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山李」兩岸情:廈門集美竟然有這樣一個地方出了四個抗日將軍

2021-02-19 廈門衛視


明清時期,廈門集美兌山的李氏一族渡海至臺灣,在如今的新北地區繁衍生息,發展成為臺灣"蘆洲李氏"。兌山李氏家族因一族出現四名抗日將軍而名聲鵲起,李氏宗廟也被人們譽為"將軍祠"。

在廈門集美兌山的李氏宗祠,七旬老人李友生正在清掃祠堂。十多年來,他住在祠堂,日夜與祠堂為伴。他說,這是天下"兌山李"的根。

現在已經老了

生活還可以

一天過一天

我住在這邊有感情了

十多年了

打理祠堂、登記捐款是李友生每天的工作,他常拿出李家厚厚的族譜,與來往的香客、尋根的族人說起李家的故事。

宗祠二進三開間,採用閩南傳統的懸山頂燕尾脊設計,坐西南朝東北,蘊含紫氣東來。據李氏族譜記載,兌山李氏開基祖李仲文,是唐高祖李淵的後裔。兌山李氏宗祠始建於宋朝末期,經過多次翻修,至今仍保留著多處明清時代的古構件。

翻修好幾次

來的都出錢出力

有的來建這個戲臺

建這個祖墓

都出很多錢

2016年"莫蘭蒂"颱風對這座歷史悠久的祠堂造成重創,兩岸李氏宗親踴躍捐款,一個月之內就籌集上百萬元,很快就完成了修繕。

這座家祠是兌山李氏的根

更是兩岸一家親的見證

兌山李氏十四及十五世開始遷入臺灣蘆洲等地

繁衍成為臺灣著名的"蘆洲李氏"

李氏家族在臺灣留下了怎樣的印記

李氏一脈又承載了怎樣的家國情

新北蘆洲開發史

與廈門集美兌山村李氏族人的發展息息相關

在如今蘆洲高樓林立的水泥森林中

有一座清末古宅格外引人注意

當地人把它稱為"李祖厝"

它見證了李家族人在臺灣打拼的鮮活歷史

蘆洲李氏家族先祖在清朝乾隆晚期從兌山村渡臺拓墾,在蘆洲一帶落腳,主要以稻米、茶葉買賣為生,逐漸發展成當地望族。

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臺灣被割讓給日本,舉國震驚,群情激憤。當時在清朝主管全臺秀才科考的李氏先祖李樹華決定以中原形式興建宅院,建造房屋的一磚一瓦,大部分都來自福建。為了方便建材運送,李家人還在院落門前挖掘了一條通往淡水河的運河。

蘆洲李宅的所有建材

樁木等等

福州杉也是從福建來

運到淡水河

再從淡水河

由小船

通過這條小運河

運到我們池塘

歷經8年,李宅終於建成。從結構來看,宅院正身三進,帶左右、內外雙護龍,共九廳、六十房、一百二十門,格局方正、四通八達。宅子裡,李家祖訓的楹聯處處可見,據說許多是先輩所寫,後人換門聯但不換字句,以表示不忘祖訓,字裡行間鐫刻著諄諄教誨。

道德和清廉就是他們家祖先的一個典範

希望子孫能以祖先典範

能夠傳承下去

踏進李宅的中廳,雖然面積不大,但數十年前,蔣渭水、林獻堂等臺灣抗日鬥爭史上的重要人物曾在此暢抒胸臆。

李家遷臺的第五代子孫李友邦1906年在蘆洲李宅出生,自小不滿日本殖民統治,少年時曾兩度襲擊日警派出所,後被通緝而逃往大陸。

1924年就去投奔孫中山先生黃埔軍校

我父親進入第二期

進入以後

孫中山認為他的才華很好

就把他留在身邊做黨務工作

由廖仲愷先生教我父親漢語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李友邦提出"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口號,號召臺胞共同為抗日救國而奮鬥。其後,他在浙江金華籌組臺灣義勇隊與臺灣少年團,活躍在抗日前線。

友軍已在菲律賓登陸了

再來就是臺灣

所以我們大家要等待

臺灣不久就要光復了

所以叫大家不要納稅

不要當日本兵

日本投降後,李友邦攜妻子嚴秀峰迴到臺灣,在返臺行前,李友邦曾在廈門南普陀五老峰上題刻"復疆",如今這二字的拓片,就展在李宅中廳旁的李友邦書房牆上。而院門口立著的李友邦夫婦的雕像基座,同樣鐫刻著"復疆"二字。

他一心一意就是要建設臺灣

然後回歸給祖國

我父親理念就是這樣

只有祖國才能保衛臺灣

然而,不幸的是,回到臺灣後,1950年嚴秀峰、李友邦先後被捕。李友邦更是在1952年被以所謂"叛亂罪"秘密處死。

嚴秀峰坐牢15年,出獄後她除了積極奔走為丈夫討回公道,也積極為保存李氏家族永不屈服的傳統精神和歷史遺產而努力。

我們後代也承襲我父親的遺志

我父親認為

兩岸統一

臺灣必須要回歸祖國

隨著兩岸交流日趨密切,兩岸李氏間的往來也日漸熱絡。1989年,臺灣李氏宗親300多人來到兌山謁祖認親,捐資重修宗祠。近年來,還有不少臺灣宗親集資捐助原鄉公益事業。而廈門李氏宗親也多次組團前往臺灣探親訪友,暢敘兩岸情。

七幾年八幾年的時候

(臺灣李氏宗親)說我過來一直問路都找不到

到後來開放了整批過來

一年比一年多

尤其是後來很多回來辦廠

有的辦到上海

有的辦到東北

有的辦到四川

有的整個家庭都帶過來

連小孩連老婆都帶回來

不論是廈門兌山李氏宗祠,還是新北蘆洲的李宅,它們敞開的大門,帶我們觸摸歲月深處帶有溫度的往事,見證著李氏家族愛國愛鄉的深厚情懷。      

★來源:廈門衛視《兩岸共同新聞》欄目

✎撰稿:倪天韻  葉嘉瑩

✎編輯:王寧磊

相關焦點

  • 集美這個姓氏大有來頭!傳承自唐高祖李淵,還出了4個抗日名將……
    在廈門集美兌山的李氏宗祠,七旬老人李友生正在清掃祠堂。十多年來,他住在祠堂,日夜與祠堂為伴。他說,這是天下"兌山李"的根。2016年"莫蘭蒂"颱風對這座歷史悠久的祠堂造成重創,兩岸李氏宗親踴躍捐款,一個月之內就籌集上百萬元,很快就完成了修繕。
  • 首創兩岸親子學院發展快樂親子產業 「人文集美」再度為海峽兩岸...
    11月29日上午,廈門靈玲國際馬戲城,第二屆海峽兩岸馬戲親子文化節暨兩岸親子產業招商推介會在這裡開幕。在領導、嘉賓的共同見證下,全國首個兩岸親子學院在集美正式揭牌成立,這也預示著,「人文集美」再度為海峽兩岸基層和青少年交流營造新平臺。  以「大手牽小手·兩岸憶起走」為主題,為期兩天一夜的兩岸親子研學營活動也從這裡開啟。
  • 廈門集美春節期間有哪些有趣好玩的文體活動
    廈門集美春節期間有哪些有趣好玩的文體活動?今年,如果你要在集美過春節,那麼一道道接踵而至的公益文體「大餐」絕對讓你閒都閒不下來——從春節前到元宵後,從城區到鄉村,集美區準備了200多場人文氣息濃鬱、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體育惠民活動,為廣大群眾和遊客奉上豐富多彩的節日文體盛宴。
  • 廈門之夜,集美有什麼可以待的,集美之夜?
    廈門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城市,有鼓浪嶼,有廈大,有海風,有美食,有臺灣文化,有很強的文藝小資標籤,這個海洋花園把所有生物都翻了個底朝天,吸引了無數人,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廈門人,經常會有外地的朋友推薦一個吃喝玩樂的好地方,而我會告訴他們,廈門是一個慢生活的城市,旅行最好的方式就是留下來,
  • 廈門集美新城的探索與經驗
    以山海河湖為卷,以十年歲月為筆,集美新城鑄造起一個宏大又真實的夢想——未來城市,探索實踐一條疏解城市功能、帶動區域協同發展、彰顯未來城市特質的新路,努力打造出高質量跨島發展的「樣板之城」。集美新城——廈門跨島戰略的排頭兵、先行者、受益者。
  • 5月29日,集美又迎來了一個好消息!觀眾都沸騰了!
    5月29日上午10時許,在數萬市民的吶喊聲和掌聲中,作為東道主的集美街道龍舟隊女隊在「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賽總決賽中脫穎而出,以明顯優勢甩開同組的其他參賽隊伍,拔得頭籌,順利將本屆龍舟賽的第四個冠軍收入囊中。
  • 打造兩岸經濟合作新模式 大陸首個「海峽兩岸直播電商產業合作園...
    臺海網8月30日訊(記者 劉彥玫)8月29日,首屆大陸臺商臺企電商轉型升級推介會在集美舉辦。大陸首個「海峽兩岸直播電商產業合作園」籤約落地。來自二十幾個城市的臺商代表齊聚一堂,共商未來直播電商產業合作之路。
  • 感受廈門魅力!「詩意廈門 五育集美」文化旅遊推介走進成都
    來自成都、廈門兩地的文旅部門、知名旅行商、旅遊產業機構代表共聚一堂,一起感受廈門、集美的魅力。推介會以「詩意廈門 五育集美」為主題,展現「高顏值、高素質」廈門魅力,全方位展示廈門集美豐富多彩的旅遊產品。為更多的成都朋友提供一個了解廈門、走進集美的平臺。
  • 廈門不止島內好玩,島外這些地方也不容錯過!
    還有一個半月2020年就結束了,上半年的我們經歷得實在太多太多,也不再強求自己立下什麼Flag,要說唯一的Flag那應該就是:活著就好!上半年宅家,下半年基本在公司,那最後的一個半月,如果有空有條件的,就讓自己出去走走吧,不需要太遠,就在廈門周邊。反正在這最後的一個半月,小編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那就是利用周末時間把廈門島外玩個遍,把島外四區走透透!
  • 卯足幹勁勇擔當 創新競進開新局 廈門集美區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
    來源:臺海網臺海網1月1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昨日,集美區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深入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市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總結2020年經濟工作,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推動「十四五」集美發展開好局、起好步。
  • 廈門外國語集美校區再傳新消息 集美教育要崛起了!
    近日,  集美教育又傳來新消息  廈門集美外國語校區  將加班加點搶抓工期  預計在2021年3月實現驗收  提前2個月交付  建設歷程  外國語學校集美校區,是外國語的第三個校區,這是外國語學校「親生」的,即由外國語學校自己舉辦,師資等等都是外國語學校的,沒有和第三方合作。  廈門外國語學校集美校區的建設情況一直備受關注。據悉,廈門外國語學校集美校區於2018年12月26日正式開工。
  • 集美這裡將成打卡拍照聖地,搶先看看塗鴉大作...
    來自兩岸的六幅設計稿從眾多參賽作品中「力鴉群雄」,成功躋身決賽。6月初,兩岸的參賽者們將齊聚廈門參加決賽,以交叉組隊的形式進行藝術創作。今年適逢集美大學百年校慶,參賽者們將在「嘉庚精神」的原鄉——集美大社創意圓夢、「大展宏塗」。
  • 首屆閩臺兩岸大學生美術作品大賽作品展廈門開展
    首屆閩臺兩岸大學生美術作品大賽作品展廈門開展 2020年12月31日 08:35: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廈門12月30日電(黃詠綢)首屆閩臺兩岸大學生美術作品大賽作品展30日在廈門集美大學開展。
  • 廈門集美新城開發建設十周年探索實踐與經驗啟示
    廈門經濟總量在十五個副省級城市和五個計劃單列市中均居末位。發展,遭遇瓶頸。  砥柱人間是此峰。作為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的領導者、拓荒者、建設者,習近平同志始終心系這片土地。到福建省裡任職後,熟悉廈門市情的習近平,沒有停止對這座城市發展的戰略思考,一次次點化這片熱土。
  • 龍文鄉賢|抗日將軍——陳鴻文
    當時,他十分不解,一個國民黨軍官怎麼會珍藏這麼多馬列著作和書籍?我也感到納悶,父親這樣做的目的到底是為什麼?今天回想起來覺得,這些書籍應該是父親當年在上海閱讀後留下的。陡然間也明白了父親對三個姐姐命名(大姐陳蘇菲(1931年,漳州,仍健在)、二姐陳維菲(早卒,廈門,不詳)、三姐陳愛(與「埃」諧音)菲(1934年出生,漳州,已去世),意指「蘇維埃」)中所蘊含深意和期冀。
  • 新媒:「廈門金門門對門 手情足情情系情」
    參考消息網12月3日報導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2月2日發表題為《廈門金門門對門》的報導,從記者遊歷的視角體會廈門與金門「手情足情情系情」。全文摘編如下:趁著休假到廈門遊玩,短短四天的旅途中,不時會有一種置身臺灣的錯覺。熱鬧的中山路商圈,各式各樣的小吃和充滿煙火氣的鋪子,芋圓燒仙草、海蠣煎、面線、烤章魚,不就是臺灣夜市常見的美食?廈門人說話雖沒有「臺灣腔」,但同樣帶著辨識度極高的閩南口音;在文青天地沙坡尾閒逛,不經意還會闖入臺灣民眾開設的文創店、咖啡館。
  • 廈門建安向集美大學捐贈40萬隻口罩
    問道者 李 百12月15日上午,一場暖心戰「疫」捐贈活動在集美大學舉行,廈門建安集團攜手廈門建安慈善基金會向集美大學捐贈KN95防疫口罩40萬隻,總價值320萬元,助力冬春季校園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為集大師生健康增添一份保障
  • 兩岸學子相聚廈門「交流周」 聯展2018畢業設計作品
    兩岸學子相聚廈門「交流周」 聯展2018畢業設計作品 2018-05-15 14:29:2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沿著總書記引領的壯闊航程築夢前行 ——廈門集美新城開發建設十...
    廈門經濟總量在十五個副省級城市和五個計劃單列市中均居末位。發展,遭遇瓶頸。  砥柱人間是此峰。作為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的領導者、拓荒者、建設者,習近平同志始終心系這片土地。到福建省裡任職後,熟悉廈門市情的習近平,沒有停止對這座城市發展的戰略思考,一次次點化這片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