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數字時代,各行各業的產品都在全面數位化,音樂行業也不例外。相比於傳統放大及回放(無論是樂器信號的處理、監聽音箱或是是Hifi音箱),數位技術正以其高效,耐久,穩定,準確,便捷、多功能及性價比等優勢逐步成為主流,就如同數位相機取代膠片機,數位音樂取代唱片一樣大勢所趨。魔方樂器在MI領域的數字產品代理推廣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們相信音樂從創作開始,經過表演,錄音,混音,母帶製作,發行,到回放都是音樂「生物鏈」的一部分,作為一家致力於音樂產業的設備供應商,我們不應該遺落或者輕視這其中的任何環節。於是我們決定進軍音頻設備,監聽音箱和Hifi音箱領域。
我們很榮幸的宣布正式獲得德國 Kii Audio 音箱系統在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地區的專業音頻及 Hifi 雙市場的獨家總代理權。之所以說「雙市場」是因為Kii Audio 不針對兩大分類市場設計不同的產品,無論面對專業音頻還是音響發燒友販售的都是完全相同的產品,這在魔方人的眼中看來是一份誠懇與誠實,更是一種對待音樂的理性統一,即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發燒友,對於揚聲器的訴求應該是一致的追求高還原度,而摒棄那些無關的玄學與是是非非,以最尊重音樂家和音樂製作者的態度來欣賞。
感謝 Kii Audio 對於魔方作為 Audio 領域「新人」的信任。Kii 在其官方 FB 的Pro 和 Hif i頻道同步發布了我們雙方的合作消息。
混音/母帶大神 Bob Katz
▽
成立於 2014 年的德國 Kii Audio 是一個揚聲器行業的新興 Hi-End 品牌,由數位業內資深人士共同創立。2016 年推出首款現役產品 Kii Three 音箱系統, 由業內頂尖音響工程師 Bruno Putzeys 先生領銜研發,Bruno 是 D 類放大器領域的頂尖專家,發明了著名的 UcD 和 Ncore 數字放大技術並被無數高端音頻和Hifi品牌競相採用,比如他 2010 年設計的 Grimm Audio LS 1 被一些評論家譽為當時最好的高保真揚聲器,其他為大家所熟知的品牌如NAD,Marantz等都紛紛推出了具有Ncore模塊的放大器,專業監聽音箱領域的眾多品牌也都購買授權採用Bruno設計的Ncore模塊,比如Barefoot Sound。而Bruno將他所設計的Ncore放大技術和其他新的DSP技術以最極致的方式灌注到了自己的品牌Kii Audio之中。
DSP 大神 Bruno Putzeys
▽
為什麼Kii Three被視為跨時代的產品,被稱為」All-In-One音箱系統?因為其設計摒棄了傳統放大系統中各種分離的部分和組件,如一般常見的解碼器-前級放大器-後級放大器-被動式揚聲器的組合,以及進出各種端子的價格不菲的內外連接線等等。Kii通過具有全局視角的設計和優化,使得所有元器件和部件能夠以最契合和高效的方式運作,達成最佳的回放結果。小巧的Kii Three搭配Kii Control, 只需用USB(或其他常用的信號輸入接口)輸入信號即可播放,無需再考慮和猜測設備間的兼容性和適用性,無需再打理一堆堆笨重的機器,昂貴的線材,不用再勞民傷財為大箱子的搬動和擺位大費周章。
每一隻Kii Three音箱具有6通道的DSP處理系統,6個Ncore功放模塊,6組獨立的ADDA,來做到各司其職的獨立驅動音箱上的6個單元。這款體積不大的主動式書架音箱系統每隻具有特殊訂製的6個250W Ncore功放模塊,達到每隻1500W的功率以提供驚人的動態/瞬態餘量,其內部共有6個單元,1隻5寸中音, 1隻1寸導向式高音,兩側和背面各有2隻6.5寸低音單元。因此這款書架式的箱子具備能夠媲美大型音箱的低音下潛( 20Hz -6dB),讓用戶即使在小空間也得以充分施展,獲得更加完美的聆聽效果,畢竟對於絕大多數用戶而言,器材容易獲得,而大小合適,聲學處理合格的空間很多時候只是一個美好而昂貴的夢想。
另一位Kii成員 Bart van der Laan
具有為眾多頂級專業設備設計 ADDA 線路的履歷
▽
好的音箱系統當然不是堆喇叭這麼簡單,Kii Three具有獨家研發的Active Wave Focusing filters技術。設計團隊利用獨特的主動式導波技術控制後方和側面低音單元的聲音,儘管單元不朝前方,但聲音卻只會朝前方投射, 並且通過相位抵消的方式讓Kii Three的後部幾乎沒有聲音,還使得低音盆產生的物理震動得以抵消。這種通過DSP主動控制的全頻指向性投射使得聲能集中,最大化的減小各種聲波幹涉。資深的錄音棚工作者和Hifi發燒友都知道,因為低頻的巨大波長和能量使得其成為聲學處理中的最難點。Bruno的這些設計讓Kii Three可以很輕易的擺放在空間中任何一個位置,哪怕距離後牆的位置很近也無所謂,與後牆的距離只需要維持8-10公分以上即可,不會因為喇叭離後牆太近而產生惱人的低頻反射和駐波。也因為上述的這些設計,Kii Three的低頻和它的中高頻一樣,是極高解析的,異常清晰而快速的,極低失真的。
從下圖可看左方是傳統音響,背牆擺放時低頻向前會有兩個聲波,第一排是直接音,第二排則是被後牆反射後發出.右邊是Kii Three的模擬圖,幾乎沒有向後聲波,所以靠牆擺時不會產生第二時間的反射聲波.這樣不但降低駐波生成,也大幅增加低頻的清晰度和時間準確性。
Kii Three信號通過數字或模擬傳輸後會先進到DSP演算,轉換為模擬信號後進到功率放大階段,每一個單元除了有一組Ncore的特製擴大模組外,還有一個Motion Control,它會得到單元運動時產生的電壓和電流數據反饋,再對Ncore做出指令調整輸出,讓單元發出驚人的極度線性的響應。
除了線性均衡的響應頻率外,Kii Three透過DSP和主動式設計處理了另外兩個棘手的問題,包含了聲音相位(phase)和時基(time domain),過去聆聽音響系統有所謂皇帝位的限制,離開了這個甜蜜點後,由於相位問題,往往得到的是差異甚大的效果.另外時基也能因獨立的DAC和擴大模組,透過DSP運算讓最終的發出聲音達到時間上同步,設計團隊透過DSP設計大幅減少了這兩個問題的影響和限制,這些都是傳統被動式喇叭非常難解決的缺陷。所有的這些技術和設計,都保證了即使是在複雜的房間或者空間內,用戶都會感覺到聲音乾淨而且動態感十足。
新搭配的Kii Control外接附件,強化了Kii Three的連接和控制功能,它提供了光纖,同軸與USB的信號輸入,加上音箱背面平衡接口,我們可以輕鬆播放各種音樂資源,最高支持PCM 24比特384k赫茲或者DSD128規格的音樂。
所有這一切基於」黑科技「的硬核設計,讓Kii Three帶來近乎」不真實「的真實聽覺體驗,似乎音場中的一切可以伸手觸及。(來源於油管混音母帶網紅Streaky的評價)。Kii Three的聲音是極其乾淨的,不會有絲毫轟鳴或刺耳的感覺。所有細節一覽無餘並且音場穩定有序,瞬態和動態優異,即使在很小音量下都能保持這些特質。對於混音,母帶,以及Hifi播放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品質。因為其獨特的主動心形導波設計,可以讓沒有經過昂貴的設計和聲學裝修處理過的空間經過相對簡單的擴散和吸音處理就能得到非常高質量的回放,其小巧的體積很易於搬動調整,在狹小的房間擺開間距,充分利用每一寸昂貴的空間。Kii Three寬闊的全頻還原性能使其能夠勝任近場,中場,以及迷你主監聽的工作,省去購買多對音箱和安裝大型音箱的繁瑣。總而言之Kii Three就是一個整合了數字功放、解碼處理、相位調整及其他眾多專業設置的音響系統,所有以前會碰到的,在音樂聆聽上問題都完全解決了,毫不誇張地說Kii Audio就好像重新發明了有源音箱。
技術規格
Kii Audio Three
主動式音箱系統
□ DSP控制監聽書架音箱 Compact DSP controlled monitor speaker
□ 4×6.5″ 低音單元, 1×5″ 中音單元, 1″ waveguided 高音單元, 分別獨立由定製Ncore放大機驅動,6*250W
□ 主動分音濾波 Active Wave Focusing crossover filter
□ 頻率響應:± 0,5dB - 25 kHz, 20Hz -6dB (*)
□ 相位響應Phase response: selectable, linear phase or minimum latency
□ 最大聲壓 Peak SPL: 115dB
□ 可控指向係數: 4.8dB (80Hz – 1kHz, slowly rising thereafter)
□ 尺寸(W×H×L):20×40×40cm
□ 重量:19kg (40lbs)
□ 輸入介面:AES/EBU, KiiLink,SPDIF, TOSLink, USB on Kii Control.
□ 牌價:138000元
Kii Control
控制器/前級/USB界面
□ 輸入:1 x SPDIF, 1 x TOSLINK, 1 x USB (up to PCM 24/384kHz and DSD64/DSD128)
□ KiiLink 輸出:Power and Data Connection to Kii THREE Master speaker
□ 觸控按鍵:輸入切換 (SPDIF, TOSLINK, USB, XLR), Preset (up to 6, user definable), Exit/Enter (Menu Navigation)
□ 顯示屏:彩色
□ 尺寸(W×H×L):11cm×5cm×16cm
□ 重量:380g
□ 牌價:14900元
部分名家用戶
Nils Frahm - Recording Artist - Germany
Jacob Collier - two time Grammy Winner - Recording Artist - UK
Bob Katz - Mastering Guru - Florida USA
MPL Communications - Recording Studio - London
Streaky Mastering - UK
Mario Biondi - Recording Artist - Italy
Max Richter - Recording Artist - London
Strongroom Studio 2 - Nigel Godrich - London
Christoph Stickel Mastering - Vienna
Kiki Dee and Carmelo Luggeri - England
Shadow Child - Producer/DJ - UK
Ross Hogarth - Multi platinum/Multi Grammy winning producer/mixer/engineer
Jonas Westling - Mixing Engineer - London
Sonnox Ltd. - Plug-In manufacturer - Oxford
Reinhold Mack - Recording Engineer - Munich
NEP Broadcast Services B.V. - OB Van - NL
The Mixbus & The Auxbus - OB Van - England
Philharmonie Luxembourg - 5.1 Studio
Moscow Philharmonic - 5.1 Studio
Jerboa Mastering - Belgium
Tobias Wagner Filmmusic - Berlin
Ralf C. Mayer - Stuttgart / Berlin
Vowlume Studios - UK
Jordan Schultz Studio - Israel
Kiko Masbaum - Germany
Theron Feemster aka Neff-U - L.A.
Soundevice Studios - Prague
Spotlight Reclame - Antwerpen
Speakeasy Sound Studio - L.A.
Grace Design Studios - Colorado
Sound and Scripture - Udo Rinklin
2nd Home Filmstudio - Berlin
Wittemann 5.1 Studio - N.Y.
Eckard Gadow - Filmstudio - Berlin
Amir El Kadi - Sound Design - Vienna
Terrasound Studios - Berlin
Manufacturas Sonoras - Madrid
Athanasius Mastering - Greece
Gold Chamber Mastering - Austria
Kalimba Studio - Padova
Naive Recording Studio - Pesaro
Flashmob Studio - Milan
Itay Berger - Barcel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