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廈門集美兌山的李氏一族渡海至臺灣,在如今的新北地區繁衍生息,發展成為臺灣"蘆洲李氏"。兌山李氏家族因一族出現四名抗日將軍而名聲鵲起,李氏宗廟也被人們譽為"將軍祠"。
在廈門集美兌山的李氏宗祠,七旬老人李友生正在清掃祠堂。十多年來,他住在祠堂,日夜與祠堂為伴。他說,這是天下"兌山李"的根。
現在已經老了
生活還可以
一天過一天
我住在這邊有感情了
十多年了
打理祠堂、登記捐款是李友生每天的工作,他常拿出李家厚厚的族譜,與來往的香客、尋根的族人說起李家的故事。
宗祠二進三開間,採用閩南傳統的懸山頂燕尾脊設計,坐西南朝東北,蘊含紫氣東來。據李氏族譜記載,兌山李氏開基祖李仲文,是唐高祖李淵的後裔。兌山李氏宗祠始建於宋朝末期,經過多次翻修,至今仍保留著多處明清時代的古構件。
翻修好幾次
來的都出錢出力
有的來建這個戲臺
建這個祖墓
都出很多錢
2016年"莫蘭蒂"颱風對這座歷史悠久的祠堂造成重創,兩岸李氏宗親踴躍捐款,一個月之內就籌集上百萬元,很快就完成了修繕。
這座家祠是兌山李氏的根
更是兩岸一家親的見證
兌山李氏十四及十五世開始遷入臺灣蘆洲等地
繁衍成為臺灣著名的"蘆洲李氏"
李氏家族在臺灣留下了怎樣的印記
李氏一脈又承載了怎樣的家國情
新北蘆洲開發史
與廈門集美兌山村李氏族人的發展息息相關
在如今蘆洲高樓林立的水泥森林中
有一座清末古宅格外引人注意
當地人把它稱為"李祖厝"
它見證了李家族人在臺灣打拼的鮮活歷史
蘆洲李氏家族先祖在清朝乾隆晚期從兌山村渡臺拓墾,在蘆洲一帶落腳,主要以稻米、茶葉買賣為生,逐漸發展成當地望族。
1895年,馬關條約籤訂,臺灣被割讓給日本,舉國震驚,群情激憤。當時在清朝主管全臺秀才科考的李氏先祖李樹華決定以中原形式興建宅院,建造房屋的一磚一瓦,大部分都來自福建。為了方便建材運送,李家人還在院落門前挖掘了一條通往淡水河的運河。
蘆洲李宅的所有建材
樁木等等
福州杉也是從福建來
運到淡水河
再從淡水河
由小船
通過這條小運河
運到我們池塘
歷經8年,李宅終於建成。從結構來看,宅院正身三進,帶左右、內外雙護龍,共九廳、六十房、一百二十門,格局方正、四通八達。宅子裡,李家祖訓的楹聯處處可見,據說許多是先輩所寫,後人換門聯但不換字句,以表示不忘祖訓,字裡行間鐫刻著諄諄教誨。
道德和清廉就是他們家祖先的一個典範
希望子孫能以祖先典範
能夠傳承下去
踏進李宅的中廳,雖然面積不大,但數十年前,蔣渭水、林獻堂等臺灣抗日鬥爭史上的重要人物曾在此暢抒胸臆。
李家遷臺的第五代子孫李友邦1906年在蘆洲李宅出生,自小不滿日本殖民統治,少年時曾兩度襲擊日警派出所,後被通緝而逃往大陸。
1924年就去投奔孫中山先生黃埔軍校
我父親進入第二期
進入以後
孫中山認為他的才華很好
就把他留在身邊做黨務工作
由廖仲愷先生教我父親漢語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李友邦提出"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口號,號召臺胞共同為抗日救國而奮鬥。其後,他在浙江金華籌組臺灣義勇隊與臺灣少年團,活躍在抗日前線。
友軍已在菲律賓登陸了
再來就是臺灣
所以我們大家要等待
臺灣不久就要光復了
所以叫大家不要納稅
不要當日本兵
日本投降後,李友邦攜妻子嚴秀峰迴到臺灣,在返臺行前,李友邦曾在廈門南普陀五老峰上題刻"復疆",如今這二字的拓片,就展在李宅中廳旁的李友邦書房牆上。而院門口立著的李友邦夫婦的雕像基座,同樣鐫刻著"復疆"二字。
他一心一意就是要建設臺灣
然後回歸給祖國
我父親理念就是這樣
只有祖國才能保衛臺灣
然而,不幸的是,回到臺灣後,1950年嚴秀峰、李友邦先後被捕。李友邦更是在1952年被以所謂"叛亂罪"秘密處死。
嚴秀峰坐牢15年,出獄後她除了積極奔走為丈夫討回公道,也積極為保存李氏家族永不屈服的傳統精神和歷史遺產而努力。
我們後代也承襲我父親的遺志
我父親認為
兩岸統一
臺灣必須要回歸祖國
隨著兩岸交流日趨密切,兩岸李氏間的往來也日漸熱絡。1989年,臺灣李氏宗親300多人來到兌山謁祖認親,捐資重修宗祠。近年來,還有不少臺灣宗親集資捐助原鄉公益事業。而廈門李氏宗親也多次組團前往臺灣探親訪友,暢敘兩岸情。
七幾年八幾年的時候
(臺灣李氏宗親)說我過來一直問路都找不到
到後來開放了整批過來
一年比一年多
尤其是後來很多回來辦廠
有的辦到上海
有的辦到東北
有的辦到四川
有的整個家庭都帶過來
連小孩連老婆都帶回來
不論是廈門兌山李氏宗祠,還是新北蘆洲的李宅,它們敞開的大門,帶我們觸摸歲月深處帶有溫度的往事,見證著李氏家族愛國愛鄉的深厚情懷。
★來源:廈門衛視《兩岸共同新聞》欄目
✎撰稿:倪天韻 葉嘉瑩
✎編輯:王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