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一位憑一首詩爆紅一千多年的詩人、官員,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唐玄宗意氣風發的開元初年,至唐代宗血戰衛國後的大曆末年。生在一個由盛轉衰的時代,終身壯志未酬的張繼,如流星般划過歷史的天空,將他的故事藏在了避難蘇州的楓橋之夜裡。
第一次到蘇州的朋友們,必去的一個景點可能就是寒山寺。通常知道寒山寺大名的人,均是通過那首家喻戶曉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在中國流傳甚廣,連垂髫兒童都能背誦。而在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小學生們個個也能背誦《楓橋夜泊》,據晚清著名學者俞樾記載,「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造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
因而日本的文人一到中國,總會提出想拜訪蘇州的寒山寺。
據說,寒山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高僧寒山、拾得二人來此修行,寺名才因此改為「寒山寺」。
一天,寒山寺前突然飄來了一口鐘口朝上的大鐘,僧人們想盡各種辦法,想把大鐘挪走,鍾卻絲毫不動。正在大家束手無策的當兒,只見拾得從竹園中拔起一竿青竹,輕輕一點,跳進巨鍾裡,那鍾便又開始緩緩升天飛行。
拾得於是就坐在大鐘裡到了日本,開始在日本傳播佛學和中國文化。
因為有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在,日本東京附近的青梅山上也建起了一座寒山寺,並構築了鐘樓與楓橋。日本民間還有傳聞,聆聽寒山寺的鐘聲能掃除所有的煩惱,迎來嶄新的一年。因此,每年除夕都有許多日本人來到蘇州寒山寺,只為聆聽新年的鐘聲。實際上,張繼聽到的寒山寺鐘聲,與我們現在聽到的鐘聲,早已不是一口鐘敲出的了。寒山寺經唐宋元明幾代數次毀建,寺鐘也幾經更迭,知名的共有三口。最著名者是張繼聽到的那口唐鍾,據傳最終湮沒於日本。日本漢學家股野琢所著《葦杭遊記》就記載,古鐘「後轉歸我富山縣某寺,寺僧當鑄造大鐘,投之爐中以充其用雲。」其次是明代嘉靖年間寒山寺僧重鑄的巨鍾,後「鍾遇倭變,銷為炮。」第三口鐘保存至今,為清代光緒年間江蘇巡撫陳夔龍所督造。但最牽動人心的還是第一口唐鐘的命運。清末,一位名叫山田潤的日本僧人就已經在關心此事,他下定決心要尋回流落在日本的寒山古鐘,並改名為「山田寒山」以堅定信念。然而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尋回一口失落已久的古鐘談何容易,山田寒山百般尋找仍一無所獲。最後,他募集資金仿鑄了兩口較小的銅鐘:一口留在日本館山寺,一口贈予中國寒山寺以示歉意。或許,就如股野琢在一百多年前所記載的那樣,唐鍾再也不會出現了。從張繼生活的唐大曆年間算起,到今天已經是一千多年。詩人早已去世,而《楓橋夜泊》中描繪的古寺、古橋乃至寺鐘也早已不是原物。唯有《楓橋夜泊》流傳後世,牽蕩著歷代文人的羈旅之思與家國情懷。作為官員的張繼是不幸的,他出身「累代詞伯」的書香世家,人過中年時進士及第,但其後仕途一直不順。在五言絕句《感懷》中他寫道,「終年帝城裡,不識五侯門」,因為在長安城裡不攀附權貴,一直壯志未酬。
據《新唐書·藝文志》記載,張繼在「大曆末,檢校祠部員外郎,分掌財賦於洪州」,最終履職的級別為從六品,相當於今天主管財政的處級幹部。
而作為詩人的張繼又是幸運的,多少人想名垂青史而不得,而他卻因為姑蘇城外一個晚上失眠的感悟,在群星閃耀的大唐文壇佔據了一席之地。如今,寒山寺為其詩作立碑,海內外的粉絲們也年年來聽寒山寺的鐘聲,這或許就是跨越時空的最佳共鳴與告慰吧。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