才擺脫了困境。因此羅芳伯自幼學文,且在日後的幾十年間,依然堅持文化學習。
  • 不知道怎麼囤槍、回國沒排面…丨海外華人...
    而更加牽動人心的,是那些海外華人的現狀。這幾天,我們聯繫到幾位遠在海外的華人和留學生,他們向我們訴說了自己身在異鄉的所見、所聞、所想。但我的思路就是,就算我感染了之後無大礙,我也不想得病。我所在的州因為有黑人區,所以比較「髒亂差」,還有黑幫。但是我也沒囤槍,也不知道怎麼囤,基本都是待在家裡。
  • 福清幫,海外華人黑幫,了解一下
    該組織成員遍布世界多個國家,幾乎可以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福清幫的存在。例:在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等等國家。與日本山口組、美國黑手黨、三合會及福清幫等均有來往,它們共同組織東亞地區的販毒等活動。福清幫大致以福清籍青少年的男子為主要成員,大部分成員的年齡都在十幾歲至三十幾歲之間;在日本以留學的名義申請停留,後來以各種渠道獲得籤證的續籤。
  • 休斯頓中國人活動中心:海外華人之家
    休斯頓中國人活動中心:海外華人之家   中國僑網6月8日電 成立於1995
  • 這兩個海外王國居然是張家人建立的!
    中國人吃苦耐勞,勤勞節儉,意志堅韌的精神名揚海外。自古以來的農耕文明使得中國人不是一個尚武的民族,但是中國人的善於經營,對於如何治國治家方面更是有天然的優勢,對於這一點,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和中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