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天涯一念間》將於5月5日下午4點在優酷視頻上線,為了了解觀眾的觀影意願,特在知乎上建立了相關問題。有人表示願意去看。有人只看了海報和預告片就表示不會去看,原因是製作水平不高,處處透露著粗製濫造。
先不談電影,先來談談衣服,現在拿出來八九十年代的小學畢業照,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那是一個很遙遠的年代,因為那時候的衣服沒有那麼多的種類,沒有那麼多的花樣和色彩,不夠豔麗配不上這個「先進」的年代。電影也是,看看愛優騰三大視頻網站的網絡電影頻道,不用看內容,單從海報的豪華程度便能對製作水準和班底的陣容做個推斷,打開一看更是驗證了自己的猜測。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從何時我們已經習慣了電影一定要有明星才叫大陣容,一個簡單的場面不搞來幾百個群演撐場子就不夠氣派。
《咫尺天涯一念間》其實就是一部屌絲為屌絲拍的電影,在細節方面處理的一定是有遺憾的,但是作為一部電影來講,他有著最深層次的東西,那就是想像的空間,這部電影在於給觀眾貼近親身生活體驗的感覺。無論是片中兩位農村出身到大城市打工的大齡男青年,還是五位合租共同打拼的女主,他們就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
我是個八零後,我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的生活場景,那時候天很藍,沒有這麼多的霧霾,那時候河水很清,渴了在地上挖個小水坑就喝,那感覺比現在的瓶裝礦泉水還要甘甜。那時候大多數家庭都不富裕,即使是做官的也沒什麼錢,和農民的財產差不多,那時北京連二環都沒有,長安街可以走馬車。時光荏苒,我們來到了二十一世紀,北京已經修到了七環,一圈一圈地把人群分割開。人們聽說你在北京習慣問的是你在幾環?二環的人看到三環的人感覺有優越感,四環的人看到五環的人有優越感。這是我們看得見的有形的圈,巨大的水泥鋼筋的圈,以至於你想不看都難。
還有一種無形的圈也是一環一環的在形成,做官的在百姓面前有優越感,挺胸抬頭有氣質,大款在窮人面前有優越感,財大氣粗說話哼哼哈哈。高級知識分子在文盲面前有優越感,留學生有優越感……
勞動只有分工不同這句話越來越存在於夢裡了,同樣是小學教師,一個貧困縣的小學班主任每天工作十個小時以上僅僅能拿到月薪二千元,而且沒有社保。換到大都市可能隨便補補課的補課費也要五位數。清華大學一名普通教師在2016年就被人詐騙1760萬,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人們震驚了,極少有人同情這位老師被人騙了那麼多錢,更多人驚訝於原來做老師可以這麼有錢,直到今天有很多農村貧困家庭全年的生活費用都不到一萬元,這可以用我們上小學時候學過的那個成語「天壤之別」來形容一下。極大的貧富差距讓這個社會上的人病了,比這輪新冠肺炎的患病數多得多,人們心裡變得不平衡,感覺一邊已經上了天,一邊已經下了地。
當看到別人隨便就能給孩子上個時薪千元的補習班的時候,那些夜半三更還在賣苦力掙錢的農民工們還真難找到一種平等存在的感覺。就拿房子來說吧,有錢人在國內很多城市都有,還在國外買了地產,窮人三代人擠在一起。我見過在北京三代人擠在一個十幾平米的小出租屋裡。這在精英的世界裡是根本理解不了的,他們認為這樣活著甚至不如死了。精英看電影更是講究,首先會問是誰導演和主演的,沒名,不看,更有些精英直接就不看國內的影視劇,必須是這萊塢那萊塢之類的國際大片。
《咫尺天涯一念間》演員不多,除了主演和一些特約演員沒有什麼群演,想看大場面的精英不會看;《咫尺天涯一念間》製作也不精良,除了非專業演員外,劇組人員也沒有什麼名氣,甚至之前沒有代表作品問世,所以想看鏡頭有多專業,表演有多傳神,調色和配樂有多麼精細的精英也不會看。但是中國還有幾千萬光棍,還有很多為了生活能平平淡淡的過下去的「非精英」人群,如果要比的話,非精英應該是更多的。《咫尺天涯一念間》男主很窮,沒房沒車找的對象還挺漂亮,一表白就同意了,看似毫無懸念,太不符合邏輯了。但是這是一個美好的夢啊,也許很多時候,窮人只能做做夢了,千萬不要去叫醒一個正在做美夢的人,因為他會很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