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釗這個名字,相比張藝謀、陳凱歌這些享有盛名的第五代導演來說,並不足夠擲地有聲,甚至很多人也許聽來陌生。但提到電影《一個和八個》,沒有人可以否認,這是整個中國第五代導演的起點。而這部電影,也是張藝謀第一次擔任攝影師的電影,可以說是他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之作。《一個和八個》讓張軍釗、張藝謀、何群、肖風的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而第五代導演也從這之後開始流傳。
張藝謀,1950年4月2日出生於陝西西安,中國電影導演,「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波士頓大學、耶魯大學榮譽博士。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 1984年在電影《一個和八個》中首次擔任攝影師,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 1986年主演第一部電影《老井》奪三座影帝。1987年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紅高粱》獲中國首個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陳凱歌於1984年拍攝個人首部電影《黃土地》,並由此開始其導演生涯;該片確立了陳凱歌探討人文主題的創作路線和方向,並獲得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等獎項,陳凱歌憑藉該片獲得第2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特蘭杯導演獎。陳凱歌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有很深文學素養和思想深度的電影詩人。他善於剖析歷史和傳統的重負對人精神的制約與影響,展現人的複雜性,同時,針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點。
田壯壯,中國電影導演、製片人、演員,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導師。1982年與張建亞、謝小晶聯合執導影片《紅象》,主要講述了雲南傣族小學生巖羅和巖甩一起探訪雲南西雙版納尋找紅象的故事。該影片是中國電影在經過「文革」十年的壓抑後,第一次系統而大膽地進行的全新的嘗試。
馮小寧,1954年11月出生於陝西西安,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國家一級導演。1988年,憑藉電視劇處女作《病毒·金牌·星期天》獲得飛天獎最佳導演獎 。1990年,憑藉災難片《大氣層消失》和戰爭片《戰爭子午線》獲得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
霍建起,1958年1月20日出生於北京市,中國內地美術設計、導演、編劇、製作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1996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贏家》,他憑藉該片獲得第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處女作獎、第1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
陳國星1956年5月18日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中國內地導演、編劇、製作人。1987年,執導個人第一部作品《山魂霹靂》,獲得廣電部電影局的表揚及鐵道部的特殊表彰。
李少紅,1955年7月17日出生於江蘇蘇州,中國內地女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3年,李少紅開始參與影片導演的工作;並擔任了劇情片《包氏父子》的副導演;同年,她還作為副導演參與了劇情片《出門掙錢的人》的拍攝。1988年,李少紅完成了驚悚影片《銀蛇謀殺案》的拍攝,該片是李少紅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導演作品,隨即她也獲得了影片的獨立執導權。
吳子牛,1952年10月31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市,中國內地導演、編劇,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3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候補隊員》 ,該片獲得厄瓜多基多國際電影節兒童電影大獎、第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 。
1975年,張建亞在上影演員劇團做演員,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與陳凱歌,張藝謀是同學 。1982年,畢業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助理、導演。同年與謝小晶、田壯壯共同執導《紅象》,這是北京電影學院78班的第一部作品。
夏鋼,1953年1月1日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中國內地導演、編劇。1985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愛情片《我們還年輕》,該片獲得第12屆世界大學生電影作品學院獎優秀影片提名。
陳國星1956年5月18日出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中國內地導演、編劇、製作人。1987年,執導個人第一部作品《山魂霹靂》,獲得廣電部電影局的表揚及鐵道部的特殊表彰。
彭小蓮(1953年6月—2019年6月19日),出生於湖南省茶陵縣,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內地女導演、編劇。1986年彭小蓮憑藉執導的兒童題材電影《我和我的同學們》獲童牛獎優秀兒童少年故事片導演獎。
孫周,1954年8月1日出生於山東濟南,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內地電影導演、攝影師。1987年,執導劇情片《給咖啡加點糖》,該片由陳銳、李鳳緒合作主演,獲得金雞獎最佳攝影提名。
周曉文,1954年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導演、編劇、攝影師、製作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1986年,執導戰爭片《他們正年輕》,從而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