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影院在疫情緩和後開始逐步大規模復工,既有《誤殺》《風聲》《星際穿越》多部高質量影片的重映,也有《妙先生》《抵達之謎》等新片熱映。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8月2日,全國單日票房達到5280.3萬元,這是自7月20日影院復工以來全國單日票房首次突破5000萬。其中,諾蘭的《星際穿越》在復映首日斬獲超1900萬票房,成為單日票房冠軍。
復工後首次單日票房破5000萬
內地影院復映次周(7.27-8.2),全國票房報收1.96億,七天再動員686萬人次回到影院,單周票房和人次比分別上漲76%和65%。
8月2日是內地影院復工第十四天也是第二個周日,在票房排行榜中,《星際穿越》斬獲1903萬元高居榜首,內地累計票房7.74億元;《多力特的奇幻冒險》824萬元名列第二,上映10天累計8405萬元;《誤殺》667萬元位居第三;而上周五上映的李現新片《抵達之謎》退居第四。
在第二個周末最大的貢獻來自重磅復映電影《星際穿越》,復映首日斬獲1980萬票房,在片長等多方面因素限制下,仍輕鬆創下復工以來的單片單日最高成績,並成功帶動票房大盤邁上5000萬線,再創影院復工後新高。
此外,影片評分也伴隨重映一路高漲,目前憑藉貓眼9.4分、淘票票9.3分、豆瓣9.3分的超高評分成為當之無愧的科幻高分神作。
《星際穿越》2014年11月12日在中國大陸上映,當時拿到了7.55億票房。沒想到僅僅時隔五年多後重映,首日票房能斬獲1903萬元,排片佔比15.1%,上座率13.3%,各項數據都高居榜首。
而且此次重溫經典也引發對電影的熱議,#星際穿越重映#等話題接連登上微博熱搜,許多人感嘆表示經典永不過時。
「中場休息」不影響觀影熱情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星際穿越》片長為169分鐘。
此前,在公開發布的《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電影放映場所恢復開放疫情防控指南》中第(十四)條中規定:「合理安排場次」的要求,請大家務必做到:控制觀影時間,每場不超過兩個小時,延長場間休息時間,對影廳充分清潔與消毒。
《星際穿越》的上映和放映要求顯然是相悖的,影院如何處理?根據多方面的了解來看,影院會為片長超過120分鐘的影片設置「中場休息」時間。
多數影院在放映《星際穿越》達到120分鐘時,場務會去放映廳內提醒觀眾中場休息,中斷影片,觀眾出場休息5分鐘,影院進行必要的殺毒、換氣工作後再讓觀眾入場繼續觀影。
關於看電影中場消息的討論也在網絡上發酵,部分人認為,正在觀影時,突然戛然而止,很影響觀影心情,影響觀影效果。但從目前來看,「中場休息」並不影響觀眾的觀影熱情,因為吸引觀眾的還是電影本身,另外疫情防控為重,大家也都很理解影院這樣的做法。
在此之後,8月7日上映的《極速車王》片長為153分鐘,8月14日重映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片長也有152分鐘,也都將採用中場休息這種方式。
經典重映或將迎一波「熱潮」
內地影院復工十多天來,先後有多部中外經典影片重映,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大多數票房表現平平。
在《星際穿越》重映之前,國產懸疑片《誤殺》表現最好,截至8月2日,重映票房高達5777萬元,在復工後所有上映影片中位居第二,僅次於好萊塢新片《多力特的奇幻冒險》。
此次《星際穿越》重映為什麼能比新片還能引爆觀影熱潮?首先是該片口碑非常好,豆瓣高達9.3分,導演諾蘭本身就是影片品質的保證。
其次,該片五年前首映時7億多的票房並不算太高,去影院看過該片的中國觀眾不算太多,重映票房潛力很大,不像《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那樣,幾乎想去看的觀眾都看過了。
此外,該片令人震撼的視覺特效適合大銀幕觀影,燒腦的情節也適合影迷去影院二刷。
重溫經典的觀影熱潮帶來傲人的票房成績,也證明了在中小體量影片帶不動市場,重量級新片又擔心緊縮的市場會傾軋本來不高的票房空間,不敢貿然上場時。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把一些經典又有良好群眾基礎的影片拿出來復映確實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也證明了在市場出現低迷的時候,是需要一些有聲望、有牌面、有群眾基礎的影片出現。
在過往的時候,像《侏羅紀世界2》《毒液》《大黃蜂》《復聯4》曾經都出色完成了對市場的預熱過程,並市場的熱度延續到後面的國產片,此次《星際穿越》的票房成績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在《星際穿越》之後,還有《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阿凡達》和《盜夢空間》也將在近日在國內重映,或將引起新一輪的觀影熱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