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君語:人間三千煩惱,不如佛陀一笑
大多數人都知道,全世界最神秘的微笑是《蒙娜麗莎》。
那全世界最美的微笑呢?
是中國佛像的東方式微笑。
這抹微笑在佛陀菩薩、侍童飛天裡,在莫高窟、龍門,麥積山、雲岡石窟裡,在北朝的秀骨清像、唐宋的飽滿雄健裡。
而西方雕塑則很少會表現微笑,他們更注重形體的理性。即便是佛教源頭的印度,佛像的微笑,也大都莊嚴。
唯有中國佛像的微笑,端莊又親和,靜謐又神秘,獨一無二。
著名漢學家喜龍仁寫道:「他們在眸間唇角帶著微笑,好像浸在不可測度的沉思中,無論外部的表情如何,人們都可以看出靜穆與內在的和諧。」
看到這裡,或許你我都共存一個疑問,那就是:
為什麼佛要微笑?
佛像之所以要微笑,有許多說法,譬如佛典裡說:佛笑是因法喜,因參悟佛法的喜悅,是清淨真誠的喜悅。
這樣的微笑出世而莊嚴,離人間很遠,所以李澤厚認為:「佛蔑視人世現實,並以其睿智高超的微笑面對愚蠢低劣的人世。」
但我更喜歡另一種說法:佛像要微笑,是因人間苦。
梁文道最初和我們一樣,他最初見到佛陀的微笑,菩薩的低眉時,也迷惑不已,他想:
「佛,究竟在笑什麼?」
循著這個疑問,他後來講了一個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解答。
梁的老師關子尹先生壯年喪子,白髮人送黑髮人,痛苦讓他一度放棄寫哲學文章。多年之後,他才能面對事實,執筆寫道:「具有一定的哲學修養的人自己生病,能用哲學智能想通問題,但如果身罹苦難是我的親人的話,則就算我一己把問題如何想通亦無助於親人身心痛苦的解除。」
哲學理性,雖能精準解剖人生問題,但在人生困厄時刻,卻無力空虛。
所以,古往今來,許多無神論者在面對至親遭遇苦難時,往往都希望有神明存在。
當哲學走到了盡頭,宗教便出現了。當心靈瀕臨絕望深處,佛的微笑便出現了。
這並非迷信,更多是人心撫慰。正如梁文道說:「微笑是柔情,在生命中許多如窘迫、羞辱、悲傷、苦惱,和絕望等處境裡,微笑都透顯出一超脫的可能。」
佛像的微笑,是它給予我們的慈悲關懷,也是自身的絕境超脫。
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佛像的微笑,融合了儒家的「仁」和「愛」。這樣的慈懷悲憫,穿透了時間的塵灰,抵達千年後的今天。
〖 北魏 〗
微笑是生命的信心
一朝有一朝佛像,各自微笑各不同。
「南朝四百八十寺」,說的是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盛況。
北魏早期,佛像是「胡貌梵相」,到了晚期才「改梵入夏」。秀骨清像是北魏佛像最大的特徵,清瘦秀麗,長襟大袖,有魏晉名士輕盈超脫,瀟灑飄逸的氣質。
在麥積山石窟147窟,那尊清秀典雅的坐佛,面帶微笑,在修禪法,修「慈悲喜舍」,即是把自己放到眾生中,設身為他人著想。
所以他的微笑裡有仁慈心,憐憫心,喜悅心,寧靜心。
但北魏最令人動容的微笑,是44窟的主尊佛,那抹笑裡,有個悽涼的故事。
故事要從北魏末年講起,北魏後期分裂成西魏,東魏。而西魏第一位皇帝元寶炬是個懦弱的傀儡,他的皇后乙弗氏吃齋信佛,性情溫柔寬厚,勤儉節約,不穿羅衣著素衣,關切魏朝子民,深受愛戴。
當時北方有個柔然的民族威脅到西魏,西魏想到和親,迎娶柔然公主以保和平。但柔然有個條件,就是要當正皇后,讓元寶炬廢掉乙弗氏。
事情如我們所想,元寶炬廢后娶公主。乙弗氏被逐,心灰意冷的她削髮為尼,在麥積山坐對青燈過一生。
但事不如人願,因嫉妒,柔然公主要求必須要殺掉乙弗氏,不然起兵。
最終,元寶炬選擇了屈服,一紙賜死的詔書,送到了天水麥積山。
乙弗氏平靜地看完詔書,留下一句:「願王享千萬歲,天下康寧,死無恨也。」之後,安置好侍奉自己的宮女,隻身跳進山洞。
乙弗氏死後,子民痛哭不已,傳說,44窟的主佛是按照她的身形所鑿,頷首低眉,淡淡微笑,溫柔慈愛,親切如母親,關切著人間。
人們願意相信,這個母儀天下的皇后,死後還在庇佑著人們。
在這個「餓死衢路、白骨露野、無人收識」的動亂朝代裡,上至皇族,下到黎民,人心戚戚。
佛像以關切人間的微笑,給了許多人生命的信心和心靈的慰藉。
人們相信,在生死輪迴的世間裡,一直會有愛他們的人,報以關切的笑容關心著他們。
〖 唐朝 〗
微笑除去一切黑暗
西有斷臂維納斯,中有斷臂盧舍那。
斷臂的盧舍那,是指龍門石窟奉先寺的主尊佛,在漢學家喜龍仁眼中,這尊佛比維納斯更有魅力。
「龍門大佛是全然的休憩,是自我觀照的姿態。衣紋恬靜的節奏,和划過寬闊的前胸的長長的弧線,更增強了整體平靜的和諧。」
龍門盧舍那大佛,有著東方最美的微笑。
在龍門石窟兩千多個神龕、十萬尊佛像裡,他的微笑獨一無二。這座高17米的大佛,開鑿於武則天時期,通肩袈裟,佛衣輕薄,眼睛半閉,微露笑意,慈目低眉。一改北魏時的秀骨清像,變成豐滿富態,一如盛唐的自信包容。
旁邊是菩薩秀美的笑、迦葉持重的笑、阿難深思的笑,襯託著中間盧舍那大佛溫婉含蓄的笑。大佛臉圓眼大,略有嬰兒肥,於溫婉中帶有點可愛。
佛像至唐,神性和人性兼具,它雖高高在上,但多了份人情味。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裡講:「唐的塑像不離人間又高出於人間,高出人間而又接近人間。他既不同於只高出人間的魏,也不同於只不離人間的宋。」
如今,當你走入龍門石窟,面對石壁,站立佛前,仰視所及,最先是佛的低眉和微笑。但他並不壓迫,而是讓你感到親切關懷,平靜安詳,宛如佛光普照。
盧舍那在梵語裡,是光明普照之意。光明,即破除世間黑暗,給人們以希望。
他在低眉微笑間,看著千年來滄海桑田,洞悉一切流變,沒有變化的,是他那抹笑容。
世間沒有光明佛,除非龍門盧舍那。
〖 宋代 〗
微笑去人間三千煩惱
宋朝的佛教親近得連蘇東坡都經常調侃。
有次,東坡看到觀音合掌念佛,問朋友佛印:我們有難時合掌求觀音,那觀音手持念珠合掌是在求誰呢?
佛印答:求人不如求己。
觀音菩薩,是中國最親切、最溫柔的佛。
在宋代,她真正走入凡間,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讓我們把目光拉回重慶的一座山上,那有一處洞窟,薈聚了中國最美的女神。
在大足北山的佛灣,裡面有最精美的石刻觀音菩薩,日月觀音,數珠觀音,如意珠觀音,玉印觀音......
裡面的觀音都是女性形象,臉型豐滿甚至有雙下巴,神態溫和,富有世俗氣息。
宋以前的觀世音菩薩多是男性,「勇猛丈夫觀自在」是最好的形容,觀音造像莊嚴深沉,不苟言笑。
宋後的觀音造像,嘴角有了微笑,神情輕鬆愉快,目光相觸,讓人倍覺親切。自此她被人間煙火籠罩,成為普世性的神。
觀音微笑,能解人煩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她們能夠救難解毒,應求化度,她可以幫人們拔除病苦,脫離厄難,也能求福勸善。還能解三毒,戒除人們的世俗煩惱,人心貪嗔痴。
所以,後世信徒各種生活煩惱,都樂意找觀音娘娘,看著她溫柔的笑,似乎問題都迎刃而解。
人間三千煩惱,不如觀音一笑。
中國佛像之美,讓美學家宗白華感慨:
「中國的雕塑藝術,足以和希臘雕塑藝術爭輝千古!但卻被唐宋以來的文人畫家所視而不見。」
何止唐宋,又何止文人,連我們自身,都未曾關注過佛像。
中國人不拿佛像當成藝術,是因為它總被用做宗教喪葬。無論造像多精美,我們只會考慮它能不能保佑我。
也正因此,當百年前第一個外國人在中國西北戈壁發現了莫高窟,無數佛像被砍頭鑿臂,身首異處,流落異鄉。
東方最美的微笑,正在慢慢湮滅。
此時,我們才醒悟,那些能解我們煩惱的微笑,可能以後都見不到了。
文字為物道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