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集團軍某旅用信息化手段保護傳承紅色資源——
英烈信息有了「電子檔案」
■陳文龍 吳春輝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任 帆
「檢索、查詢即刻完成,烈士生平事跡全面展現……」英烈信息有了「電子檔案」,這是第83集團軍某旅在「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中的一個創新。
8月22日,筆者走進該旅功勳廣場,烈士緬懷牆旁的一塊電子屏格外引人注目。屏幕上的黑白照片在磚紅色背景的襯託下,顯得格外莊嚴肅穆。筆者在電子查詢機主頁上方的檢索框中輸入烈士於泮宮的名字,按下確認鍵,一份信息完整的烈士「電子檔案」當即呈現眼前。
據前來查詢烈士「電子檔案」的裝步八連指導員吳強介紹,每逢連隊組織活動,需要收集連隊老英雄的事跡材料時,這部查詢機就是一本英烈信息「百科全書」。
談及設立英烈信息電子查詢機的初衷,該旅領導向筆者講述了這樣一段經歷:去年初,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開展為在韓志願軍烈士尋親活動。當得知劉金烈士可能是該旅革命先輩的消息後,他們立即安排專人對照烈士名錄,晝夜連續翻查,才在一本塵封已久的泛黃冊子裡,找到短短一行的烈士信息。
全程參與查找劉金烈士信息後,旅史館兼職館長王圓博不禁感慨:「紙質檔案查找起來耗時費力不說,還容易造成烈士信息損壞丟失。」
「先烈檔案彌足珍貴,只有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才能更好地將紅色資源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據該旅政治工作部主任丁東介紹,為更好地保存英雄烈士生平事跡,他們成立專門工作小組,將全旅不同時期湧現出的125名英模和6359名烈士信息,輸入新建立的功臣檔案管理查詢資料庫,設立電子查詢機,方便官兵查閱,並持續做好補充更新。與此同時,該旅還將英烈「電子檔案」裡的英雄故事搬進教育課堂,成為培育官兵戰鬥精神的鮮活教材。
烈士周阿生,曾在兗州戰鬥、泰安戰鬥等數次任務中英勇奮戰,入伍僅3年就成為部隊有名的戰鬥英雄,曾榮獲「爆破英雄」「華東一級人民英雄」等榮譽……
烈士李青山,在抗美援朝華川阻擊戰中奉命對敵反擊,在左胸中彈的情況下,忍痛端起機槍對敵掃射,當再次被敵人的子彈擊中後,他倒在了血泊中……
電子顯示屏上,一位位英烈的事跡資料和珍貴照片逐頁呈現。旅史館兼職講解員彭明嬌一邊向筆者動情講述英烈的感人故事,一邊由衷感嘆:「若沒有便捷的信息化檢索手段,許多鮮為人知的英雄故事,就可能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為豐富電子查詢機的功能作用,該旅進一步升級查詢系統,設置「授稱單位」「授稱個人」「功臣單位」「功臣個人」等4個模塊,上傳英雄烈士及英模單位的戰鬥歷程、光輝事跡、榮譽獎勵等內容,並通過影音圖像的方式將英烈信息進行多維呈現。此外,他們還將查詢機中的英烈「電子檔案」同步連結至基層營連的信息視窗、門廳電子板報等媒介平臺,並滾動播放《特級英雄楊根思》《永不磨滅的英雄宣言》等數十部英烈事跡微視頻,充分滿足基層官兵線上追尋先輩足跡、汲取精神養分的需求。
「如今,查詢烈士信息不必逐頁翻找紙質資料,信息化手段讓每名英雄的戰鬥歷程都能便捷呈現。」據該旅領導介紹,他們計劃進一步拓展旅史資源空間,通過網絡平臺關聯閩東革命紀念館、黃橋戰役紀念館、萊蕪戰役紀念館等場館,豐富主題教育資源庫,持續營造學習弘揚光榮傳統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激勵官兵擔當強軍重任。
英烈似星辰,映照強軍路。前不久,該旅「楊根思連」下士李猛在400米障礙創破紀錄比武中,通過高板時不慎摔倒,但他強忍疼痛繼續衝鋒,最終打破紀錄。載譽歸來,李猛在特級英雄楊根思雕像前慷慨陳詞:「磨礪血性虎氣,練強手中本領,才能像老連長那樣衝鋒。」
用信息化手段激活紅色資源
■許 敏
穿越槍林彈雨,歷經炮火硝煙,我軍戰爭史冊布滿了革命先輩的戰鬥足跡。戰火中歷史資料留存實屬不易,今人追憶歷史,往往出現史實無處可考或眾說紛紜的現象。第83集團軍某旅為革命英烈建立「電子檔案」的創新舉措,令人眼前一亮、拍手稱好。
傳承紅色基因要以豐富的紅色資源為精神底座,用信息化手段為激活主題教育課堂提供技術支撐。我們欣喜地看到,在主題教育中,各級部隊靈活運用聲光電技術,採取重現歷史畫面、還原戰鬥場景等方式,讓紅色資源「活起來」、讓歷史資料「動起來」,視聽合一的教育手段讓紅色故事更加可讀可信、可感可學,直抵官兵心靈。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傳統教育需要與時俱進。部隊各級開展主題教育,要善用信息化手段激活紅色資源。教育課堂不僅要兼收並蓄,更要讓資源煥發生機活力,只有用新時代青年官兵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過去的故事」,才能感召官兵,激發出蓬勃昂揚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