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昌就任民進黨主席後,偏「獨」的蘇貞昌路線,與主張創新轉型的謝長廷路線,展開激烈的明爭暗鬥。謝長廷去年10月「紅綠破冰調酒行」之後,蘇貞昌恐防對大陸路線主導權旁落謝氏手上,隨即在11月成立擱置多時的「中國事務委員會」,並違諾自兼召集人。今年4月,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及民進黨發言人相繼提出,紅綠智庫可共辦研討會,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正積極規劃,最好由北京大學或北京清華大學作為對口單位,舉辦地可在臺灣或大陸,期能開啟紅綠二軌的對話機制,與大陸展開全方位對話。這個規劃只是一廂情願,肯定不能成事,因為大陸一直強調,不會與堅持「臺獨」立場的政黨團體打交道。
謝營曾有後備會面方案
與此同時,謝長廷亦以臺灣維新基金會名義規劃率先建構紅綠對話機制,最初提出與國臺辦轄下的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在「第四地」合辦研討會;被具有半官方性質的「海研中心」婉拒後,再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接洽,但事情並非其預想中那麼容易。
為了與新境界文教基金會爭「頭功」,維新基金會太早向傳媒透露了謝長廷定於6月赴港出席兩岸關係研討會的消息,後來卻碰到其預設對口單位婉拒或難以估計能否落實的問題。在此進退兩難的時段,維新基金會在5月初派專人來港與中觀研究所洽商,由中觀研究所發函邀請謝長廷訪問香港並出席研討會。這雖然只是後備次選方案,但由此亦反映了謝長廷以其智庫在香港運作兩岸關係研討會志在必行的積極態度。加上謝長廷自願做東道主,由維新基金會出資主辦研討會,社科院臺研所有感其誠意,終於同意以「協辦」名義,與謝等為主的綠營「維新派」舉行第一次香港會談。
「千裡鶯啼綠映紅」的熱情,帶來了超出謝長廷預期的禮待和回報,國臺辦副主任孫亞夫與5個部門6位局級官員參與香港會談,會後謝氏一行再到深圳訪問,在大陸官方安排下與臺商協會交談,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與謝長廷會談了兩個多小時。這都被謝視為此行的突破。
謝蘇為率先開創紅綠對話的競爭已見高下,勝負的關鍵因素不在於規劃策略和操作技巧,而在於兩岸政策主張和路線。後美麗島世代至今仍然主導民進黨的發展,同屬這個世代的謝長廷與蘇貞昌卻代表兩條不同的路線。蘇的偏「獨」路線立場保守、理論貧乏、捉襟見肘,但獲得黨內「獨派」和深綠的強力支撐。謝長廷則繼承美麗島世代許信良「大膽西進」的路線,並有所突破和發展,在論述上自成體系,故許信良稱讚謝是民進黨天王中「唯一認真思考兩岸關係的人」。
謝長廷擅於辯證思維,他不但有「智多星」稱號,而且在黨內激烈的路線鬥爭中能堅持「逆風向前行」,從十多年前提出「一國兩市」,到近年提出「憲法一中」、「憲法各表」,最近又主張「一個中華,憲法對話」,可見他「逆風而行」的意志頗為堅定。
年前仍乏人問津的謝長廷路線,正快速崛起。隨同謝長廷參加香港會談的30多人,大多數是民進黨籍,包括9位民進黨「立委」,前「立委」郭正亮,還有臺前「陸委會副主委」童振源,以及陳芳明、張五嶽等著名學者,行前還與黨主席蘇貞昌和前任黨主席蔡英文溝通,故謝認為「仍可代表民進黨的聲音」。由此觀之,即使謝長廷聲言不代表民進黨,也差不多具有一半「民共對話」的意義。
「蘇謝蔡三角」起微妙變化
首次紅綠香港會談的意義不在於解決了什麼政治歧見,而在於以下三點:
一、民進黨「維新派」率先開創與大陸的交流平臺和對話機制,對民進黨和綠營的衝擊和影響,正面大過負面。與去年10月初應邀登陸「調酒」相比,今次謝長廷「香港做東」的紅綠對話,並未受到黨內和綠營的強烈反彈,蘇貞昌還表面上肯定謝用積極自信的態度面對兩岸交流。曾是「獨派」的童振源還發表文章,肯定「謝長廷路線的崛起」,認為如果明年謝長廷能進取黨主席,掌握民進黨兩岸政策路線的主控權,民進黨則有望實現大轉型。
二、香港會談的「重頭戲」在後半部的「閉門會議」。 「閉門會議」的程式與內容,不僅民進黨中央及蘇蔡等派系頭領關注,而且國民黨也有興趣知悉。這對「紅藍綠三角」與「蘇謝蔡三角」的「演義」將產生微妙的影響。
三、民進黨所有派系,現在都願意與大陸交往,但大多主張「從世界走向中國」。謝長廷透過其智庫到香港運作構建兩岸紅綠對話平臺的創舉,已對其他派系作出示範和證明,「從香港走向大陸」,才是務實和明智的捷徑。(作者林修祺 為資深臺灣問題評論員)
來源:華廣網
責任編輯:左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