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哺乳綱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鹿科 Cervidae
屬:鹿屬 Cervus
種:白唇鹿 C. albirostris
(Przewalski, 1883)
分布:中國
物種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唇鹿(拼音:bái chún lù);
英文名:Thorold’s deer;
學名:Cervus albirostris。
白唇鹿,也叫黃鹿、紅鹿、黃臀鹿、扁角鹿,是中國的特有種,僅分布在青藏高原。白唇鹿是一種典型的高寒動物,它們的棲息地海拔在3000-5000米,植被主要是高山針葉林和高山草甸。它們的食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由於它的棲息地人煙稀少,直到19世紀才被研究人員所認識。由於白唇鹿對生存環境高度適應,使它們的分布十分狹窄,距1990年代中後期的統計估計有15800頭。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
體長:200-227釐米
身高:肩高115-140釐米
體重:125-204公斤
生命:12歲左右
食性:植食性
繁殖:
習性:白天活動,群居
分布:中國
外形特徵Description
白唇鹿頭體長200-227釐米;肩高115-140釐米;尾長12-13釐米;重量125-204公斤。雄性較大。白唇鹿體形高大,通體被毛十分厚密,毛粗硬且無絨毛,毛色在冬夏有差別。鼻端兩側、下唇記下頜白色。在臀部尾巴周圍有黃色斑塊,因此當地人也稱它為「黃臀鹿」。雄性白唇鹿具角,角的主幹扁平,故也稱其「扁角鹿」,可長達110-140釐米,雌性無角。白唇鹿的心肌細胞線粒體密集,功能活躍,還可見到肥大的線粒體,適應機體對低氧環境代償的結果。
生態習性Ecological Habit
白唇鹿是一種典型的高寒動物,它們的棲息地海拔在3000-5000米,植被主要是高山針葉林和高山草甸。它們的食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
白唇鹿以集群方式活動,群體的規模因季節和棲息環境的差異而不同,這與鹿科的其他種類十分相似,即一般在植被較密集的生境中通常分散活動或結小群,而在開闊地帶通常借大群。它們的社會群體中有等級序位,群體具有較強的內聚力來應付天敵和其他威脅。
在野外環境,白唇鹿和馬鹿的生態地理分布和發情期有重疊較差,偶爾會有二者的雜交後代。人工飼養條件下,有用白唇鹿作母本,馬鹿作父本,繁殖出可育後代的案例。
生長繁殖Growth and Breed
白唇鹿發情期在每年的9月至11月,它們是多次發情動物(polyestrous)。孕期一般在8個月左右,每年的5-6月份產仔。新生的幼仔有本能的藏匿行為,除吃奶時間外,均在隱蔽的地方臥下睡覺。一個月大的幼鹿開始吃草,有反芻行為。白唇鹿一般3歲性成熟。野生白唇鹿壽命12歲左右,人工餵養的壽命可達21歲。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白唇鹿僅在中國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帶的高山草原地區,包括了青海、甘肅、四川西部、西藏、雲南北部五個省,是現今分布海拔最高的鹿科動物。目前白唇鹿的實際分布地區比過去已經大大減少,而且呈島狀分散的分布。島狀分布對物種的血緣交換、取食範圍等都有不利的影響,是物種臨近最後生存的表現。
進化過程Evolutionary process
第四紀更新世,青藏高原逐步抬升,至晚更新世,高原的特有種類已基本形成。上新世動物的繼承者鹿科中的代表種是黑鹿(Epirusa wilzheimeri)和斑鹿,在特殊的地理條件下,黑鹿的一部分分化為特殊的種屬,白唇鹿就是從黑鹿系統中分化出來的。白唇鹿的化石種和現生種都發現在青藏高原地區,世界上唯一的白唇鹿化石發現於西藏聶拉木縣全新世地層中,此地處於青藏高原腹地,說明整個物種的演化都發生在這一地區。
生存狀況Living Condition
目前,白唇鹿的整體數量處於下降的趨勢。在青藏高原的自然條件下,白唇鹿的天敵有豹、狼等食肉動物,但由於數量有限對其威脅不大。威脅它們生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分布孤島化。島狀的分布主要是由於其生殖力低,家畜競爭草場以及偷獵所致。島狀分布讓物種的基因交流不足,取食範圍縮小,隱蔽所缺乏,從而使物種的衰退,甚至絕滅。青藏高原的牧民受宗教文化的影響,對鹿類有崇拜的情結,不進行捕殺,起到了保護的作用。獵殺者主要來自內地。由於鹿茸和其他器官在市場上有很高的需求,這種消費造成了對鹿類動物的獵殺,雖然在中國白唇鹿是一級保護動物,但從1958年開始對鹿類進行了大量捕殺,白唇鹿也不能倖免,直至當前非法的獵殺活動依然存在。對於分布密度很低且成島狀的白唇鹿,獵取少量雄性個體對整個種群的危害很大。白唇鹿的飼養始於1958年,1961年北京動物園成功地進行了繁殖。1960年代至1980年代初,西部許多省份曾建立過許多鹿場,初衷是希望用飼養代替非法捕殺野生動物,飼養活捕的鹿類來滿足市場需求,其中也包括白唇鹿。由於鹿場片面追求短期的鹿茸產量,對繁殖的管理十分混亂,造成雜交和近親繁殖嚴重,白唇鹿的繁殖成功率很低,為了維繫鹿場生存,有大量捕捉野生白唇鹿進行飼養,對野生種群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雖然在1980年代末許多鹿場由於經營不善紛紛倒閉,但人工飼養的鹿類依然有7000隻左右,其中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養鹿場飼養有數百隻白唇鹿。現在牧場多採用放牧的形式,既可以降低成本,也可提高繁殖力,但這種人為方式對環境和種群的影響還有待評估。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使白唇鹿種群的下降與家畜數量的增長呈相關趨勢,野外調查表明,白唇鹿從不與家畜在同一快草地上同時吃草。此外,在脆弱的高寒生態系統,家畜的急劇增長對草場的過度消耗是很難恢復的,這使白唇鹿的生境發生,直接加重了島狀分布的狀況。
知 識Knowledge
1883年,俄國的Przewalski在甘肅北部首次獲得白唇鹿的標本,這一物種才進入生物學家的視野。1893年,英國的Blanford在西藏考察時又見到白唇鹿,隨之命名為「Thorold's deer」。此後,德國和美國的考察在1938年~1939年期間分別報導了白唇鹿在四川等地的分布。這些早期的考察結果提供了白唇鹿地理分布的零散信息。
白唇鹿的英文介紹 Introduction
During the winter, this gregarious deer roams about in large herds of up to 300 individuals . With the arrival of summer, these herds break up and move to higher elevations where they roam less and stay for longer periods, grazing in the rich alpine meadows on grasses, sedges, alpine forbs, and occasionally foliage from shrubs . These meadows are often situated below large, rocky ridges, which the Thorold’s deer may move up into to escape predators if need be .
With the return of cold weather in September, the males and females will descend to their winter range, in time for the mating season. The rut lasts for around 80 days, between late September and the end of December .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ales can become highly aggressive , and will display with high-pitched bellows and thrashes of their antlers , sometimes resulting in sparring or serious fighting .
往期同類作品:
側紋胡狼Side-striped jackal的百科資料卡及物種介紹!
豺Dhole的百科資料卡及物種介紹!
偽虎鯨False killer whale的百科資料卡及物種介紹!
南露脊鯨Southern right whale的百科資料卡及物種介紹!
婆羅洲象Borneo elephant的百科資料卡及物種介紹!
斯裡蘭卡象Sri Lankan elephant的百科資料卡及物種介紹!
【動物世界】蜜熊Kinkajou的百科資料卡及物種介紹!
兔猻Pallas's cat的百科資料卡及物種介紹!
【動物世界】木紋響尾蛇Timber rattlesnake的百科資料卡及物種介紹!
野豬Wild boar的百科資料卡及物種介紹!
澤鹿Barasingha的資料卡及物種介紹!
【動物世界】泰國眼鏡王蛇的資料卡及物種介紹!
【動物世界】西部帶蛇的資料卡及物種介紹!
【動物世界】印度眼鏡王蛇的資料卡及物種介紹!
本作品由:
覓浪www.milang.net
覓寶網www.mibaowang.com
道生商學院www.daosheng.net
道生堂http://daoshengtang.taobao.com
聯合推出!
可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查閱更多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