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浙江省杭州市
1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範式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也。少遊太學,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裡。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裡結言,爾何相信之審①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式仕為郡功曾②。後元伯寢疾篤,臨盡,嘆曰:「恨不見吾死友!」尋而卒。式忽夢見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當以爾時葬,永歸黃象。子未我忘,豈③能相及?」式恍然覺寤,悲嘆泣下,具告太守,請往旁喪。太守雖心不信而難違其情,許之。式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馳往赴之。式未及到,而喪已發引,既至壙④,將窆⑤,而柩⑥不肯進。其母撫之曰:「元伯,豈有望邪?」遂停柩移時,乃見有素車白馬,號哭而來。其母望之曰:「是必範巨卿也。」巨卿既至,叩喪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異,永從此辭。」會葬者千人,鹹為揮涕。式因執紼而引,柩於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為修墳樹,然後乃去。
(節選自《後漢書》,有刪改)
【注釋】①審:確實。②功曹:官名。③豈:大概,或許。④壙kuàng:墓穴。⑤窆biǎn:落葬下棺。③柩jiù :棺材。
(1)下面是某同學對加點詞含義的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乃共剋期日——查詞典,從「能夠」「約定」等義項中判斷「克」為「約定」
B.具以白母——聯想到「表白」「告白」中的「白」,推斷其義為「告訴」。
C.必不乖違——聯繫上下文「巨卿信土」和母親的話語,推測其義為「違背」。
D.恨不見吾死友——回憶「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推知「恨」義為「悔恨」。
【答案】D
(2)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元伯堅守兩年之期,範式千裡赴約,二人均是信義之人。
B.範式馳往奔喪,為元伯守墓種樹,不愧為元伯的「死友」。
C.張母「望之」就斷定來者是範式,側面襯託範張情誼之深。
D.文末「會葬者」落淚,是因為眾人都對元伯病逝極度悲痛。
【答案】D
(3)閱讀下面的句子,聯繫上下文,用自己的話回答①②題。
式恍然覺寤,悲嘆泣下,具告太守,請往奔喪,太守雖心不信而難違其情,許之。
①範式「具告太守」的內容是什麼?
②太守為什麼會「許之」?
【答案】①我們是生死之交,元伯託夢給我,希望我去參加他的葬禮。
②為他們的深厚友情所感動。
(4)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節的傳奇色彩?請結合相關內容回答。
【答案】元伯託夢給範式,告知自己的死期,希望好友能來相送;範式趕到,靈柩才順利下葬。故事富有傳奇色彩,突出了二人友情深厚、心靈相通,表達了人們對真摯友誼的讚美和嚮往。
2
2020年浙江省湖州市
(五)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5~18題。(14分)
跋李莊簡公家書
〔南宋〕陸遊
李丈①參政罷政歸裡時,某②年二十矣。時時來訪先君,劇③談終日,每言秦氏必曰成陽⑤憤切慨慷形於色辭。一日平旦來,共飯。謂先君曰:「聞趙相⑥過嶺,悲憂出涕。僕不然,謫命下,青鞋布林行矣,豈能作兒女態耶!」方言此時,目如矩,聲如鍾,其英偉剛毅之氣,使人興起。
後四十年,偶讀公家書。雖徙海表⑦,氣不少衰,丁寧訓戒之語,皆盡翻範世,猶想見其青鞋布襪時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澤陸某題。
(選自《渭南文集》)
【注釋】①李莊簡公:即李光,抗金領袖之一。宋高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參知政事。因堅持抗全和反對秦檜「盜弄國權,懷奸誤國」而罷官。後遭秦檜黨羽陷害,遠貶瓊州。死後,賜諡莊簡。②丈:對長輩的尊稱。李丈,指李光。③某:自稱的謙辭。下面的「僕」也是自稱的謙辭。④劇:激烈,熱烈。⑤成陽:此處用來影射秦檜。⑥趙相:趙鼎,宋高宗時兩度為相。因反對秦檜和議,被貶崖縣。⑦海表:指海南島。
15.解釋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3分
(1)聞趙相過嶺,悲憂出涕
(2)青鞋布襪行矣,豈能作兒女態耶
(3)雖徙海表,氣不少衰
15.(1)眼淚
(2)怎麼
(3)雖然
評分標準:共3分,各診分
16.用「/」給文中畫線的文字斷句。(限斷三處)(3分)
每言秦氏必日鹹陽憤切慨慷形於色辭
16.每言秦氏/必曰成陽/憤切慨慷/形於色辭
評分標準:共3分,每處1分。
17.上文是如何表現李光的「英偉剛毅之氣」的?結合文章內容進行分析。(4分)
17.第一,選取最能表現李光性格的生活細節。一是李光罷政歸鄉,言及秦檜,「必曰鹹陽憤切慨慷,形於色辭」。二是否定趙鼎被貶時「悲憂出涕」的情狀,認為「青鞋布襪」而行就是了。三是寫李光遠徙海南後「氣不少衰」,對家人仍「丁寧訓戒」。第二突出情態,傳達精神,如當李光言及趙鼎被貶謫之事時,目如矩,聲如鍾」,既有對趙鼎的不屑,又含對秦檜等人的義憤。第三,對比烘託,增其光輝。作者把李光與趙鼎對待貶謫的態度出作對比,突出他的剛毅。
評分標準:共4分。寫出兩點,意思相近即可,
18請你根據上文和相關注釋,推斷李光「丁寧訓戒」的內容,並結合陸遊的詩詞簡述陸遊受到的影響。(4分)
18. 示例(1):內容:要有氣節(正氣),影響:李光不畏權佞,英偉剛毅,表現出浩然正氣。陸遊年輕時就對「憤切慨慷」的李光非常崇敬,四十年後還想見他「青鞋布襪」的樣子,可見影響很深。這種影響也在《卜算子·詠梅》中體現出來。「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就表現出陸遊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做骨示例(2):內容:愛國,抗金,影響:李光是抗金領袖之一,力主抗金,到老了,還對他的子孫「丁寧訓」,陸遊一生也是抗金之志不滅收復失地、統一粗國的信念始終如就如「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所表現的,到了晚年仍想殺敵報國。陸遊對祖國cen的熱愛,對抗金事業的深切關注,是從小就在李光等長輩的薰陶下培養起來的評分標準:共4分;推斷內容1分,結合詩詞並簡逃影響3分,意思相近即可
3
2020浙江省金華(麗水)市
(五)文言文閱讀(11分)
辨白檀樹
〔五代〕王仁裕
劍門之左峭巖間有大樹,生於石縫之中,大可數圍,枝幹純白,皆傳曰白檀樹。其下常有巨虺①,蟠而護之,民不敢採伐。又西巖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過者,皆西向擎拳頂禮,若親面其如來。
王仁裕癸未歲入蜀,至其巖下,注目觀之,以質向來傳說時值睛朗,溪谷洗然,遂勒轡移時②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括樹也。夾路溪谷之間此類甚多安有檀香蛇繞之事?又西瞻志公影,蓋巖間有圓柏一株,即其笠首也;兩面有上下石縫,限③之為身形;斜其縫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蘚斑駁,即山水之毳文④也。方審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於此,明矣。乃知人之誤傳者何限哉!
(《玉堂閒話》)
【注釋】①虺(hu):一種毒蛇。②移時:一段時間,③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指界限、邊界。④毳(cu)文:像鳥獸細毛一樣的花紋。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釋義相同的一組是(▲)(2分)
A.大可數圍 果得於數裡外
B.又西巖之半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C.路人過者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D.溪谷洗然 吳廣以為然
15.(2分)A
16.用「/」給文中畫線部分斷句。(限斷兩處)(2分)
夾 路 溪 谷 之 間 此 類 甚 多 安 有 檀 香 蛇 繞 之 事
16.(2分)夾路溪谷之間/此類甚多/安有檀香蛇繞之事
17.閱讀第三段文字,完成下表。(2分)
17. (2分)①巖石間的一株圓柏 ②志公袈裟的花紋
18.下列句中的加點詞,不能直接照應文題中「辨」的一項是(▲)(2分)
A.注目觀之,以質向來傳說B.遂勒轡移時望之
C.又西瞻志公影D.志公不留影於此
18. (2分)D
19.聯繫《穿井得一人》中的傳聞,賞析下面句中加點詞的表達效果。(3分)
乃知人之誤傳者何限哉!
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19.(3分)「乃」是「才」的意思,「哉」相當於「啊」,該句意思是「才知道人們的誤傳哪有邊界啊」,「乃加強感嘆語氣,強調傳聞的荒誕,人們對白檀樹、志公影的傳聞竟信以為真,甚至頂禮膜拜,這與(穿並得一人中「得一人之使」誤傳為「得一人於井中」何其相似,「乃」和「哉」也流露了作者對此類現象的不滿與批評
(四)文言文閱讀(16分)
請你參與「亭亭皆有情·探尋亭文化」閱讀活動,完成13-17題。
【乙】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岀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妙賞亭
[明]祁彪佳
寓山之勝不能以寓山收蓋緣身在山中也。子瞻於匡廬道之矣。此亭不暱①於山,故能盡有山。幾疊樓臺,嵌入蒼崖翠壁,時有雲氣往來縹緲,掖②層霄而上。仰面貪看,恍然置身天際,若並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傳響,非但可以樂飢,且滌十年塵土腸胃。夫置嶼於池,置亭於嶼,如大海一漚③然。而眾妙都焉,安得不動高人之欣賞乎!
(選自祁彪佳《寓山注》)
【注釋】①暱:同「暱」,親近。這裡指挨近,靠攏。②掖:攙扶,挾持。③漚:水中氣泡。④都:匯聚
【亭之址·有講究】
13.根據文意,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兩處)(2分)
寓 山 之 勝 不 能 以 寓 山 收 蓋 緣 身 在 間 中 也。
13. 寓 山 之 勝 /不 能 以 寓 山 收/緣 身 在 山 中 也。
(2分。斷對1處1分。多斷1處扣1分,扣完為上)
14.閱讀【甲】【乙】兩文,按要求答題。(3分)
(1)解釋【甲】文中加點字的意思。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臨:.
(2)請從【乙】文中找出直接寫妙賞亭建造位置的句子。.
14.(1)居高面下
(2)夫置嶼於池,置亭於嶼,如大海一漚然
(3分。(1)1分。(2)2分,寫「置亭於嶼」也對)
【亭之景·有情味】
15.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5分)
(1)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2)亭不暱於山,故能盡有山
15.(1)沿著山路走六七裡,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個山間飛消下來的,是釀泉啊。
(2)這個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盡覽山色。
(5分。(1)3分。(22分。意對即可)
【亭之名·有因由】
16.祁彪佳為什麼把亭命名為「妙賞亭」?根據【乙】文中的畫線句,簡要回答。(3分)
16. 祁彪佳認為在此亭不僅能欣賞妙景,還能有神清氣夾的奇妙感受,所以將此亭命名為「妙賞亭」。
(3分。意對即可。只寫「能欣賞妙景」得1分)
【探究成果】
17.請你補全「亭亭皆有情·探尋亭文化」活動收穫卡。(3分)
4
2020年浙江省寧波市
5
2020年浙江省衢州卷
(二)
彭天錫串戲①
彭天錫串戲妙天下,然出出皆有傳頭,未嘗一字杜撰。曾以一齣戲延其人至家費數十金者,家業十萬緣手而盡。三春多在西湖,曾五至紹興,到餘家串戲五六十場,而窮其技不盡。
天錫多扮醜淨,千古之奸雄佞幸,經天錫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錫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錫之口角而愈險。設身處地,恐紂之惡不如是之甚也。皺眉視眼,實實腹中有劍,笑裡有刀,鬼氣殺機,陰森可畏。蓋天錫一肚皮書史、一肚皮山川、一肚皮機械②、一肚皮磊砢③不平之氣,無地發洩,特於是發洩之耳。餘嘗見一齣好戲,恨不得法錦包裹,傳之不朽;嘗比之天上一夜好月,與得火候一杯好茶,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實珍惜之不盡也。桓子野④見山水佳處,輒呼:「奈何!奈何!」真有無可奈何者,口說不出。
(選自張岱《陶庵夢憶》)
【注釋】①串戲:客串演戲。②機械:機巧。③磊可(kē):眾多的樣子。④桓子野:即桓伊,字子野。
16.對文中畫線句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是彭天錫請人教他唱戲,花盡家財;另一種認為是別人請彭天錫唱戲,花盡家財。你贊同哪一種?請說明理由。(2分)
16.(2分)
示例1:我認為是彭天錫請人教他唱戲。因為他的戲每一出都有傳承,不是自己杜撰的,曾到張岱家串戲五六十場技藝都沒有窮盡。他的表演惟妙惟肖,形神兼具。
示例2:我認為是別人請彭天錫到家唱戲。原因是他唱戲妙天下,多扮演醜淨,角色扮演惟妙惟肖,讓人如臨其境。
(言之有理即可)
17.本文用什麼寫法來表現彭天錫串戲之妙?結合內容分析。(4分)
17.(4分)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正面描寫:他善演醜淨角色,表演惟妙
惟肖,有形有神,讓人如臨其境;他厚積薄發,一生的積累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在戲中。側面描寫:通過作者的感受「恨不得法錦包裹,傳之不朽」,把他的戲比作「一夜好月」「一杯
好茶」,並借桓子野的典故寫出了彭天錫串戲之妙,技藝精湛,讓人嘆為觀止。
(正面描寫2分,側面描寫2分。回答鋪陳、烘託等言之有理也可)
18.結合本文和《湖心亭看雪》,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張岱?(4分)
18.(4分)①有生活情趣,興趣愛好廣泛。痴迷山水,酷愛戲曲。②才華出眾,文採好。如
《湖心亭看雪》中,營造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彭天錫串戲》中,淋漓盡致地寫出了串戲之
妙。③特立獨行。在大雪夜「獨往湖心亭看雪」,對伶人彭天錫以平視的態度大加讚賞。
④有家國情懷。他在《湖心亭看雪》中,用「崇禎」「金陵」追憶故國山河,在《彭天錫串戲》中,借彭天錫演戲,發不平之氣,暗藏著亡國之痛。
(結合內容分析,答到兩點即可)
6
2020年浙江省紹興市
(五)文言文閱讀(15分)
世人無賢不肖,皆言「忍」。若真能忍,則其取禍必少,敗事必寡。
昔裡中一富兒素慳,亦能從事於忍。遇仇家欲嫁禍,乃賄一乞丐,於元旦託乞,故出言詈①之,富兒不為動;已復詈其妻子,富兒不勝忿,持梃撻之,一擊而斃,為仇家所持,竟坐②償。此知從事於忍,至於難忍,而卒不能忍者也。
劉忠宣公裡居,舟行水畔,一人方帽青衫,呼公名大罵,若為不聞也者。其人罵至五裡許,倦而返。不逾月,一主政以公差舟行,前一人復罵主事,如罵劉公者;主政曰:「何物怪人?橫逆至此。」命抶③之二十,不數日死。及死,乃知其宗室而病心④者,主政竟坐償。人乃問忠宣曰:「公何以知此人宗室而不與較耶?」公曰:「餘備位卿貳⑤,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餘故不問。」此燭⑥患於未來,而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也。
籲,世之言忍者,能以劉公為法⑦,必能寡過。
(選自江盈科《雪濤小說》,有刪改)
【注釋】①詈(lì):罵。②坐:犯罪。③抶(chi):笞,鞭打。④病心:指患心痛之疾。⑤備位卿貳:備位,指任職,古時居官的自謙之詞。卿貳,即二品、三品的京官。⑥燭:洞察。①法:規範,準則,模範。此處指學習的糖樣。
14.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4分)
(1)昔裡中一富兒素慳(▲) (2)其人罵至五裡許(▲)
(3)一主政以公差舟行(▲) (4)必能寡過
14.(1)向來,一向(2)表約數(3)乘船,坐船(4)過錯,犯錯
15.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三處)(3分)
彼 知 我 而 故 詈 之 非 有 所 恃 何 以 及 此 餘 故 不 問
15.被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餘故不問
16.翻譯文言文時,將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補充完整,有助於我們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請在括號裡寫出省略的內容。(3分)
( ①▲ )遇仇家欲嫁禍,( ②▲ )乃賄一乞丐,於元旦託乞,(丐)故出言詈之,富兒不為( ③▲ )動。
16.①富兒 ②仇家 ③之
17.「以劉公為法,必能寡過」,因為劉公的「忍」,是智慧的「忍」,請比較劉公與富兒(或主政)的表現,分析劉公的智慧。(5分)
▲
▲
17.文中的富兒,不能洞悉仇家「欲嫁禍」之心,亦不能洞察可能招致的禍患,當乞丐辱罵其妻子兒女時,「不勝忿」,最終落得「坐償」的結局(主政亦是如此)。而劉公面對大罵「若不聞」,體現的正是劉公的智慧——他善於洞察人心:他認為對方「知我而故詈」一定是有所倚仗,有所謀求;他還能預判事情的後果,知道不忍或將引來禍患。
四、探究古典意象(20分)
閱讀下面材料,探究古典意象「雨打芭蕉」的內涵。
◎材料一
聽蕉記 [明]沈周
夫蕉者,葉大而虛,承雨有聲。雨之疾徐、疏密,響應不忒①。然蕉曷②嘗有聲,聲假雨也。雨不集,則蕉亦默默靜植;蕉不虛,雨亦不能使為之聲:蕉雨固相能③中也。蕉靜也,雨動也,動靜戛摩④而成聲,聲與耳又能相入也。迨⑤若匝匝⑥,剝剝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諷堂,如漁鳴榔⑦田,如珠傾,如馬驤⑧,得而象之,又屬聽者之妙矣。
長洲胡日之種蕉於庭,以伺雨,號「聽蕉」,於是乎有所得於動靜之機者歟?
(選自《石田先生文鈔》
[注釋]①不忒(tè):沒有差別。②曷:疑問代詞。何,什麼。③相能:相互配合,關係和睦。④戛摩:擊撞摩擦。⑤迨:等到。⑥匝匝(zé):象聲詞。⑦鳴榔:漁人敲擊船舷發出聲音,用以驚魚,使入網中。⑧驤:奔馳。
◆閱讀材料一,探析聲美。
12.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詞。(4分)
(1)接受,承受
(2)借,憑藉
(3)豎立
(4)②
13.蕉和雨的「相能」體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2分)
13.(2分)蕉葉大而空,承接雨的時候發出聲音。或:蕉葉為靜態,雨為動態,動靜相碰撞而有聲。或:雨有大有小,有疏有密,不同的雨落在蕉葉上,發出不同的聲音。
14.《聽蕉記》是如何用文字表現雨打芭蕉的聲音美?結合畫線句,加以分析。(4分)
14.(4分)畫線句用一組疊音擬聲詞,生動傳神地表現了雨落蕉葉上或疾或徐、或疏或密等特點;通過僧人誦經、駿馬奔馳等比喻來描摹雨打蕉葉的聲音,極富新意,有通感之趣。運用排比句式,讀來節奏分明,極富音樂的律動感,讓人聯想到雨中芭蕉搖曳生姿的美感。
◆閱讀材料二,體會情思。
15.你如何感受到《夜雨有作》中詩人的深重愁緒?結合詩歌,簡要分析。(4分)
15.(4分)通過「天涯」「嘆」等詞讀出了詩人的飄零孤寂,從「雨打芭蕉」聲比空階滴瀝的雨聲讓人聽著更斷腸,進一步感受到了他的愁思深重。
◆閱讀三則材料,探因溯源。
16.根據以上材料,概括「雨打芭蕉」深受古人喜愛的原因。(3分)
16.(3分)雨打芭蕉有獨特的聲音美,啟人遐想;雨打芭蕉動靜相能,讓人有所得於動靜之機;雨打芭蕉之聲讓人聞而生思,藉此舒懷,寄託幽微之情思;芭蕉尤宜於雨中觀賞,「聽蕉」是一種有韻味、雅致免俗的生活方式,所以深受喜歡。
◆根據探究過程,得出結論。
17.概述你對「雨打芭蕉」這一古典意象的理解。(3分)
17.(3分)雨打芭蕉是一種常見的自然景象,能觸發人們不同的情感體驗,體現了人們對清新雅致生活的追求,得到歷代文人的喜愛,是一個極富美感和韻味的古典意象。
7
2020年浙江省溫州市
8
2020年浙江省舟山(嘉興)
專題四 感悟家國情懷(12分)
班委推薦你與小舟組隊參加學校「學經典古文,悟文人情懷」閱讀素養展示活動。以下是閱讀材料之一,請你認真閱讀,與小舟一起完成下列任務。
跋傅給事帖①
紹興初,某甫成童。親見當時士大夫相與言及國事,或裂眥爵齒,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殺身翊戴②王室,雖醜裔③方張,視之蔑如④也,卒能使虜消沮⑤退縮,自遣行人請盟。會秦丞相檜用事,掠以為功,變恢復為和戎⑥,非復諸公初意矣。志士仁人抱憤入地者可勝數哉!今觀傅給事與呂尚書遺帖,死者可作,吾誰與歸?嘉定二年七月癸丑陸某謹識。
(選自《古文鑑賞辭典》作者 南宋 陸遊)
【注釋】①傅給(jǐ)事:指傅崧卿,南宋主戰派代表人物。②翊(yì)戴:輔佐擁護。③醜裔:對金人的蔑稱。④蔑如:淺薄不足道。⑤消沮(jǔ):失敗。⑥和戎:這裡是對敵屈服的意思。
任務一:結合語境,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1)期________ (2)卒________ (3)會________ (4)復________
(1)期許 (2)終 (3)正趕上 (4)再
任務二:小舟找到了對本文的評論文字「描敘簡潔傳神,議論旗幟鮮明,抒情愛憎分明」,但他還是一知半解,請你結合原文,幫助他賞析下列句子的精妙之處。(4分)
(1)親見當時士大夫相與言及國事,或裂眥嚼齒,或流涕痛哭。
(1)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一輩愛國士大夫因金兵入侵,生靈塗炭的憂心如焚和痛不欲生(剛毅與沉痛),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2)志士仁人抱憤入地者可勝數哉!
(2)運用感嘆句來抒情議論,寫出因國土淪陷抱恨而死的仁人志士之多,表達出陸遊的極度憤懣。
任務三:小舟有個疑問:文中「死者可作,吾誰與歸」,和《嶽陽樓記》中「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個句子類似,兩者表達的情感一樣嗎?請你結合作品為他解惑。(4分)
任務三:(4分)《跋傅給事帖》文中句子的意思是:那些志士仁人已經過世了,那麼還有誰再可以作為自己精神的榜樣與理想的寄託呢?陸遊在文中暗寓「朝中無人」之悲,只能在傅崧卿這位愛國前輩的遺文中,尋覓愛國情感的共鳴,寄託了報國無門的憤慨。(充分表達了陸遊抗敵禦侮的政治抱負。)
《嶽陽樓記》文中此句意思是說,(如果)沒有這些古仁人,我和誰志同道合呢。範仲淹表達了要像古仁人那樣,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先憂後樂「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苦己為人」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