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是伴隨唐朝200年,揮之不去的夢魘

2021-01-19 騰訊網

唐朝是我國歷史非常強大的王朝。縱觀唐朝200年滅東,西突厥,高句麗,薛延陀等30國,但有一王朝始終與唐朝紛爭不斷,這個王朝就是--吐蕃。

唐朝曾向強大的東突厥稱臣,後來只用三年,就滅掉東突厥

唐朝滅西突厥之戰,是控制西域,保障絲綢之路的重要一戰

吐蕃是統治青藏高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其來源至今沒有一個得到各界廣泛認同的觀點,「吐蕃」一詞至唐朝才見諸史料,之前史籍中並無相似讀音部族出現,因此吐蕃可能是中華文明中一個獨立發展的支系,早期可能局限於西藏南部地區,因山河隔絕與中原文明幾乎沒有交流,直至初唐時期,吐蕃勢力才發展到青藏高原邊緣。

與匈奴、突厥等典型遊牧聯盟不同,吐蕃是一個農牧二元複合體,經濟結構相對穩定,既能組織強大騎兵,也能自力生產配備精良武器,甚至有一定文化輸出能力。

松贊幹布,西藏歷史上最重要、最廣為人知的藏王。他遷都邏些(今西藏拉薩),平定吐蕃內亂,降服羊同,統一西藏,正式建立奴隸主統治的吐蕃王國。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

吐蕃為了發展,松贊幹布盯上唐朝的的廣大疆土,開始攻略大唐的青海道。青海道,比鄰安多藏區,向北可通西域、向東可就河西。

638年秋,松贊幹布藉口唐朝屬國吐谷渾從中作梗,親自指揮大約20萬吐蕃軍,開始攻擊唐朝的松州(今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並要求唐朝送嫁公主。唐太宗派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指揮5萬軍隊,援救松州。打敗吐蕃軍。

松贊幹布在恐懼中退出唐境,派特使到長安道歉,但再次要求和親。李世民考慮到還要面對薛延陀、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希望穩定次要方向形勢,同意公主下嫁。

641年,文成公主下嫁到吐蕃,松贊幹布非常高興,為文成公主建立了一個宮殿,還在見公主時穿漢服。並為公主免除了一些討厭的習俗。

此後唐太宗在位期間,唐朝與吐蕃進入蜜月期。並在攻打龜茲國時唐太宗就徵用了吐蕃軍隊。在王玄策在印度時,還向吐蕃借過兵,打敗了印度國王阿羅那順。

直到太宗和松贊幹布去世10幾年後,吐蕃和唐之間因吐谷渾和西域,衝突再起。

663年,吐蕃吞併吐谷渾,引起唐朝不滿。公元670年,薛仁貴率十萬唐軍西徵吐蕃,爆發了大非川之戰。此次西徵,先鋒出擊,連戰連捷、快速推進到烏海地區(今青海瑪多縣境內)。但是,吐蕃卻以二十萬大軍猛攻唐軍後方輜重所在的郭待封所部。唐軍輜重盡毀,薛仁貴只能從烏海撤向大非川。

而吐蕃則集中四十萬大軍追殲唐軍。名將薛仁貴頓首大非川,所率大唐戰甲全軍覆沒。這次戰役後,唐朝軍隊再也未曾涉足烏海今託索湖以西地區。

公元678年,中書令李敬玄掛帥出徵,差點兒又一次搞得全軍覆沒。還好,部將黑齒常之率五百敢死隊從後方猛攻吐蕃大軍,挽救了覆沒的敗局。

公元681年,黑齒常之奉命出擊,取得良非川大捷。公元682年,出使吐蕃的監察御史婁師德臨危受命,迎戰進犯河源的吐蕃大軍,八戰八捷,在白水澗痛殲吐蕃大軍。此後,黑齒常之和婁師德駐軍河湟地區,抵禦吐蕃。

在西域,從670年-692年,20年間,安西4鎮在吐蕃和唐朝中反覆易手,武周長壽元年(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善,復收四鎮,重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駐唐兵3萬。

武則天在收復安西四鎮後,開始在青海積極反擊吐蕃。694年,王孝傑在青海湖附近的冷泉,打敗吐蕃。699年,吐蕃內亂,贊婆和論欽陵的兒子論弓仁投奔武周。吐蕃實力開始衰落,唐朝與吐蕃之間出現短暫和平。

直到唐玄宗時期,714年,唐朝與吐蕃戰事又起,這段時間的基本上是吐蕃邊境襲擾,唐朝擊敗吐蕃,吐蕃求和,吐蕃再到邊境襲擾,再被擊敗,再求和。733年,唐朝與吐蕃訂立了赤嶺之盟。

755年,吐蕃趁唐平息安祿山叛亂期間,西北邊防虛弱,攻略隴右諸州。

763年十月,吐蕃聯合吐谷渾與党項20萬軍隊,逼近長安,唐代宗倉皇出奔陝州,吐蕃軍隊佔領長安,因吐蕃軍不適應長安秋季的酷熱,吐蕃軍中疾病流行,加上唐朝勤王之軍逼近,吐蕃軍入據長安15天而退出長安。至此,隴右道東段的十三個州全陷入吐蕃之手。

此後,吐蕃軍隊開始向西行,取黃河西北地區的隴右諸州,亦稱河西道。764年,吐蕃陷涼州;766年,陷甘州及州境的居延海(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吐蕃北邊界拓至回紇,至781年吐蕃軍勢達到鼎盛,唐朝長安以西已盡歸吐蕃之手,與西域的聯繫已完全被割斷。

因河西走廊被吐蕃控制,安西大都護郭昕、北庭大都護李元忠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受命繼續堅守西域。楊襲古在李元忠去世之後繼任北庭節度使,直至北庭被吐蕃攻陷。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隨著龜茲被也吐蕃攻陷,安西大都護郭昕殉國,西域的兩大都護府在堅守了四十多年後,最終沒能撐下去,大唐王朝的徹底勢力退出西域。

而每年的「秋防」也拖垮了唐朝軍隊。唐朝軍隊疲於應付吐蕃的擾邊,無力處理安史之亂的善後,導致了河北三鎮的做大,藩鎮割據的形成。

唐朝與吐蕃總共八次會盟,次次吐蕃背盟,使唐朝在經「安史之亂」後,始終無法全力於國內恢復生產,經濟建設。使得國力日漸衰退,藩鎮割據做大,中央已管不住地方勢力。在唐朝中後期,吐蕃已成了帝國最大的敵人。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為何在唐代時,出現一個短暫的興盛時期?
    在唐朝之前,青藏高原上各部落閒散為局,各自為政,這些遊牧民族依靠著草原的滋養而生存,但強大而興盛的部落只是零星幾個;對遙遠的中原王朝而言,連小國都算不上,但這些稀少的強大部落因為族人的眾多,所需要的生存資源也就更多。
  • 青藏高原首次發現吐蕃壁畫墓,青海泉溝墓出土的吐蕃王冠長啥樣?
    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在青海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安排部署下,在海西州委州政府、烏蘭縣委縣政府的支持配合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博物館和烏蘭縣文體旅遊廣電局聯合對該墓葬進行了發掘。
  • 大唐與吐蕃的恩怨情仇
    吐蕃,作為一個地方政權,興起於公元七世紀。在唐朝存在的二百八十九年的時間裡,吐蕃也伴隨其始終。唐代中原地區的政客、文人、僧侶等人,在他們所著述的詩文筆記裡都有提到過它。有時是「番、蕃」,有時是「吐蕃、土番、西蕃、大蕃」等不同的稱呼。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2020-06-10 03: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何大勇 | 隋唐宋時期青藏高原的絲綢之路
    唐朝開創了青藏高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新紀元。對南亞、西亞鄰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也立下了新的裡程碑。唐朝的大一統政治局面和「貞觀之治」等盛世的出現, 為青藏高原新紀元的出現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西藏長期各部分立, 戰亂的局面, 在吐蕃贊普松贊幹布統一全藏中發生了改變。
  • 李德全:青藏高原賦
    西羌南下,佛陀北上,雪域高原,血雨腥風。象雄文明,雪域先祖之智慧;雍仲本教,青藏佛教之初衷。若乃松贊幹布,崇文尚武,弘揚佛法,文治武功。吐蕃雄起,贊普橫空出世;西域博物,躍馬縱橫馳騁。雄霸天下,西討東徵。異域連理,睦鄰和平。文成公主,化身度母。心懷慈悲,普度蒼生。爾乃水復山重,愁化日月山,一條唐蕃古道;風餐露宿,淚成倒淌河,萬縷別恨離情。依依故鄉柳,晻晻夕陽紅。巍巍布達拉,遙遙長安城。
  • 吐蕃統治中亞200餘年
    公元650年,天山南路的十姓突厥(突厥的一支)起兵反唐。隨後唐王用6年時間反攻,於657年取得勝利,然後分封東突厥和西突厥的新可汗。公元640年吐蕃徵服今天西藏阿里高原的象雄國。公元660年後以象雄為根據地北上。公元665年,拉達克、喀喇崑崙南部地區此時已由吐蕃直接管理,於是吐蕃聯合帕米爾西部和天山西部的突厥弓月部落聯合與唐軍對抗,北上攻佔于闐國、疏勒國。
  • 帝國時代 — 吐蕃王朝與象雄王朝的意識形態爭奪
    從這兩個戰術舉動,大家也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吐蕃王朝實際上是在同時吸收東亞、南亞兩大文明的技術優勢。當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成為了青藏高原最有地緣交流優勢的板塊時,阿里地區唯一能夠與衛藏地區對抗的地緣優勢也蕩然無存了。很快,吐蕃王朝在與象雄王朝的地緣博弈中成為了勝利者,阿里高原也成為了吐蕃王朝的一部分。直到吐蕃王朝沒落,青藏高原又重新陷入政治分裂狀態時(不過民族認同、意識形態上已經統一了)。
  • 吐蕃與波斯
    吐蕃與波斯之間的通道直接承襲自象雄與波斯之間的通道,就是中亞、南亞地區與青藏高原西部地區之間的通道。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公元7世紀初期雅隆河谷匹播城的悉補野部首領先後政府十餘地區諸部族建立了吐蕃王朝著名的文成公主和親遠嫁吐蕃贊普松贊幹布便是發生在這一時期9世紀中葉,贊普遇弒,吐蕃王朝滅亡吐蕃轄地諸部族紛紛自立13世紀後期元朝統一全中國,開始
  • 吐蕃王朝人口研究
    【內容提要】7至9世紀間,隨著吐蕃王朝的強盛與擴張,其疆域迅速擴大,尤其是安史亂後到吐蕃王朝滅亡期間,在青藏高原周邊地區形成了一些吐蕃王朝的佔領區,當地居民遂成為吐蕃王朝所管轄的人口,同時,吐蕃還從唐境虜掠大批人口充實其佔領區。這些因素使吐蕃王朝人口激增,成為藏族歷史上佔有人口最多的時期。保守估計,有唐一代僅吐蕃新佔領區的人口峰值就接近300萬。
  • 青藏高原,為何是世界上最獨特的存在?!
    >1959年首次提出將中國劃分為三個自然區西北乾旱區東部季風區青藏高原區9世紀中葉,贊普遇弒,吐蕃王朝滅亡吐蕃轄地諸部族紛紛自立13世紀後期元朝統一全中國,開始「郡縣吐蕃之地」正式在青藏高原各地建政設治明代,摒棄了「吐蕃」的稱謂,改建兩個都指揮使司和一個軍民元帥府,直接受命於朝廷清朝,設理藩院(清末改理藩部
  • 西域都被他搶走了,吐蕃為何只有在唐代才那麼牛?
    不過佔據著氣候和環境惡劣的青藏高原地區的吐蕃,為何能夠在短時間內突然崛起,成為了能夠和唐王朝分庭抗禮的東亞強權,但又為何自吐蕃之後,青藏高原再未出現地方強權勢力呢?這些地區的農業產量即使無法河中原地區相提並論,但卻足以為吐蕃人提供比其他山地高原民族,所難以獲得的農業基礎。尤其是在當時難得的「中世紀溫暖期」時代,升高的氣溫,使得吐蕃控制下的青藏高原地區,農業產量上升,從而成為吐蕃帝國繁盛的根基。
  • 小小的吐蕃為何能把大唐和阿拉伯打的沒有脾氣
    甘亞洲國家已經簡轉向兩個陣營公,只有一個國尹家例外,那就貝是吐蕃。吐蕃黃是生活在中國溥青藏高原的遊項牧民族,歷史荀上從未有過。薛但到了公元7世紀,吐蕃勢惠力崛起後,強嵇大的吐蕃甚至夔參加了唐朝兩莘大強國與阿拉卜伯國家的霸權宮戰爭,在與兩榮大帝國的戰爭儲中沒有失利。乜阿拉伯人和吐章蕃人在中亞打扈了三次仗,都陸沒有得到任何費好處。大唐和嚴吐蕃也曾多次宋交戰,但都以滕失敗和受傷告卓終。
  • 歷史 人類史上最傳奇的帝國 —— 吐蕃帝國
    鐵騎踏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但最終被農耕民族所同化。但有哪個民族能夠同時具備這兩個矛盾的優勢呢。吐蕃是野蠻和文明的矛盾結合體。是人類史上的特例。 唐與吐蕃吐蕃時代是青藏高原史上最輝煌的一頁。西藏英語叫TIBET即吐蕃,藏語吐蕃是高蕃的意思。關於它的名字的來歷眾說紛紜。但關鍵的是該名是輝煌的代名詞。
  • 唐朝的勁敵:交戰一百多年,卻始終無法徵服,長安都被攻陷
    後世經常將漢朝、唐朝並稱,將這兩個王朝表現出的強勢稱為「漢唐氣魄」。面對漢朝、唐朝、轉型時,重兵出擊,中原王朝會打出應有的氣勢(如漢武帝徵討匈奴,唐太宗進攻突厥)。唐朝雖然開闢了領土,但仍然強大的對手始終無法徵服,甚至都城長安也被攻陷!那麼,這究竟是哪個政權呢?
  • 問答:為何吐蕃之後,青藏高原再無如此強大的政權|文史宴
    吐蕃崩潰後,出現了分裂的幾大勢力,拉薩王系、雅隆覺阿王系、拉達克王系、古格王系、普蘭王系、亞澤王系、貢塘王系。一直到1247年涼州會盟,西藏正式納入元朝版圖,西藏地區經歷了接近400年的大分裂時期。吐蕃分裂期間,中原地區經歷了唐的滅亡,五代十國,然後是宋朝的局部統一,甚至在王安石變法時期,北宋再次徵服了吐谷渾地區,設置隴右都護府,而吐蕃在歷史書上則只有吐蕃諸部,直到元朝的到來都未能再度統一。吐蕃分裂形勢吐蕃未能再度統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吐蕃48萬軍隊,全面進攻四川,唐朝如何擊敗了強敵侵犯?
    在唐朝歷史上,從唐朝開國的前期開始,便與西方強敵吐蕃政權,展開了長達200餘年的戰爭。一直打到了唐朝後期,吐蕃政權解體、內戰之後,這一大規模戰爭才徹底結束。雙方較量的過程中,唐朝和吐蕃互有勝負,由於都是強大的政權。
  • 歷史 吐蕃王朝最全贊普一覽表
    吐蕃(公元618年—842年,藏文:བོན་ཆེན་པོ།,威利:bon chen po,意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擴大,推動了藏地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犛牛、馬、駝、羊等;手工業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
  • 吐蕃是如何一步步吞併河西走廊的?
    大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調遣鎮戍河西、隴右等地的精兵入關中平定叛軍。垂涎大唐西北地區已久的吐蕃,在佔據隴右後將目光轉向了其旁邊的河西地區,不久甘肅二州(今張掖、酒泉)為吐蕃所據。由於安史之亂導致的長期內亂唐朝西域邊防軍盡數東撤吐蕃藉機吃下垂涎已久的河西走廊和西域唐在此抵禦了吐蕃數十年,結果一朝被破▼時間過了將近100年,張議潮發兵歸義軍攻取河西隴右諸州,離開朝廷近一個世紀的甘肅二州,重新回到大唐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