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自稱投資者的謝家勇(中)在北京公開宣布舉報今創集團「帶病闖關」IPO。新京報記者 徐偉 攝
繼4月份神州高鐵原實控人文炳榮實名舉報今創集團涉嫌單位行賄罪後,今創集團IPO再次遭遇投資者「狙擊」。
5月3日,一名名為謝家勇的人,以投資者的身份在北京召開「股民的名義」舉報發布會,提出今創集團的三大疑點,財務報表有重大造假嫌疑、實控人之一係數年前鐵道部貪腐案參與者、與新譽集團存在關聯交易。對於這場發布會,今創集團回復稱毫無事實根據,並喊話謝家勇「不要做其他人的槍手」。
從今創集團IPO遭遇的連環舉報來看,這家民營企業曾經為拓展市場,遊走於「灰色地帶」。其中,控股股東之子戈建鳴捲入鐵道部腐敗一案遭到了多方質疑。法律文書顯示,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在2005年末至2009年初不到四年的時間,三次收受了戈建鳴給予的800萬元錢款。
今創員工「潛伏」發布會
「本人的動機與目標很簡單,就是想提醒監管層從嚴審批IPO,抓住今創集團這個典型,將其潛藏水底的諸多疑點秉公審查、徹查到底,給廣大股民一個透明清晰的答案。」謝家勇說。
謝家勇稱,其從事工程項目承包工程20多年,有餘錢會參與投資,是一位普通的中國A股職業投資人。4月初,從朋友口中聽到今創集團問題很大,隨即開始關注此事,並在研究後形成了當天的舉報材料。
在發布會中途,一位記者收到今創集團對於此次發布會的回應。今創集團稱,已明確謝家勇系神州高鐵原實控人文炳榮的站臺人。不過,謝家勇始終否認與文炳榮之間關係,稱「不認識」。
按照今創集團的說法,文炳榮舉報今創集團,是想給新譽集團施壓。今創方面表示,文炳榮與新譽集團之間存在經濟糾紛,後者位於常州,其第二大股東是今創集團控股股東俞金坤的女婿。
實際上,當日已有今創集團員工出現在發布會的現場。在新京報記者身後,一位身著西褲、襯衫的男子不斷和記者竊竊私語,並表示:這樣的舉報動機你們相信嗎?新京報記者詢問其身份,該男子稱只是過來看熱鬧的。但記者注意到,在發布會結束後,該男子和另一名同伴,在出口處準備了一摞今創集團針對發布會的書面回應文件,向前來採訪的媒體散發。
當新京報記者再次詢問身份時,該男子承認自己為今創集團員工,並希望記者能夠平衡雙方說法。
今創回應:未構成行賄犯罪
目前雙方對於舉報內容各執一詞,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原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張曙光腐敗案累計三次收受來自今創集團實控人之一戈建鳴的800萬元錢款。對此,今創集團曾在過會時予以解釋,並表明戈建鳴的行為沒有構成行賄犯罪。
今創集團前身為江蘇劍湖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3月,主要從事軌道交通車輛配套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目前,今創集團控股股東為俞金坤,合計控股比例為43.67%。戈建鳴直接持有公司32.59%的股權。由於俞金坤與戈建鳴為父子關係,因此兩人均為實際控制人。
戈建鳴曾捲入鐵道部腐敗案,讓舉報者抓到「把柄」。
據中國裁判文書網,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5年1月關於張曙光受賄案的一審判決書顯示,2005年至2009年,張曙光在擔任鐵道部運輸局局長期間,先後3次收受戈建鳴給予的錢款共計人民幣800萬元。
戈建鳴稱,給張曙光錢,主要是為了其企業的發展。張曙光稱,在德國虎伯納公司和福依特公司與今創集團合作的時候,其以鐵道部高鐵項目引進總負責人的身份出面,幫助今創集團與外方進行談判,極大壓低了外方的條件。
4月10日,今創集團成功過會。在今創集團招股書中,對此事予以了說明:目前張曙光案件的判決已經生效,保薦機構和發行人律師及相關部門人員進行了訪談,確認沒有因該案件對戈建鳴進行立案,也沒有對其予以調查或立案的計劃,並認為,戈建鳴向張曙光提供資金的情況並未構成行賄犯罪,今創集團也不涉嫌單位行賄罪。
今創稱未受到張曙光案件影響
舉報者認為,今創集團如今的輝煌不僅是原罪,而且是腐敗案中的既得利益者。但金創集團方面表示,公司經營活動一直正常開展,未受到張曙光案件的不利影響。
目前,在今創集團董監高席位中,未見戈建鳴的名字。今創集團稱,戈建鳴從2012年起至今未擔任公司董監高等職務。這與2011年2月張曙光被停職審查的時間相隔並不久。
2015年6月,今創集團首次申報時遞交的文件中,未將戈建鳴列為實控人之一,而是將戈建鳴認定為俞金坤的一致行動人。而在最新的申報文件中,則將其認定為公司實控人之一。
今創集團稱,此前戈建鳴主要負責公司境外市場拓展業務,需要境外長期出差,為便於股東權利行使,2011年12月,與俞金坤籤署《一致行動協議書》,約定雙方在行使股東權利時將保持一致行動。
對於補充認定公司實控人,今創集團給出的理由是「從未來企業的發展,以及增強對實控人信披義務的角度考慮」。
5月3日,今創集團在回應中表示,公司各項活動一直正常開展,業績持續穩定增長,未收到張曙光受賄案件的不利影響。
今創集團半數收入來自中車
近年來,今創集團業績增長迅猛。從2014年至2016年,公司營收由20.2億元升至25.72億元,淨利潤從5.23億元上升到6.52億元。
在以往的業務介紹中,今創集團極度依賴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按客戶同一控制口徑統計,2014年至2016年,公司對中國中車的銷售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6.05%、57.61%和56.75%。
對於客戶高度集中,今創集團解釋稱由於下遊行業的市場格局所決定:國內軌道交通車輛市場上,整車新造業務主要集中於中國中車的下屬企業。
今創集團稱,公司主要客戶對軌道交通車輛配套產品的質量等有高標準要求,一般不會輕易更換長期穩定合作的供應商。新京報記者在招股書中發現,公司與中國中車下屬企業的合作方式,大部分標註為長期合作。
對於戈建鳴為何淡出高層、中國中車何時成為公司第一大客戶等問題,5月5日,新京報記者聯繫上今創集團何姓媒體負責人,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新京報記者 徐偉 實習生 劉新風 北京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