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歡你的長相,你給我滾出去!」
說完這句話後,隆達·巴特勒惡狠狠地盯著她的兒子吉米·巴特勒,然後,她再也不想看到兒子的臉,將他直接推出家門。在門口站了許久後,巴特勒那驚愕的心情才得以平復。他被遺棄了。他嘗試再次走進家門,但最終他明白這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他告訴自己:「我只能離開。」
巴特勒此時只有13歲。在他人生的前13年裡,巴特勒不知道幸福的真正含義。1989年9月14日,巴特勒出生於德克薩斯州的休斯敦,隨後全家搬往湯博爾。巴特勒尚未學會說話,他的父親就拋棄了整個家庭,不知所蹤,而他的母親隆達因為兒子長得太醜,對他百般刁難,直到將他趕出家門。
「對於很多人來說,13歲時有很多夢想,」巴特勒說,「但對於我來說,我滿腦子只有一個念頭——生存下去。」在被趕出家門之後,身無分文的巴特勒一個人在外面徘徊了許久,最後只能去朋友們的家中借住。在一個朋友那兒蹭著住幾天,離開後再找另一個朋友。
有一段時間,他住在好友傑梅因·託馬斯的家中,兩個人擠在一間房子裡。託馬斯的父親是一個卡車司機,經常不在家,也不會給兒子留下足夠多的生活費。「10美元就能滿足我們兩個人一周的吃飯需求了,」託馬斯說,「每天我們都只能吃一袋薯片。」
也許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即便巴特勒的親生母親也無法剝奪他的籃球天賦。除了操心晚上去哪兒住以外,巴特勒將所有的精力都釋放在了籃球場上。「如果不打籃球,我又能去哪兒呢?」巴特勒說。他逐漸成為湯博爾最好的高中生球員之一,得到了很多關注,這也為他的生活打開了另一扇大門。
進入高中最後一個學期的夏天,巴特勒參加了當地的夏季聯賽,表現非常出色。令人吃驚的是,在夏季聯賽即將結束時,一位高一年級的球員走向他,問:「我能和你比比三分球嗎?」巴特勒沒有拒絕這位名叫喬丹·萊斯利的孩子,就像他在街球場上做的那樣,他輕鬆地擊敗了萊斯利,並且獲得了對方的友誼。
這只是一段新故事的開始。
萊斯利很早就知道巴特勒的故事,在成為朋友之後,他邀請巴特勒去自己的家中玩遊戲,接著順理成章地讓他留下來住宿。但萊斯利的母親米歇爾·蘭伯特,最初對巴特勒的態度很複雜。她和已過世的前夫有4個孩子,和現在的丈夫也有3個孩子,對於蘭伯特夫婦來說,撫養7個孩子的確是個沉重的負擔,因此,他們手頭也並不寬裕。更何況,當時長期在外流浪的巴特勒,名聲並不好。
為了不讓萊斯利為難,蘭伯特與丈夫做出決定,允許兒子與巴特勒待在一起,但每次留宿,巴特勒只能待一兩個晚上。但是,每個晚上都會有一個孩子跳出來說:「今天輪到我招待吉米了。」幾個月後,蘭伯特夫婦屈服了,他們告訴吉米:「你是我們家中的一員了。」
巴特勒需要一個家,於是蘭伯特就給了他一個家。
當然,蘭伯特並不是無條件地接納巴特勒。「當我決定將他留下來時,我就多了一份責任,我必須讓他變成孩子們的榜樣。」蘭伯特說。她與巴特勒約法三章,晚上不能出門閒逛,要與其他孩子一樣做家務,並且必須好好讀書。「我的孩子們都很喜歡他,這就需要他做得更好,」蘭伯特說,「我將這一切告訴了他,然後問他是否可以做到,他沒有任何猶豫就答應了。」
在蘭伯特的描述中,巴特勒「很安靜」,認真做家務,並且努力看書,「就像一隻受傷的小鳥」。「他很期待家庭的溫暖,尤其在得到之後,他就更怕失去了。」蘭伯特說。有時候,過於小心的巴特勒會讓蘭伯特有些心酸:「一開始他睡在沙發或者地板上,如果你讓他睡在床上,他會很緊張,擔心其他孩子會抱怨,第二天不得不離開。」
巴特勒很快發現,蘭伯特對他的愛只有付出沒有索取。「我喊她媽媽,她在我的生命中扮演了母親的角色,」巴特勒說,「她教導我如何做人,承擔了媽媽的責任。」
有了新家之後,巴特勒面臨另一個問題:高中畢業後該何去何從?
儘管在高中聯賽上表現不錯,並且場均拿到19.9分、8.7個籃板,入選了賽區第一陣容,但巴特勒沒有參加夏季舉辦的業餘聯賽,也未能吸引球探的注意。「我在休斯敦默默無聞,沒有人會給我提供獎學金,他們都認為我不可能成為一個職業球員,」巴特勒說,「這讓我有些恐慌,我有一種一個人對抗整個世界的感覺,而且這感覺好像還要延續很久。」
沒有得到NCAA一級聯盟大學的青睞,巴特勒只能加入湯博爾附近的泰勒初級學院,這並不意味著他的前進之路已被堵死,在未來的4個賽季,他仍有可能轉學,只是難度非常大。「大部分球員在進入初級學院後就喪失信心了。」巴特勒說,「很多人既不相信還能得到好大學的關注,又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
然而,巴特勒沒有,他始終相信自己能進入NBA。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他都將自己視為另一個特雷西·麥格雷迪。「麥迪是我的偶像,我知道有一天我也能像他一樣進入NBA。」巴特勒說。
在泰勒初級學院的首場比賽中,巴特勒就拿下34分,這讓他信心猛增,在隨後的比賽中,他也經常拿到三四十分,很快,他就得到了大學球探的關注。馬凱特大學隊的助教巴茲·威廉士坐在場邊,觀看了泰勒初級學院的一場比賽,他關注的球員是巴特勒的對手,但比賽結束後,威廉士就成了巴特勒的粉絲。通過朋友介紹,威廉士先找到蘭伯特,再在她的陪同下與巴特勒見面。數年之後,巴特勒仍然記得威廉士當時對他有多麼推崇。
「巴茲教練幾乎用盡了所有的讚譽之詞,」巴特勒說,「這給我一種感覺,如果我願意去馬凱特大學,他什麼都願意為我做。」
但此時追逐巴特勒的大學,已經不止馬凱特大學一家了,肯塔基大學、克萊姆森大學以及密西西比州立大學都願意為他提供獎學金。這個時候,巴特勒更願意聽聽蘭伯特的意見。
和大多數母親一樣,蘭伯特並不相信她的孩子能靠籃球過一輩子,哪怕是巴特勒。「我更欣賞馬凱特大學的學術氛圍,我跟吉米說了,籃球不可能維持他一輩子的生存,他必須好好讀書,拿到大學畢業證書。」蘭伯特說。在她看來,巴特勒如果能從馬凱特大學走向NBA,當然最好,如果不行,巴特勒在大學畢業之後也很容易找到工作。
巴特勒對此並無異議,就此成為馬凱特大學的一員。他說:「米歇爾是我的母親,沒有哪位母親會為兒子做出錯誤的選擇。」
2008年4月,威廉士被任命為馬凱特大學隊的主教練,作為主帥,他引進的第一位球員就是巴特勒。不過巴特勒並沒有想到,在第一次上課時,他不但沒有聽到威廉士的表揚,反而是不斷地批評。「他很坦誠地指出我的很多問題,並且告訴我必須打替補,」巴特勒說,「其實我很清楚,我並不是一個天賦出眾的球員。」
雖然意識到自己不完美,但這並不代表巴特勒能接受這一點,從泰勒初級學院隊的超級王牌到馬凱特大學隊的板凳球員,這樣的落差讓巴特勒非常失落。威廉士對他的要求越來越高,這甚至讓巴特勒生出逃離的念頭。他給蘭伯特打電話訴苦:「我不想繼續留在馬凱特大學了,我想回家。」
蘭伯特在耐心地聽完巴特勒的抱怨之後,拒絕了他的要求。蘭伯特說:「以前的教練對你的要求並不嚴格,因為你的表現很好,大家都不願意得罪你,所以從來不會告訴你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你需要一個父親,巴茲·威廉士就在扮演這個角色。」
在威廉士的嚴格要求下,巴特勒脫胎換骨,不再只痴迷得分,開始搶籃板、防守,給隊友創造得分機會。2010—2011賽季,巴特勒在馬凱特大學隊場均拿到15.7分的同時,還搶到6.1個籃板球,送出2.3次助攻。「很多人並不知道他有多出色,」威廉士說,「我記得他有一場比賽拿到20多分,媒體在報導時標題居然是『無名小卒爆發』。不,他不是無名小卒,他是我們最好的球員。」
金子總會發光。整個大四賽季,NBA球探蜂擁而至,他們都認為巴特勒會成為一名NBA球員,但巴特勒對此並不在意。「我只會腳踏實地,未來我會進入NBA,但我必須掌控現在,這是媽媽告訴我的。」巴特勒說。
他所說的媽媽,當然是蘭伯特。
巴特勒在馬凱特大學的最後一個主場比賽,蘭伯特來到了現場,突然之間,她哭了。
「我為他感到驕傲,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質疑過他,但現在全場球迷都在為他歡呼,」蘭伯特說,「我又有些難過,我的孩子要離開我走向社會了,這讓我有些難以接受。」
那個晚上,巴特勒緊緊地擁抱蘭伯特,在她的耳邊說:「媽媽,我愛你。」
蘭伯特無法止住自己的眼淚,她說:「吉米總是說,我們為他付出了很多,但他同樣也改變了我們的人生,因為他的存在,我們變得更好了。」
時至今日,吉米·巴特勒仍然記得自己在馬凱特大學的一次訓練。
主教練巴茲·威廉士要求他完成10組折返跑,其間他衝到底線時,突然感覺有些不對勁兒。「我的鞋底爛了,」巴特勒說,「當時我還有些沾沾自喜,想不到會在訓練中跑壞一雙鞋。」他就勢躺在地上,等著威廉士過來誇獎他。
威廉士尖叫道:「起來,你還沒跑完呢!」
巴特勒驚呆了:「教練,我的鞋壞了。」
威廉士的回答極為冷酷:「別說這個了,把你該做的事情做完。」
巴特勒站起來,重新跑了10組折返跑。「這就是威廉士教練教給我的,不管發生了什麼,做完你該做的。」巴特勒說,「沒有人會關心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也沒有人會聽你的抱怨。」
從那一天開始,他就再也不抱怨了。
威廉士說:「吉米·巴特勒是我見過的最好的球員,我並不是說他的天賦有多出色,而是他能聽從你的教導,沒有任何怨言。」2011年,已經在馬凱特大學待了3個賽季的巴特勒決定參加選秀,威廉士堅信他能進入首輪:「他堅韌的性格可以讓他在NBA有一席之地。」
從1996年以來,NBA選秀逐漸演變成年齡遊戲,大一球員總會比大二、大三球員博得更多眼球,而年滿22歲的大四球員往往被認為潛力已耗盡,倘若在NCAA沒有很好的數據,就會掉入第二輪。巴特勒參選時即將22歲,他在大四賽季場均拿到的15.7分,也不是一個足以吸引NBA管理層的數據。
按照正常情況,巴特勒很可能會跌到第二輪才被NBA球隊選中。但擁有28位與30位兩個首輪選秀權的芝加哥公牛隊讓巴特勒感到意外。公牛隊主教練湯姆·錫伯杜在選秀前暗示:「我們會選擇一個能融入體系的球員。」錫伯杜是NBA的防守大師,他的體系需要專職防守的球員,尤其是在東部決賽時輸給擁有勒布朗·詹姆斯的邁阿密熱火隊後,錫伯杜與管理層一致認為:「我們必須找到一個能限制詹姆斯的人。」身高2.01米的巴特勒便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埃德·平克尼是公牛隊的助理教練,負責在選秀前考察球員。很多有天賦的大學生喜歡在平克尼面前展現他們的彈跳、速度與投籃,但巴特勒在試訓的球員中是一個異類,他像在大學打球時那樣勤勤懇懇,一味防守而不是展現他的個人特點。巴特勒很快引起了平克尼的關注,被迅速地反饋給了錫伯杜及公牛隊總經理加爾·福爾曼。
讓平克尼意外的是,福爾曼比他更熟悉巴特勒。早在巴特勒就讀泰勒初級學院時,福爾曼就聽說了這個名字,當時泰勒初級學院的主教練邁克·馬奎斯是福爾曼的朋友,曾數次向公牛隊推薦巴特勒。「我們的球探觀察過他好多次,但我直到選秀之前才見到他。」福爾曼說,「每一次見面,他都讓我印象深刻。」
與此同時,錫伯杜也決定選巴特勒:「他願意防守,態度端正且擁有完美的體型。」2011年6月23日,巴特勒與米歇爾·蘭伯特一家人坐在電視機前,首輪第30位,時任NBA總裁的大衛·斯特恩念出了巴特勒的名字:「30位,芝加哥公牛隊,選擇了來自馬凱特大學的吉米·巴特勒。」
沒有狂喜,沒有落淚,巴特勒與蘭伯特擁抱,他仍然保持清醒,說:「我現在滿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美夢成真了。」
進入NBA,意味著一段新的開始。
公牛隊在2010—2011賽季殺入東部決賽,當時它並不缺乏有天賦的球員,德裡克·羅斯剛剛拿到常規賽MVP,外線有盧爾·鄧,內線有被寄予厚望的喬金·諾阿,以及當時還頗受芝加哥人喜愛的卡洛斯·布澤爾。2011年夏天,NBA因為勞資談判停擺,2011—2012賽季的比賽縮水為66場,新秀們也沒能得到更多的訓練機會,難以了解球隊的戰術體系。這些客觀原因讓巴特勒在新秀賽季舉步維艱。
巴特勒又一次嘗到被忽視的滋味,也又一次得到了別人的幫助。
盧爾·鄧,一度被外界認為壓制了巴特勒的成長,但在訓練、生活方面,盧爾給了巴特勒很多幫助。「盧爾帶我融入了這支球隊,」巴特勒說,「他告訴我應該怎樣做正確的事情。」理察·漢密爾頓則是另一個幫助巴特勒的老球員。2011年,漢密爾頓從活塞隊轉投公牛隊,與巴特勒一見如故。「最開始我一犯錯就會很緊張,但漢密爾頓告訴我:『哥們兒,別想太多,只要你能好好防守、投籃,一切都沒問題。』」巴特勒說。
整個新秀賽季,巴特勒只打了42場比賽,都是替補出場,場均只有2.6分,這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數據,但福爾曼與錫伯杜對他的評價極高。「我知道他很想上場,但不管他是什麼角色,他都保持同樣的專注度。」福爾曼說,「他想成為明星,但也能踏踏實實當角色球員。」
比賽前,巴特勒經常會向錫伯杜請戰:「我想我能多打幾分鐘。」錫伯杜幾乎每一次都拒絕了他。「讓我欣喜的是,巴特勒從來沒有因此有所怨言,他只是踏踏實實地防守。」錫伯杜說。
在他的第二個賽季,巴特勒打滿了82場球,其中有20場首發,場均拿到8.6分、4.0個籃板與1.0次搶斷。在2013年1月21日與湖人隊的比賽中,巴特勒全場鎖死了科比,讓科比22投7中,只得到16分。巴特勒說:「我的隊友們給我起了個綽號—科比終結者。」
在公牛隊與熱火隊的交鋒中,如福爾曼與錫伯杜所願,巴特勒給詹姆斯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我知道詹姆斯是世界上最好的球員,但我並不畏懼。」巴特勒說,「我的任務是限制他的進攻,不管他是詹姆斯還是其他人。」
即便公牛隊在2013年東部半決賽中以1∶4不敵熱火隊,但很多人都認為巴特勒會擁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內特·羅賓遜——巴特勒的隊友,更是在記者面前大唱讚歌:「吉米·巴特勒有成為超級巨星的潛力。」
2013年夏天,前公牛隊球員邁克·詹姆斯向巴特勒推薦了自己的私人訓練師克裡斯·詹森,幾堂訓練課之後,詹森就告訴巴特勒:「如果你能保持這樣的防守,再提升一下你的進攻,你就能進入全明星賽了。」
在接下來的訓練課中,詹森不斷給巴特勒灌輸這樣的想法,在防守端嚴格要求巴特勒的同時,不斷地訓練巴特勒的進攻,只要巴特勒在進攻選擇上有一丁點兒錯誤,詹森就會立刻暫停訓練。「如果我對他所說的進攻方式不是很理解,他就會一直解釋下去,直到我受不了為止。」巴特勒說。
也正是這個夏天的瘋狂訓練,使巴特勒的信心倍增:「我開始覺得自己應該能做些不一樣的事情。」
整個2013—2014賽季,巴特勒的場均上場時間達到驚人的38.7分鐘,其中一部分比賽他還是帶傷作戰。在與奧蘭多魔術隊的加時比賽中,他打了整整60分鐘,刷新了公牛隊球員的單場比賽上場時間紀錄。而在季後賽的5場比賽中,巴特勒的場均上場時間是驚人的43.6分鐘。
有記者問錫伯杜:「為什麼不讓巴特勒休息一段時間呢?」錫伯杜搖搖頭,說:「不,他不會接受。」
於是記者又去問巴特勒:「你沒有想過休息嗎?」巴特勒瞪大了眼睛看著記者:「休息?為什麼?我一分鐘都不想下場。」
就這樣,巴特勒徵服了所有的芝加哥人,一向苛刻的公牛隊中鋒喬金·諾阿說:「我喜歡與吉米·巴特勒一塊兒打球,他代表了公牛隊的風格。」在這個賽季結束之後,巴特勒入選了最佳防守第二陣容,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的未來不可限量。
在2014年的季後賽中,巴特勒第一次向錫伯杜抱怨了。
他不是抱怨自己的上場時間,而是覺得教練給他的任務還不夠多,他說:「我可以承擔更多的任務,除了防守,我還能在進攻端發揮作用。」
錫伯杜準備像之前那樣拒絕他的要求:「不,吉米,你已經做得夠多了。」
巴特勒毫不猶豫地反駁:「教練,我不累,如果能幫助球隊獲勝,我可以一直待在場上,讓我試試做得更多吧。」
數天之後,錫伯杜與記者談起了這件事,他有些欣慰地說:「我向你保證,吉米·巴特勒會成為一位全明星球員。」
《讀者·校園版》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讀者校園版」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