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剛開篇,盛家嫁嫡長女,通過這一個故事,傳達出來的信息太豐富了。
一開始,我們就看到大娘子在抱怨,「不嫁了,不嫁了」,人家都已經來納徵,賓客也都坐上了席位,身為當家主母,怎麼會如此不顧盛家的臉面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袁家根本就看不起盛家。既然是納徵,親家不來,卻派大郎夫婦前來。
古代婚嫁講究門當戶對,這媳婦還沒有娶進門,就被人看低了去,大娘子當然生氣,何況這齣嫁的還是她的長女。
大娘子疼女兒,卻是個沒有主意的人,脾氣還不大好。而她的相公盛紘很明顯是個圓滑的人,幾句話一勸,原本不同意這門婚事的大娘子也就沒了意見。
這其實也為後面盛老爺如何寵妾滅妻,大娘子如何在家各種受氣做了鋪墊。
大娘子的長女如何呢?自然是個美麗端莊的淑女,這樣的女子要面臨一個不太好的婚姻,一下就讓觀眾擔心起來。
而這場戲最緊張的地方,就在於投壺了。
袁家大郎代替父母來納徵,已經是在欺負盛家,即便是這樣,他依舊是不甘心的,他還指使顧廷燁去投壺,要把納徵的聘禮給贏過來。
他這麼做有好幾處用意:
第一,給盛家一個下馬威。
顧廷燁是什麼人,在大家看來,分明就是個混世魔王。顧家在東京又是高門大戶,顧廷燁一個孩子,什麼也不懂,讓他去搗亂,別人想攔也攔不住,正好合適。
顧廷燁又是個特別擅長投壺的孩子,讓他放開手腳大殺四方,剛好隨了他的意,想贏心高氣傲又沒實力的盛長楓,實在太簡單了。
等到顧廷燁贏了,盛家出面阻止丟臉,讓人贏了聘禮也丟臉。
這樣做,明顯在告訴人家,盛家竟然沒有一個能護家的兒郎。以後華蘭嫁到自己家,也別仗著娘家。
第二,探探盛家的虛實。
家族內部競爭在《知否》中表現得很明顯。不僅是盛家的姐妹之間有競爭,顧家的病秧子大郎和顧廷燁競爭起來也是相當不顧兄弟之情。
現在,袁家大郎替弟弟納徵,當然要了解一下弟媳婦家的虛實,看看這家人究竟有沒有實力,在處理麻煩的時候,到底有什麼手段。
如果盛家什麼應對之策都沒有,反而主君主母當場鬧彆扭,則正中下懷,讓袁家大郎更得意。
總的來說,袁家大郎在這次納徵過程中,就沒安什麼好心。
幸虧明蘭出手,替姐姐爭了面子。也在冥冥之中與顧家二郎有了關聯。
而在這個過程中,盛家祖母對華蘭的教誨也是讓觀眾看在眼裡,心中佩服,由她教出來的華蘭當然比大娘子有氣度,日後由她調教明蘭,也註定了女主的與眾不同。
可見,僅僅一個情節,就做了諸多鋪墊,也把人物的性格秉性做了交代,足見編劇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