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是國產跑鞋的發力期,而且到目前為止,各大品牌總體依舊處於上升趨勢。
不管是普通慢跑領域,還是專業競速領域,各大國牌之間也是頻頻出力,有不少好鞋出現。
最關鍵的是,這些國產跑鞋的性價比都非常高,溢價情況遠比國外品牌要低。
但是面對百花齊放的國內市場,我們的國產跑鞋當中,有哪些值得一提的緩震科技呢?這些緩震科技裡,又有誰能力壓群雄呢?
本期內容必然會有許多爭議之處,希望大家可以多多交流,共同進步。
A-flashfoam大概是在17年下半年的時候推出的,已經出現快3年了,市場的反饋評價也非常不錯。
緩衝感是A-flashfoam一直廣受好評的一個地方,當腳落地時,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A-flashfoam發揮的過渡作用。
腳感方面,A-flashfoam只是比boost稍硬一些,但是要比Bounce更軟。和同期的其他國產中底材料相比較,A-flashfoam的表現絕對屬於頂尖的那一類。
安踏敢在很多不同段位的跑鞋上使用這種材料,也不是無的放矢。C202這雙馬拉松跑鞋就用到了A-flashfoam,並且穿著它的跑者也在比賽中拿下了優勝。所以不管是從什麼角度上來看,A-flashfoam的能力毋庸置疑。
361°自主研發的新型中底材料,一改當年只會用EVA的劣勢,搭載Qu!kfoam的國際線跑鞋成功成為一匹黑馬,殺上了國際優秀跑鞋之列。
Qu!kfoam類似於一種「擁有眾多氣囊的固體材料」,簡單來說就是一塊固體材料中,蘊含了很多密集的小氣孔,然後用特殊材料將其包裹起來,將這些氣孔封閉。至此Qu!kfoam材料擁有更為出色的動態反饋——這聽上去很像Nike的氣墊技術,但實際上兩者並不相同。
據說Qu!kfoam本身的回饋能力超過EVA的30%,以此推斷,Qu!kfoam本身也能屬於高級中底材料了。
加上361°對於Qu!kfoam的運用也不是簡單地做成單一中底,而是多密度互相調教配合,更能發揮出自己的優勢。
雖然多威一直被奉為訓練鞋競速鞋的國產神級品牌,可是這位爺做起慢跑鞋來,堆料也是讓人震驚。
不能事無巨細地把多威的緩震科技全部說出來,就單說多威在馬力這雙跑鞋上用到的重點中底科技吧:DWmote大後跟,AGF全掌中底,Boom全掌上層中底,Vpor前掌緩衝回彈膠,Apor後掌緩震膠。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看花了,僅僅只是一個中底構成的材料數量就用了5種以上的材料。跑鞋圈裡敢這麼「堆料」玩的,似乎也只有Asics了。
當然很多人會對多威是不是國產中底科技No.1存疑,畢竟比它名氣大的還有。比如李寧的飛電跑鞋,雖然很多人對李寧和Nike next%「對標」得如此接近,但是飛電跑鞋的性能確實很強。
但是請注意,我們這裡說的是緩震科技,而不是競速性能。
馬拉松用的跑鞋,論科技含量其實不能說比其他跑鞋高多少,它主要是輕。而且會為了追求輕,犧牲掉一部分緩震——因為對於大神們來說,緩震夠用就行,主要還是要輕。
我是老魏,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喜歡,還請點讚關注多多支持。
有什麼想要了解的,請評論留言,老魏一定會看的。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