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倒計時2周年活動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杭州亞運會體育圖標發布,志願者口號徵集啟動,亞運系列紀錄片開機,「智能亞運一站通」小程序上線。
同時,組織和呈現一系列文體展示、音樂表演、全民健身等互動活動,打造了一場全民狂歡的體育文化「派對」,營造了全民喜迎亞運、參與亞運、支持亞運的濃厚氛圍。
活動現場,亞組委副主席、秘書長、杭州市市長劉忻致辭。亞組委副主席、浙江省副省長成嶽衝,李玲蔚、鄭瑤、戚哮虎、繆承潮、陳衛強等有關領導,亞組委在杭委員單位負責人、杭外辦賽城市相關負責人,亞組委各工作部(室)負責人,杭州亞運會監督委員會委員,杭州亞運會官方合作夥伴代表、運動員代表、志願者代表、學生代表、市民代表等共200餘人參加活動。
杭州亞運會體育圖標發布
活動在熱力四射的歌舞《走到一起來》中拉開了序幕。
作為亞運籌辦重要裡程碑事件,杭州亞運會體育圖標的發布成為本次活動的「重頭戲」。體育圖標是大型賽事重要的視覺形象標誌,是展示亞運會理念和主辦城市文化,傳播奧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載體。
一段杭州亞運會體育圖標宣傳視頻過後,運動員們手舉展示牌登場,根據運動造型擺出相應的動作,親身演繹了具有代表性的體育圖標。在萬眾期待之下,伴隨著絢麗的光影特效,杭州亞運會體育圖標依次在大屏幕上高光亮相,隆重揭曉。
以下視頻來源於
Studio0909
此次發布的體育圖標涵蓋40個大項、59個分項,核心元素延續了杭州亞運會會徽「潮湧」,與整體視覺形象的一脈相承,以線性、流暢、動感的造型,精準表達了亞運會競賽項目,體現了體育運動特點、傳統文化元素、杭州城市特質、國際化風格的有機統一。
杭州亞運會體育圖標由會徽設計團隊「原班人馬」精心打造,在未來的亞運籌辦和賽時運行中,它們將被廣泛應用於競賽組織、場館標識、宣傳推廣、賽事景觀、媒體轉播、周邊產品等領域,與會徽、吉祥物、主題口號等重要形象標誌一起,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中廣泛傳播。
志願者口號徵集啟動
倒計時2周年活動上,志願者是亮麗的青春名片。各界志願者代表組成方陣,齊聲朗誦《愛灑亞運 情滿西子》。他們其中不少人曾有參與G20峰會等大型賽會活動志願服務,助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難忘的經歷,在兩年之後的亞運會上,志願者將成為服務亞運、奉獻亞運的主力軍。
活動現場,6名優秀志願者代表發出倡議,正式啟動杭州亞運會志願者口號徵集活動,通過宣傳動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口號徵集,在全社會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號召廣大志願者,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良好的狀態參與賽事服務和城市服務。
志願者口號徵集活動將採用線上線下同步的形式進行,徵集期將持續五周左右。
應徵者可以選擇線上提交、郵寄提交和現場提交參與徵集。具體投稿渠道、相關要求、所需資料等,將在杭州亞組委官網、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
亞運系列紀錄片開機
活動當天還舉行了亞運系列紀錄片《嗨,亞運》的開機儀式,總導演陳子雋攜四位紀錄片主人公集體亮相,向全社會發出徵集亞運故事的倡議,並與亞洲留學生代表一同為紀錄片開機「打板」。
四位主人公分別是中國奧委會副主席、羽毛球世界冠軍李玲蔚,北京亞運會火炬主設計師博峰,亞運紀念品收藏者王孝文,杭州市第一個給亞運會捐款的熱心市民吳子科,他們結合自身經歷,講述亞運故事,分享亞運情懷。
亞運系列紀錄片是一次全景式展示亞運會事件、人物、城市、文化等的紀錄片,不僅會呈現很多珍貴的歷史影像,更注重以人文視角,深度挖掘小人物與大事件的緊密關聯,展現亞運魅力和人文之美。
「智能亞運一站通」小程序上線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智能亞運一站通」小程序上線儀式。該小程序圍繞「票、食、住、行、遊、購」六個方面,整合亞運知識、亞運公益、出行、美食和運動等18個服務場景,為亞運觀賽群體提供「千人千面」的精準服務和推薦、「亞運觀賽之旅智能行程規劃」和自然語義AI客服,打造一站式觀賽服務平臺,有效提升用戶體驗,讓人們充分感受到智慧城市的聰明,未來城市的魅力。
配合小程序上線,一系列線上線下活動將全面開展。
「亞洲飛人」謝震業作為助威運動員驚喜亮相,介紹「鏈上火炬」助力項目,並點擊手機屏幕上的活動專區按鈕,遠程啟動「跑向2022」環西湖螢光跑活動。
今天晚上8時,在湖濱步行街,一場亞運主題音樂派對還將熱力上演,中國著名樂隊面孔樂隊、浙江知名音樂人鄭贇等表演嘉賓將悉數登場,唱響一首首耳熟能詳的經典勵志歌曲。
吉祥物人偶歡樂秀、亞運知識互動等環節將穿插其中,以便讓市民、遊客共享體育的激情和歡樂。
錢塘江畔,杭州奧體博覽城主體育場「蓮花初綻」,一旁的奧體中心體育館也好似一隻蝴蝶振翅欲飛。
亞運場館建設逐漸進入衝刺期,城市的各項配套建設也在穩步推進中,杭州亞運會的腳步越來越近,籌備工作跑出了「加速度」。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杭州,這座有著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城市,兩年之後,一定會以嶄新的東道主面貌擁抱來自亞洲和全世界的朋友們!
文字:孔嘉雯
編輯:李師禮
責任編輯:沈志軍 朱曉東
主編:陳奕
監製:劉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