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在4歲前後進人婚姻敏感期,初始階段表現為對自己父母的真愛,我們會聽到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時會宣稱,要和自己的色爸成的到動婚成者跟他喜愛價老師結婚。這時候他們的對象沒有年齡甚至沒有性別之分。再發展段時間後, 孩子們會意識到,可以從自己身邊網的異性的小朋友中選樣。再往後,孩子們便開始嘗試同自己愛的夥伴交往,甚至還會因為喜歡而痛苦。
家長們遇到婚姻敏感期的問題,有人覺得好玩好笑,有人卻異常緊張。其實,孩子出現婚姻敏感期的苗頭,是我們可以感到欣慰的事情。因為這既預示著孩子心智的發展和成熟,又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技工幫助兒童發展健康的情緒和情感,為成年後的婚姻關係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既不幹涉也不強化,幫助兒童順利地度過婚姻敏感期有著重要的意義。
什麼是「不幹預和不強化」的原則呢?說到不幹預,現在很多開明的家長是能夠理解的,他們知道,對於孩童時代純真的感情沒有必要過於上綱上線地橫加幹涉。因為父母越是大驚小怪,越是負性強化孩子們的感情問題,使之產生內心欣慰或厭惡的意識。
嚴重的可能使得部分「乖」孩子長大以後從內心深處恐懼正常的戀愛情感,並對此排斥。但是至於「不強化」這一點很多家長就不容易把握度了。其實孩子的婚姻敏感期,是一個非常純粹的情感發展和培養的階段,不可以承認世俗的婚姻觀和價值觀來對其界定和引導。我們要做的是教會孩子欣賞他人,接納自己、愛自己、愛他人,同時從自己內心深處尋找力量。
因此,婚姻敏感期中和異性的交往是孩子們人際交往關係發展的重要一步,這時候家長和老師可以做,也是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們在情感受挫的時候認識到:喜歡是兩個人的事情,每個人都有重新選擇的權利。
這樣引導下的孩子的內心會變得既溫暖又有力量。因為他們會坦然接受:你很不錯,我欣賞你,但是別人也很喜歡你,所以你可以選擇別人,也可以選擇我,這都沒有關係:你沒有選擇我並不代表我不夠好,你選擇了他也並不代表我不如他。
我們常說要幫助孩子從小獲得強大的內在力量,從內心深處而非從他人的肯定與認可中獲取自我價值感,那麼婚姻敏感期的陪伴和引導,就是構建這一人格的重要機遇。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 現在很多成人的心智依然停留在幼童的水平。他們會因為別人的拒絕和感情的受挫就輕易否定自己,感覺自己一無是處甚至因為別人的拒絕而痛不欲生,這就是因為童年婚姻敏感期該做的功課沒有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