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正能量?
稻盛和夫說:「清純而單純的心靈才能感受到正能量,而自私的心看見的只是複雜、混沌。」
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認為:「你能經歷的最大冒險,就是過你夢想的生活。只有奮鬥,你的人生才會充滿正向的能量。」
世界級心理學大師理察·懷斯曼在這本《正能量》裡提到: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
《正能量》一書通過介紹一系列簡單但卓有成效的方法,切實幫助人們變得更加快樂,擺脫負面情緒,打造全新的自我。
作者理察·懷斯曼被譽為「英國大眾心理學傳播第一教授」,其心理學研究成果享譽國際,在全球150個電視節目上播出。
01行為改變情緒,你的快樂你做主
常識認為情緒影響行為,不過,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覺得傳統認知可能是對人們極大的誤導。
為了探究人們對情緒這套理論是否還存在著另一種可能性,他開始了對於「人們如何判斷別人的情緒」這一問題的科學探索。
他在達爾文實驗的基礎上進行了研究,達爾文的實驗說明了人們精於通過面部表情判斷別人的情緒。詹姆斯由此想到,人們自己對情緒的感受是否也是基於相同的原理。
他的研究概括起來就是行為決定情緒,也就是人們可以通過對某種情緒的表現而獲得相應的情緒感受,作者將這個主張表述為「表現」原理。
舉例說明就是,我們遇到熊後因為跑開了,所以才害怕熊;人們感到快樂是因為在微笑。
不過,詹姆斯的理論受到了同時代心理學者的批評,被貼上了「超越時代」的標籤後被束之高閣,這一擱置就是六十年。
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一個名叫詹姆斯·萊爾德的青年學者從事心理學的博士研究,在一次培訓中,他被要求在導師通過單面玻璃監督的情況下與患者談話。
談話過程中,他留意到患者臉上浮現的一絲不同尋常的微笑,他對此產生了興趣,想知道患者作出這一不尋常表情時心中的感受。
回家後,他徑直走到書架前,查找關於情緒的心理學理論,巧的是他拿的第一本書就是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
根據詹姆斯的理論,與皺眉的人相比,微笑的人應該更快樂,更能傳遞內心的正能量。
為了驗證這個理論,萊爾德邀請了志願者在自己的實驗室參與行為和情緒的實驗。
實驗結果證明當參與者作出微笑的表情,他們感覺自己變快樂了,體內的正能量也多了;當他們皺起眉頭時,感覺就無端生氣了,內心瞬間被負面情緒佔據了。
由此可見,快樂是可以被創造的。所以,想要快樂一點,不妨試著大笑,只要嘴角輕輕上揚,體內瞬間就會產生正能量。
02 行動,是絕望的唯一解藥
現代流行病學指出,在大部分西方國家中,每二十個人就有一個人感到抑鬱。
抑鬱的症狀主要有感到絕望,不願起床,避免與他人接觸,厭食或暴飲暴食,難以集中精力以及失眠。
到目前為止,對於抑鬱最流行的治療方法是使用抗抑鬱的藥物及認知療法。
抑鬱者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中,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後,又會縮回到自己的世界,以避免遭受更多的痛苦。
這種退縮會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賴在床上,暴飲暴食,沉迷電視節目等。
不管是哪一種形式,都會造成不良的結果,躺在床上和暴飲暴食會使人長胖,從而更加感到慚愧,沉迷電視節目可能會招致生活伴侶的責怪等情況。
他們不知道只有改變自己的行為,才是讓正能量實現運作的最有效的方式。為了擺脫這種惡性循環,書中提出了「行為催化法」,主要包括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心理學家通過問卷調查幫助人們發現存在問題的行為,並且樹立總體目標。
第二個階段,確立目標行為及制定具體的計劃。比如想要減少賴床的情況,就要在每個工作日早睡早起,比如晚上十點睡覺,早上七點起床。
當制定了計劃後,周末的時候就可以進行回顧和復盤,看自己完成了哪些活動,哪些活動沒有完成,下一周繼續完成沒實現的目標。
在「行為催化」的過程中,有幾點小貼士:
第一,不要試圖一下子就改變自己所有的行為。相反,應該一步步來,循序漸進。
第二,不要讓你的思想阻礙你的行為,如果你發現總是認為自己會失敗,或者感覺不好,接受這種思想,然後繼續行動。
第三,所有人都會偶爾失敗,如果你無法完成所有的目標,也不要擔心,試著制定另一個計劃表,然後再試試。
第四,離開安樂窩。也許剛開始時做起來有點困難,你還是會想找藉口去逃避,或者會對自己說「等感覺好了再改變」。記得不要陷入這些陷阱,從細微的行動開始,讓自己慢慢改變。
多年來,大量的研究表明,「行為催化法」的效果和服用藥物的效果同樣顯著,且只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就可以達到治療的效果,並且沒有其他副作用。
正如瓊·貝茲所言:「行動是絕望的唯一解藥。」因此,從微小的行動開始改變,情緒也會在潛移默化中開始逆轉。
03行為影響信念,激發內心正能量
行動除了改變情緒,還會影響我們的信念。這個理論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狐狸和葡萄」這則寓言故事。
故事中,一隻狐狸在果園裡閒逛,突然,它看到一根高枝上掛著一串看上去非常美味的葡萄。
狐狸感到有點口渴,於是後退幾步,向葡萄跳去。很不幸,它沒有夠到葡萄。
不過,它沒有就此放棄,試了一次又一次。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它都在重複同樣的動作。
最後,精疲力盡的狐狸無計可施,只能餓著肚子離開了果園,並安慰自己其實不想吃葡萄,因為葡萄是酸的。
這個寓言不僅向我們解釋了「酸葡萄」這個流行語的由來,還為「表現」原理提供了一個完美的例證。
開始時,狐狸相信葡萄很好吃,但它行動失敗,沒吃到葡萄,不得不離開果園時,就對葡萄產生了一種消極的觀念,由它的行為產生了新的信念,以證明自己行動的正當性。
聯想到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會討厭那些想要卻得不到的東西,而對觸手可得的東西感到格外喜歡呢?
04結 語
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就是「表現」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這個理念激發產生了一系列快速、簡單、有效的方法,幫助人們變得更快樂,從而擺脫憤怒、抑鬱等負面情緒。
這些方法只需要你突破舊有的條條框框,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最終就能激發出內心的正能量。
正如威廉·詹姆斯說的那樣:「如果你想擁有一種品質,那就表現得仿佛已經擁有了它一樣。」
願你我都能堅持正能量,用行動打造全新的自我,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文/紫竹凌:多平臺籤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歡迎關注@以書話人生,經典好書,與君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