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肖恩
教師被斬首風波還未散去,法國再發生致使3人遇害的恐怖襲擊,徹底把總統馬克龍推向風口浪尖。
當地時間10月29日上午,一名男子在法國尼斯聖母教堂持刀殺害1名神職人員和2名女信徒,其中1名60歲的女信徒被斬首,其餘2人被割喉。據路透社報導,該男子在揮刀和被捕時多次高喊「真主至上」(Allahu Akba)。
男子被警方現場開槍擊傷,傷勢嚴重,尚未脫離生命危險。據法國媒體報導,襲擊者攜帶的身份證顯示,他名叫布拉伊姆·阿烏薩維(Brahim Aouissaoui),今年21歲,突尼西亞籍,於今年9月以非法移民身份從義大利的蘭佩杜薩島偷渡進入歐洲,並在29日上午乘火車抵達尼斯。
據法國反恐檢察長裡卡爾(Jean-Francois Ricard)透露,警方在阿烏薩維身上找到一把長30釐米的刀、一本古蘭經和兩部行動電話。警方認為其為單獨行兇。
馬克龍隨即宣布進入最高恐襲警戒級別,未來幾天將增派多達7000名軍人在11月1日諸聖節期間加強對全國宗教場所和學校的安保。
事件發生後,馬克龍當即趕往現場。他在教堂外發表講話時說,法國人民的價值觀、對自由的嚮往和追求自由的能力是使法國成為襲擊目標的原因,但法國不會讓步。
馬克龍在近來一系列有關穆斯林的事件中均展現出類似的強硬姿態。他多次公開強調法國的世俗主義原則,呼籲收緊針對伊斯蘭恐怖主義的打擊措施,並拒絕譴責有關先知穆罕默德爭議性漫畫,也因此成為以土耳其為首的伊斯蘭世界的「敵人」。約旦、科威特、伊朗等國紛紛發起抵製法國商品的運動。
相關閱讀:【惹惱中東各國背後:法國和土耳其為何又掐上了?】
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在推特上稱,如果法國因為某個憤怒的人的所作所為就怪罪所有穆斯林和穆斯林地區,那麼穆斯林也有權因為法國過去屠殺穆斯林的罪行而對其施加懲罰。該推文已經被刪除。
沙烏地阿拉伯和土耳其等國在譴責襲擊事件的同時,再次表達了對法國將事件放大至整個伊斯蘭教的不滿。
土耳其總統府新聞辦公室主任阿爾通(Fahrettin Altun)表示,不應該以恐怖主義的名義利用伊斯蘭教,同時呼籲法國領導人停止發表針對穆斯林的煽動性言論,而是把重點放在找出暴力行動的肇事者。
沙特外交部也表示,尼斯發生的極端主義事件不符合任何宗教的教義,並強調必須避免一切引起仇恨、暴力和極端主義的做法。
世俗和宗教的衝突一直是法國社會的沉痾。法國從1905年就確立了世俗主義原則,明令禁止民眾在公眾場合佩戴遮住臉和手的頭巾,同時又是歐洲穆斯林人口佔比最高的國家,達到8.8%,穆斯林人口總數接近600萬人。
法國蒙田研究所2016年發布的報告顯示,65%在法國生活的穆斯林仍傾向於佩戴希賈布 (Hijab),即穆斯林婦女的頭巾,還有70%堅持購買清真食品。
5年前的《查理周刊》編輯部恐襲案傷口至今未能癒合。如今短短半個月內發生2起極端主義恐襲事件,則把這個傷口再次撕裂。
在許多穆斯林眼裡,法國所謂的對自由的捍衛,是對伊斯蘭教的褻瀆和侮辱,例如《查理周刊》登載的諷刺漫畫一度被公認是幼稚、挑釁、偏執的,是對穆斯林的冒犯,如今卻演變成法國能否堅守世俗主義原則的考驗。
2006年《查理周刊》首次出版該諷刺漫畫時,時任保守派總統席哈克對其表示譴責,並表示共和國的根基除了世俗主義外,還有對不同價值觀的接納和對不同信仰的尊重。這與馬克龍的論調截然相反。
本月初,馬克龍提出了一系列針對伊斯蘭教的新措施,包括驅逐涉嫌與恐怖主義有聯繫的外國罪犯、解散激進的穆斯林組織、為願意接受世俗主義原則的清真寺提供資助等。但實際上,這些措施對這兩起襲擊案嫌犯的影響並不大。
有穆斯林認為,馬克龍的所有行為都是在為2022年的大選造勢。他把襲擊政治化,藉此對極端宗教主義採取強硬措施,都是為了贏得選民的支持。
法國人權活動家盧阿蒂(Yasser Louati)表示,這類罪犯並不會區別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他們只是利用了與伊斯蘭教相關的意識形態,這些人毫無道德底線。
當尼斯的伊瑪目薩杜尼(Abdelkader Sadouni)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呼籲人們不要把穆斯林和恐怖分子混為一談時,附近有居民在陽臺上大喊:「滾開!」。
29日晚在巴黎聖母院門口的大道上,有多名行人就移民、反恐、暴力等多個問題展開激烈辯論。
對於更多人來說,他們更需要平靜安全的生活,尤其是在疫情再次爆發的當下。法國已經進入第二輪全國大封鎖,民眾需憑證才可出門工作、上學、就醫、購買食品等。過去24小時法國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47637例,累計1282769例;新增死亡235例,累計36020例。
今年42歲的建築工人曼茲(Morgan Manzi)說,社會安定有時候比言論自由更重要。自稱為無神論者的曼茲擔心,政府和穆斯林群體的衝突會使局勢進一步激化,「一切都會有報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