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個讀者心裡有一百個哈利·波特、鄧布利多、伏地魔,有各式各樣的對角巷、魔法樓梯、魁地奇球場,但當電影版《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把它們呈現在眼前時,一切都蓋棺定論了。
今日起,《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全八部)將以IMAX格式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同時,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也已定檔8月14日在中國內地重映。
回憶殺來襲。你,準備好入學了嗎?
那是2002年,我念初中。在那之前,我們全班同學已經被一個「女巫」施了一年多魔法。「女巫」是個發育很早,高高胖胖的女同學,扎一個長長的馬尾辮,穿一身長到膝蓋的大校服。
初中那三年,一定有很多無辜小樹受到了傷害,它們的枝葉被這位「女巫」折斷,做成了一根根「魔法棒」。上課時,「魔法棒」被藏在書桌裡,一下課,「女巫」就小心翼翼地把魔法棒掏出來,帶著它滿教室施展魔法。乾枯、簡陋的魔法棒被不勝其煩的同學折斷過,被查崗的老師折斷過,似乎也因為誤操作而斷送過幾根。折斷再多也無所謂,第二天,不對,第二節課下課,「女巫」永遠都會有一個新的魔法棒。「Unforgivable Curses」(不可饒恕咒)、「Colloportus」(快快禁錮)、「Ridikulus」(滑稽滑稽)……以上這些咒語都是我回憶「女巫」喜好,又現學現賣檢索出來的。只有一個咒語我至今記得,「Densaugeo」(門牙賽大棒)。當年,我總被這咒語激怒,青春期裡,我正瞧不上自己那兩顆有些過分顯眼的門牙。不得不說,有時候黑紅也是紅,負面傳播也是傳播。因為這個令人惱火的「女巫」,我看了大半本《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那也是迄今為止,我看過的全部「哈利·波特」系列圖書。坐在黑黢黢的電影院裡,射向大銀幕的那束光打開了通往魔法世界的通道。鄧布利多、麥格教授、大鬍子海格……一個個書裡的人物出現在大銀幕上,把咒語背得滾瓜爛熟的死忠粉「女巫」和只讀了半本書的我都能一眼認出。一百個讀者心裡有一百個對角巷、魔法樓梯、魁地奇球場,但當電影版《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把它們呈現在眼前時,一切都蓋棺定論了。19年後再翻開「哈利·波特」系列,我再也想像不出霍格沃茨魔法學院會是其他什麼樣子,丹尼爾·雷德克裡夫那張臉永遠會隨「哈利·波特」幾個字一起出現,那張臉還會隨他的年齡增長不斷變化。
這是電影的魅力,或許也是電影對想像力的局限。但不可否認的是,後來,我看了很多小說改編電影,但沒有一部對原著的還原能達到「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程度,尤其是前兩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和《哈利·波特與密室》。
開始關心好萊塢電影之後我才知道,操刀把「哈利·波特」搬上大銀幕的英國製片人大衛·海曼和導演克裡斯·哥倫布早早就懂得「粉絲文化」,20多年前他們就知道,「哈利·波特」的系列電影如果不能讓書粉買單,那這個當時還很小眾的故事就不可能被大眾看到。粉絲想看到什麼?他們想要最像哈利·波特的哈利,和書裡的赫敏·格蘭傑一樣有雜草般頭髮的赫敏,他們會拿著書,對照對角巷裡的每一間店鋪,霍格沃茨裡開設的每一門課都得有理有據。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人物,選角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成功的最關鍵因素。「也許和哈利長年住在黑洞洞的碗櫃裡有些關係,他顯得比他的同齡人瘦小。他看上去甚至比他實際的身材還要瘦小,因為他只能穿達力的舊衣服,而達力要比他高大三四倍。哈利有一張消瘦的面孔、膝蓋骨突出的膝蓋、烏黑的頭髮和一對翠綠的眼睛。他戴著一副用許多透明膠帶粘在一起的圓框眼鏡,因為達力總用拳頭揍他的鼻子。哈利對自己的外表最喜歡的就是額頭上那道像閃電似的淡淡的疤痕。」這是作家J.K.羅琳賦予哈利·波特的形象。2001年,《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北美上映,「Up,get up!」(起床,快起床!)伴著姨媽兇巴巴的呼喊,睡在碗櫃裡的丹尼爾·雷德克裡夫醒來,他頭上有一道閃電疤痕,長睫毛,黑頭髮,臉圓,但算得上消瘦。他伸手夠到那副鏡腿歪歪斜斜的眼鏡,把它架在耳朵上。起身鑽出碗櫃,那件掛在身上的大號灰綠色衣服和他一樣委委屈屈的。那一瞬間你絕對相信,他就是哈利·波特。收養和欺負哈利的德思禮一家也仿佛是從書裡走出來的,電影一開場就能讓所有原著粉和哈利一起同仇敵愾。羅琳對這一家三口的描寫有點英國式的刻薄。德思禮夫婦是這樣的:「弗農·德思禮先生在一家名叫格朗寧的公司做主管,公司生產鑽機。他高大魁梧,胖得幾乎連脖子都沒有,卻蓄著一臉大鬍子。德思禮太太是一個瘦削的金髮女人。她的脖子幾乎比正常人長一倍。這樣每當她花許多時間隔著籬牆引頸而望、窺探左鄰右舍時,她的長脖子可就派上了大用場。德思禮夫婦有一個小兒子,名叫達力。在他們看來,人世間沒有比達力更好的孩子了。」兒子達力是這樣的:「達力更像弗農姨父:一張粉紅色的銀盆大臉,脖子很短,一對水汪汪的藍眼睛,濃密的金髮平整地貼在他那厚實的胖乎乎的腦袋上。佩妮姨媽常說達力長得像小天使,可哈利卻說他像一頭戴假髮的豬。」這時,圖編老師可以配上一張德思禮一家的大合影,讓讀者比對一下角色的還原度了。「鐵三角」裡的另兩位也足夠貼切。魯伯特·格林特飾演的羅恩雖然沒有雀斑,但他「大手、大腳、長鼻子」,長了一張對隊友忠誠的臉。後來的艾瑪·沃特森越長越美,似乎有些偏離赫敏的人物形象了,但在前兩部電影裡,她的確是那個語氣顯得自高自大,目中無人,有一頭濃密的棕色頭髮和一對大板牙的麻瓜。
找到這些合適的小演員不是件容易事。當年,英國電影圈有種說法,「整個倫敦的孩子都去面試哈利·波特了」。導演克裡斯·哥倫布面試了成千上萬的適齡小演員,最重要的哈利·波特角色一直找不到最滿意的人選,直到丹尼爾·雷德克裡夫出現。
在那之前,雷德克裡夫已經是個有點經驗的小演員了,他出演過BBC投拍的電視電影《大衛·科波菲爾》,飾演童年大衛·科波菲爾。哥倫布正是回看那部作品才選中了他。起初,父母不同意雷德克裡夫演哈利,英國父母和中國爸媽也沒什麼兩樣,拒絕的原因是,電影得去好萊塢拍,一拍就是七部,實在有點耽誤孩子的學習和自由成長。後來,劇組壓上了大籌碼才說服雷德克裡夫的父母,他們承諾,「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前兩部在英國拍攝。拍攝「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時,所有小演員都是中小學生的年紀,再看他們後來的人生軌跡,很難說清是他們本來由內而外地與角色相像,還是演了太久同一個角色,性格和生活被改變了。雷德克裡夫接受採訪時回憶過一件趣事,第三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拍攝前,導演給「鐵三角」布置了一份作業,讓他們每人寫一個人物小傳。交作業那天,雷德克裡夫拿了張A4紙,艾瑪·沃特森果然是赫敏,交了一摞紙,足有二三十頁。格林特也不愧是羅恩,他忙於應付現實生活裡的考試,壓根忘了還有這麼個作業。被問到為什麼不交作業,他回答:「羅恩本來就不會交作業的嘛。」格林特用自己的行為完成了羅恩的人物小傳。從成為哈利·波特的那天起,雷德克裡夫的人生就被改變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映之後,他沒法再像從前一樣按部就班地上學,後來的學業幾乎是在家庭教師的輔導下完成的。他成績不差,但對念書興趣不大。「人們喜歡我,是不是只因為哈利這個角色?我回到現實生活中,卻沒法像哈利一樣優秀怎麼辦?你知道,這非常令人害怕。」雷德克裡夫接受採訪時,不止一次表達過類似的困惑。在後來的演藝生涯裡,他在《逃離普利托利亞》裡演為黑人說話的白人蒂姆·詹金,在《黑衣女人》裡演中年喪妻的亞瑟·科普斯,在《殺死汝愛》裡演同性戀者,他還全裸出演過舞臺劇《戀馬狂》裡的精神病醫師。幾乎可以預見,雷德克裡夫無法再塑造出比哈利·波特更深入人心的角色。如今,他做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在努力成為他自己。相比之下,格林特更為幸運,他和羅恩一樣,是「鐵三角」小演員裡最不起眼的那個,他沒念大學,至今還偶爾演戲,生活沒太受角色影響。艾瑪·沃特森則是三人中後續發展最好的那個。「哈利·波特」系列電影見證了沃特森「女大十八變」的過程,每一部她都更漂亮一些,學業上她又和赫敏同步,是個開了掛的學霸。小時候接受採訪,她總是否認自己像赫敏,叛逆地想和角色拉開距離。長大後她才願意承認,自己努力、上進、目標明確,就是赫敏本人。「哈利·波特」系列的前兩部導演哥倫布真的很會拍小孩兒,他為哈利·波特挑選了最合適的小演員,也讓這一系列電影成為陪伴一代人成長的作品。在導演「哈利·波特」系列之前,哥倫布最出名的作品是「小鬼當家」系列,從這部成名作就能想像,哥倫布導演的兩部「哈利·波特」是給孩子看的電影,有著溫暖的色調和靈動的童真童趣。大人們把孩子的友誼和勇氣襯託得更純粹。今天,即便在好萊塢和老演員格外敬業的英國,也很難再出現「哈利·波特」系列那樣的陣容——一群英國老戲骨陪幾個沒什麼演戲經驗的小孩,他們的表演和襯託讓「哈利·波特」系列後來向哥特、黑暗風格的轉變成為可能。《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也是好萊塢少有的在英國拍攝,且全英國演員陣容出演的電影,在這一層面上,J.K.羅琳享受了與莎士比亞、簡·奧斯丁一樣的待遇。還記得前面提到過的電影開場嗎?校長鄧布利多和麥格教授率先登場,他們的面孔和演技定位了「哈利·波特」系列的層次。飾演麥格教授的瑪吉·史密斯是個最傳統的英國女演員,經受過《奧賽羅》《大衛·科波菲爾》等經典作品的考驗,也曾憑《加州套房》拿到過金球獎和奧斯卡小金人。她身上有天然的老派英國貴族氣質、傳統,有時候又有點神經質,這些特質都和麥格教授十分貼切。理察·哈裡斯在前兩部「哈利·波特」系列裡飾演鄧布利多,接下這個角色時他70歲了,38年前已經憑《如此運動生涯》拿到坎城影帝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據說,他接下「鄧布利多」這個角色純粹是為了小孫女。孫女是個哈迷,威逼他進了「哈利·波特」劇組。那時,哈裡斯可能還沒想到,鄧布利多會成為自己最後的大銀幕形象。2002年,演完《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和《哈利·波特與密室》後,哈裡斯在倫敦病逝。那一天,很多陷在學業壓力裡的哈利·波特粉絲都難過極了,他們多想有個和鄧布利多一樣的校長,公正、慈祥,一心愛著、護著學生,有時還有點狡黠,會幫著學生遮掩錯誤。後來,麥可·甘本接替理察·哈裡斯出演了後來幾部電影裡的鄧布利多,但在眾多哈迷心中,哈裡斯是最好的鄧布利多。另一位讓人意難平的演員是飾演斯內普的艾倫·裡克曼。如果說,「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在文學上的成就,建立了魔法世界是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斯內普為小說的「文學性」貢獻頗多。他是整個故事裡最複雜的人物,不到故事的最後時刻,沒有人能判定他的善惡。斯內普內心藏著大秘密和對哈利一家深厚的情感,他永遠躲在角落裡,被疏遠、被誤解。他孤獨,又害怕熱鬧,渴望陽光,又難以拒絕黑暗,他驕傲,卻又愛得那麼卑微。艾倫·裡克曼演出了所有斯內普的特質。他那張稜角特別又有點僵硬的臉賦予斯內普天然的戲劇張力。或許是受小時候發音障礙問題的影響,裡克曼身上有種陰暗氣質,這讓他天生適合演反派。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裡,這種陰暗氣質碰上陽光的少年們,常常能製造些幽默效果,這是羅琳寫小說時也沒想到的。2016年1月14日,艾倫·裡克曼去世那天,全球的社交網絡都被刷屏了。我也又想起了斯內普出場時的樣子,那是在霍格沃茨魔法學院的新生入學儀式上,他愛恨交加地望向哈利·波特,一眼,糾葛十年。也是從那天起,從那場挑選學院的儀式起,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以光影的形式,向我們這些「麻瓜」敞開了大門。(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30期,點擊文末封面圖一鍵下單)
點擊下圖,一鍵下單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周刊書店,購買更多好書。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過年好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