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平凡的世界》
插圖: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劇照
作品簡介: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遙所著的長篇小說,曾獲得「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小說長達百萬字,共三部,於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該小說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的時間為創作背景,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眾多普通人的鮮明形象,全景式地展現了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關於人生、事業、愛情、日常生活和社會衝突等,都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感悟。
可以說,《平凡的世界》是一本綜合性的人生啟示錄,展示了普通人在時代浪潮中艱難前行的過程,更告訴我們:平凡的世界下,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
婚姻是一場長期投資,至於收益的好壞,不僅取決於自己的投入,更取決於身邊合伙人的態度和行動。
一加一大於二、一加零小於一、零加零小於零。
婚姻公式,無外乎以上三種,兩個人共同付出,皆大歡喜;一個人苦苦支撐,得不償失;各各只顧自己,則婚姻形同虛設。
曾看過這樣的一句話:「婚姻是兩個人,但一個人就可以把它毀掉。」
誠然,如果婚姻中的另一半不主動、不付出、不理解,那麼,即使另一個人傾盡全力,也終究無法實現圓滿。
不是所有人都想在婚姻裡操勞半生的,實在是因為伴侶做的不夠多,逼不得已才說服自己重裝上陣,披荊斬棘。
就像《平凡的世界》裡的賀秀蓮,她何曾不想輕鬆一點,但奈何她的丈夫孫少安看不到她的辛勞,也體會不到她的辛酸。
她也只能硬著頭皮,扛起這一切。
當看到賀秀蓮在婚前對孫少安的執著時,都以為她能嫁給自己喜歡的人,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幸福。
然而,縱觀她在婚後的種種犧牲,方才發覺,原來,從遇見孫少安的那一刻起,已經註定了她的不幸。
因為無論是婚前還是婚後,賀秀蓮對於孫少安來說,都只是一個代表著妻子的符號。
不可否認的是,他也在這場婚姻並不是不作為,只不過,與賀秀蓮的無私與真心相比,他的付出,抵不上對方的十分之一。
從相遇到結婚,再到相守,自始至終,孫少安都是理智和清醒的。
而這種理智和清醒,恰恰就是造成秀蓮悲劇的原因。
乃至看完整本書的我,不禁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孫少安,到底愛不愛賀秀蓮?如果沒有嫁給孫少安,賀秀蓮是不是可以少吃點苦?
一:相遇——對昔日愛情的逃避
在孫少安和賀秀蓮相親之前,他正為一份不匹配的婚姻操碎了心。
田潤葉作為孫少安的青梅竹馬,從小就喜歡孫少安,哪怕成年人的兩個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她也依然懷揣著少女時期的夢:和孫少安結婚,共度餘生。
可是,命運無情,讓原本情投意合的兩人,不得不考慮現實中存在的溝壑。
孫少安小學畢業後就回到了村中,十幾歲的他,就得因為家庭的貧困放棄求學的機會,做一一個徹頭徹尾的農民。
而此時的潤葉,作為村支書女兒,早已踏上了似錦的前程。
多年之後,在亭亭玉立的潤葉求學歸來,坐上教師崗的時候,孫少安已經在長期的風吹日曬下,變成了一個地道的莊稼漢。
慶幸的是,田潤葉不在乎這些。
她寧可放棄一個家庭條件很好的相親對象,也要和孫少安在一起,怕他因為自己的身份自卑,她還主動告知她對這份感情的堅定。
和田潤葉的張揚和主動不同,孫少安的這份愛,是隱忍且克制的。
他不敢回應潤葉的真心,雖然潤葉可以接受自己的貧窮,但他作為一個男人,卻不允許她陪自己吃苦。
在他看來,對潤葉最好的愛,不是和她結婚,而是讓她去選擇一個更好的人,至少,是一個可以匹配上她的人。
為了讓潤葉徹底對自己死心,他決定去相親。
這,就是孫少安和賀秀蓮相遇相知的前提。
那個心底的白月光,是他想要守護的對象,而相親對象賀秀蓮,不過是他逃避愛情的一個理由。
當他的愛情已經敗給現實之後,再遇見的每一個人,都不過是用來彌補過去、撫平傷口的安慰劑。
而賀秀蓮,正好是合適的那一個。
二:成婚——對原生家庭的負責
孫少安和賀秀蓮的結合,是建立在女方不要彩禮的基礎之上的。
孫少安家裡很窮,拿不出彩禮,也蓋不起新房,可他的婚姻終究不是他個人的私事,而是關乎整個家庭的大事。
所以,當她知道相親對象不要彩禮之後,便前去相見。
與其說他是在選擇一個合適的伴侶,不如說,他是想用最小的代價換來一個高性價比的妻子。
此時,賀秀蓮的出現,符合了他所有的設想。
賀秀蓮不僅不要彩禮,還對孫少安格外滿意,兩人還沒結婚,她就吵著要跟著他一起回家。
作為未過門的媳婦,賀秀蓮不僅沒有嫌棄他的貧窮,反而忙前忙後,做家務、照顧奶奶,不得半天空閒,儼然一副稱職的妻子、兒媳婦的模樣。
她所做的這一份,深得孫少安的心。
畢竟,在他看來,妻子不僅是嫁給了自己,更是嫁給了自己整個家庭。
想當初,他就是為了減輕家中的經濟壓力才去山西和賀秀蓮見面,相親時,還特意挑明了自己的家庭狀況。
原因無他,就是因為他要找的不僅僅是一個妻子,還是一個可以和自己攜手撐起原生家庭的女人。
至於結婚,不僅僅是為了他自己,更是為了整個原生家庭。
田潤葉是愛他的,賀秀蓮也是愛他的,可他為什麼放棄自己的最愛,選擇了一個不要彩禮的相親對象呢?
終究還是為了從大局出發,哪怕把自己的私心拋在腦後,他也要讓保自己的家庭無虞。
很顯然,比起沒吃過苦的田潤葉,能幹的賀秀蓮,更適合嫁到孫少安的家。
三:婚後——對妻子犧牲的習慣
結婚的時候,賀秀蓮處處在為孫少安著想,那時的孫少安,還覺得自己欠她頗多。
可真正走進婚姻後,習慣了被賀秀蓮照顧的他,逐漸將當時的愧疚拋之腦後。
結婚不久就下地勞動的,是她;陪他住在村中公家窯的,是她;為他生兒育女的人,是她,省吃儉用不捨得裝扮自己的,是她。
可賀秀蓮付出這麼多,換來的又是什麼呢?
是孫少安發怒後的一句「我錘死你」,是孫少安在聽到分家後的翻臉,是孫少安面對妻子遷就時的理所當然……
他理想中的妻子,是在低谷時安慰自己的人,陪自己熬過苦日子的人,是始終對自己言聽計從的人。
不管他在婚前對賀秀蓮存有多深的愧疚之心,走到婚姻後,他就成為制定規則的人。
所以,當秀蓮執意要分家的時候,他大吃一驚。
畢竟,這是賀秀蓮第一次忤逆他,對抗他,堅持己見。
婚後的賀秀蓮,是為孫少安活著的,這是她自己的選擇,也是她愛對方的一種方式。
可這並不代表孫少安可以把這一切視為她應該做的。
如果孫少安可以捫心自問,會發現,攜手幾載,他早已把秀蓮的自我奉獻和犧牲當做了習慣。
而他自己,身在其中卻不自知。
女人不是不喜歡偷懶,只不過是因為有一個看不到自己辛苦的老公。
看不到,所以不覺得她有多累,體會不了,所以才不會主動去伸把手。
賀秀蓮不是天生就是喜歡吃苦的,還不是因為深愛孫少安,甘願承擔起一切?
遺憾的是,她用餘生成就了他的婚姻和事業,卻不幸賠上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不禁想,哪怕孫少安可以替她分擔一點兒,也不至於讓她在正值壯年的時候,累到一病不起。
種種跡象表明,對於孫少安來說,愛情也好,原生家庭也罷,都是被他捧在手心的,唯獨妻子,是他可以隨意壓榨的。
嫁人莫嫁孫少安,原因很明顯也很簡單:孫少安是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好丈夫。
這並不是一句戲言,是賀秀蓮用半生給女人們提的一個醒。
END
今日話題:
如果你是賀秀蓮,你願意嫁給孫少安這樣的人嗎?
來留言聊聊你的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