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靈長目人科動物,黑猩猩和大猩猩在外在長相及內在基因等方面均表現出明顯的相似性,宛若「雙胞胎」。它們和現代人類的祖先在數百萬年前因種種原因分家,走上獨立演化的道路,進而出現了如今「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雜交,又是人類特別好奇所在,雜交動物往往總是能吸引廣泛關注,比如獅虎獸、騾子等。但你有沒有想過祖上同堂的黑猩猩和大猩猩能不能像獅子和老虎一樣進行交配,繁育後代呢?或許,答案就在下面。
身高體壯大猩猩
靈長目人科人亞科大猩猩屬類人猿的總稱,分為兩個物種——東非大猩猩和西非大猩猩。大猩猩是現存所有靈長類動物中體型最大的種,也是最大的類人猿,故得名曰大猩猩。
大猩猩四足狀態下肩高0.85米左右,站立時可達1.6~1.8米,雄性的體重比雌性大,一般雌性體重60~100千克,雄性體重為130~180千克。人工飼養的大猩猩的體格會更加壯實,體型最大的可達230千克,站立身高接近2米。
矮小聰明黑猩猩
得名於其毛色,通體幾乎被黑色的毛髮覆蓋,通常臀部有一塊白色斑點,面部為紅褐色,手和腳也為紅褐色並覆蓋有稀疏的黑毛。
與大猩猩相比,黑猩猩的體格要小點,成年黑猩猩的體長只有70~92.5cm,站立時也不過1~1.7米,雄性體重56~80千克,雌性體重為45~68千克,分布在非洲中部的原始森林中。
黑猩猩能辨別不同顏色並且可以發出32種具有不同含義的叫聲,藉此與同伴交流;能使用簡單工具,如用石頭砸開堅果等,是已知僅次於人類的最聰明的動物。
黑猩猩的個體行為和社會行為都很接近於人類,在人類學研究中具有重大意義。著名英國動物學家珍妮·古道爾(Jane Goodall)在她二十多歲時前往非洲中部的原始森林,目的就是觀察和研究黑猩猩的行為,為此在原始森林中度過了三十八年的與世隔絕的原始生活。
雖然都是「猩猩」,但由於長時間的隔離,黑猩猩和大猩猩已經進化成兩個不同的物種,明確而間接的說,黑猩猩與大猩猩之間存在中存在著生殖隔離。
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
地理隔離:同一種生物由於地理上的障礙而分成不同的種群,使得種群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的現象。
靈長類動物都為群居生活,形成一個個群體或「家族」。
在很久很久以前,黑猩猩、大猩猩,包括人類的祖先都生活在一起,但後來由於某些原因,各自單飛,分道揚鑣,大猩猩「佔領」了非洲東部和西部,黑猩猩只得到了非洲中部這一小塊地盤。
有科學研究發現,大猩猩在1000萬年前從人類和黑猩猩中分支出去。
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祖先之間由於分隔兩地,無法相見,自然阻礙了自由交配和基因交流,互通有無,在長期的基因突變和自然選擇的相互作用下,越走遠遠,發生了生殖隔離,形成了兩個不同的物種。
生殖隔離指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使親緣關係接近的類群之間在自然條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產生後代或不能產生可育性後代的隔離機制。
根據隔離發生的主要時期將生殖隔離劃分為兩大類:受精前的生殖隔離和受精後的生殖隔離。
若隔離發生在受精以前,就稱為受精前的生殖隔離,其中包括地理隔離、生態隔離、季節隔離、生理隔離、形態隔離和行為隔離等;若隔離發生在受精以後,就稱為受精後的生殖隔離,其中包括雜種不活、雜種不育和雜種衰敗等。
生殖隔離由不同的繁殖隔離機制來保持
繁殖隔離機制可以阻止物種間的基因交流,防止生物「種間雜交」,是生態穩定的保證條件之一。
長期的、大量的基因突變與自然選擇,使得黑猩猩和大猩猩之間的基因組存在了顯著差異,神奇的大自然為了維持生態穩定,決定讓兩個物種間無法正常繁殖,繁衍後代。
大猩猩和黑猩猩產生的雄配子和雌配子不能正常「結合」,原因有染色體或基因間不能相互作用等,就算能正常結合形成胚胎,但也會出現生殖問題,包括不親和性、雜種不存活、雜種不孕、雜種破落等4種隔離,產生死胎或者不可育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