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非遺傳承人 巧用閩南講古宣傳防火知識

2021-01-09 瀟湘晨報

張鐵錚將消防元素巧妙融入閩南語說唱藝術

泉州網8月31日訊三尺講臺,一把摺扇,穿紅馬甲,宣傳防火,傳經送寶,他是深受閩南人喜愛的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講古」代表性傳承人張鐵錚,被閩南觀眾親切地稱為老鐵。講臺上的老鐵,將消防元素巧妙融入閩南語說唱藝術,用親切的家鄉話把消防故事說給群眾聽。

老鐵的父親是泉州消防剛成立時的第一批隊員,年幼的老鐵經常和母親一起參加父親組建的消防安全宣傳小分隊,走街串巷宣講消防知識。

1976年,成為人民教師的老鐵,更是以宣傳消防安全為己任。只要一有機會,一有合適的場所,他就在學校、班級以及朋友圈為防火安全做宣傳,並尋找實例,創作防火宣傳劇本。

1978年,他到德化工作。一店鋪發生火災,因農民不懂報警,也不懂得滅火,一整片店鋪被大火燒毀。事後,老鐵專門創作了答嘴古《防火小調》,並在夾克衣背面寫上「火警請撥119」的標語,到城關及各鄉鎮巡迴演出。該劇在參加「戴雲音樂會」時,被評為優秀創作獎和優秀演出獎,老鐵亦被評為「優秀防火宣傳員」。

2017年,泉州市消防支隊為老鐵頒發「泉州市消防宣傳公益大使」證書。自此,老鐵立足實際,將消防安全知識融入「閩南講古」的童謠、故事中,主動到消防隊與指戰員交流專業防火知識和技能,並針對不同的群體,編寫不同種類的消防故事,推廣消防安全理念。

為了給小朋友講好消防課,他每年走進全市各大中小學校開展講座,朗朗上口的《少兒消防安全》答嘴古,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消防知識。今年年初,結合疫情防控需求,老鐵根據市消防救援支隊整理的防疫期間消防安全提醒,改編創作閩南語版防疫防火答嘴古《戰疫》,並走街串巷開展消防宣傳。

「我是講古人,走到哪裡就把消防安全知識宣傳到哪裡,也希望更多市民參與到消防安全宣傳的隊伍中。」在老鐵心中,有個夢想,就是盡力為更多的人講述消防故事,讓更多的人投身到消防公益中來,使廣大百姓的安全更加有保障,生活更加幸福。

【來源:泉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國家級非遺講古傳承人邵鼎輝趣解閩南經典俗語
    -講古傳承人邵鼎輝分享閩南經典俗語。  廈門網訊(文/圖廈門晚報記者 龔小莞 通訊員 徐濤) 昨天上午,廈門文藝大講堂曲藝講座《閩南經典俗語賞析及其故事》在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舉辦,由廈門市曲藝家協會理事、國家級非遺講古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邵鼎輝主講。  邵鼎輝介紹,閩南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又是閩南文化的最基本載體,而閩南經典俗語可以說是閩南話詞語的精華之一。
  • 防控疫情關鍵期,創作「答嘴古」,泉州講古傳承人老鐵教你這麼做
    泉州講古傳承人老鐵創作了一首閩南「答嘴古」,教大家正確面對疫情。昨日,鯉城區融媒體中心邀請老鐵老師錄製了這首「答嘴古」,不僅語言生動活潑、詼諧風趣,而且含有豐富的閩南方言詞語和俚俗語,厝邊頭尾鬥陣來看看聽聽。
  • 湖裡區2020年「閩南曲藝說唱新思想鬥陣行」宣傳活動火熱開展 傳統...
    押韻的答嘴鼓臺詞聲響起,非遺傳承人林志萍和他的兩位搭檔輪番上臺,分別帶來兩場精彩的「閩南相聲」。要知道,這可不是一般的答嘴鼓節目——《平安湖裡綜治添彩》,把「枯燥」的平安建設知識變成了生動的小故事,讓湖裡群眾安全感強、平安建設知曉率高、執法工作滿意率高的成就深入人心;《牽手》則演繹了脫貧攻堅、共赴小康的故事,「表白」了湖裡的繁榮發展、舊村改造好處多,讓人聽來笑中帶淚、感同身受。
  • 【防疫鬥陣行之四】廈門網攜手歌仔戲非遺傳承人莊海蓉用傳統曲牌...
    在疫情防禦的關鍵時刻,廈門網邀請廈門本地的文藝團體和文藝工作者,共同加入到防範疫情的宣傳中來,推出《防疫鬥陣行》系列作品,用文藝形式傳播防疫知識,為廈門的防疫工作助力。  幽默詼諧的答嘴鼓、情感質樸的歌仔戲和古樸典雅的南音,用老百姓喜聞樂見、接地氣的方式,創作通俗易懂的作品來支持防疫宣傳,來引導群眾正確面對疫情。
  • 廈金青少年金榜文脈講古行活動舉行
    體驗非遺項目 集體吟誦古詩廈金青少年金榜文脈講古行活動舉行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燕如)登上金榜山,身著傳統學子華服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廈金青少年金榜文脈講古行活動舉行。 「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英雄人物都在金榜山留下典故,比如文武『兩陳』,唐代文士陳黯和民族英雄陳化成。」隨著國家級非遺講古廈門市代表性傳承人、公益組織暢德青年匯會長李志勇的娓娓道來,30多名學員們深入了解了相關歷史文化。
  • 學剪紙、做巧果 在膠東文化大院感受非遺魅力
    煙臺剪紙非遺傳承人欒翠華老師手中一把紅色的剪刀在紅紙上蜿蜒前行,嫻熟的動作讓夏令營的師生們讚嘆不已。  欒翠華老師給大家介紹了剪紙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使大家了解了剪紙的藝術特色,並親自示範剪紙的過程。這種傳統剪紙文化的魅力讓夏令營的師生們很感興趣,紛紛動手有模有樣的剪起來。不一會兒大家的剪紙作品就紛紛出爐了。
  • 【防疫鬥陣行之一】廈門網攜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閩南話講古師呂...
    在疫情防禦的關鍵時刻,廈門網邀請廈門本地的文藝團體和文藝工作者,共同加入到防範疫情的宣傳中來,推出《防疫鬥陣行》系列作品,用文藝形式傳播防疫知識,為廈門的防疫工作助力。  幽默詼諧的答嘴鼓、情感質樸的歌仔戲和古樸典雅的南音,用老百姓喜聞樂見、接地氣的方式,創作通俗易懂的作品來支持防疫宣傳,來引導群眾正確面對疫情。
  • 抗擊疫情 江蘇非遺傳承人傳遞戰「疫」力量
    在這個特別的春天裡,當逆行者們爭分奪秒地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時,江蘇各地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非遺傳承人積極響應省文化和旅遊廳號召,自覺行動,用歌聲、用詩句、用琴聲、用畫筆、用雙手為一線的「戰士」們打氣、加油,展現非遺力量。
  • 「非」常時期 「遺」起防疫——江蘇非遺傳承人攜手抗疫紀實
    常州非遺人創作了吟誦作品14篇,泰州非遺傳承人創作的抗擊疫情作品茅山號子《疫情防控最重要》、鼓兒書《堅決打贏疫情阻擊戰》等熱播網絡,進一步傳播正能量。沭陽縣非遺人用「蘇北琴書+工鼓鑼+快板」創作《守「小家」護「大家」》,崑山非遺人用評彈、宣卷等非遺項目力創謳歌和讚頌最美逆行者。
  • 報導|祥雲縣開展非遺「出彩工程」傳承人技能培訓
    一是對傳承人進行培訓授課,二是開展「祥雲印象·雲南源」非遺主題展。培訓會上祥雲縣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陳紅麗作動員講話,對祥雲非遺現狀及2020年度非遺工作進行分析和總結,並強調了非遺「出彩工程」傳承人技能培訓的重要性和相關要求。
  • 非遺傳承人到懷來親自授課,助力脫貧攻堅
    非遺傳承人到懷來親自授課,助力脫貧攻堅 2020-09-08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增13人 南湖區非遺傳承人讓「老寶貝」活起來
    日前,嘉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公布的第四批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上,南湖區13名掌握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承載者名列其中。,他們在香囊製作技藝的市級非遺傳承人、非遺文化志願者鄭鶯鶯的繩結展演下,還近距離感受了非遺作品中的手藝與匠心。
  • 梧林傳統村落開放迎客|非遺|閩南|傳統文化_網易訂閱
    來看報導:  招商推介會上,部分重點商戶正式籤約入駐,成為首批「創始村民」,小浯塘古法醬油第三代傳承人吳華清正是其中的一員。  小浯塘古法醬油第三代傳承人吳華清 梧林 它的核心點是在體驗,一些傳統文化,非遺,一些藝術的體驗。 我們這種古法醬油作為一種傳統的技藝,我們又結合了一些,文創以及打醬油的活動,那剛好(梧林)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去展示我們的醬文化。
  • 3名臺胞上榜 廈門公布第五批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66名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陳 冬 張覺尹)昨日是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又一次成為熱詞。  近日,廈門市文旅局公布了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66名,至此,廈門共有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7名,其中,國家級13名、省級51名、市級113名。
  • 廣州舉辦龍舟非遺文化展 非遺傳承人現場秀技藝
    龍舟龍頭龍尾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張偉潮現場雕刻龍頭 程景偉 攝中新網廣州6月25日電 (記者 程景偉)25日,「紙尖上的端午」龍舟非遺文化展在廣州越秀公園廣州城市公園展覽館開幕,展出了一批以端午節為主題的通草畫以及龍舟龍頭、龍尾、船槳、鑼鼓、旌旗
  • 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飛梭傳薪火 巧手繪幸福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茂村,56歲的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棉紡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黃桂瓊,通過多種形式,培養保亭黎錦技藝傳承人,希望能夠將保亭黎錦推向世界。據了解,2009年10月,中國有25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南省申報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被聘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
    日前,巢湖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家蓮,收到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非遺保護研究中心聘書:聘請李家蓮同志任中國非遺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家蓮老師是巢湖市老科協文宣分會會員,原巢湖學院附屬中學音樂高級教師。2018年12月,被巢湖學院藝術學院聘為客座教授;2011年被認定為巢湖民歌省級傳承人;2018年5月,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李家蓮老師,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演唱巢湖民歌,是當代巢湖民歌的優秀傳承人,傳承譜系清晰。在演唱上她保持了民歌的原生性,地方風格濃鬱。
  • 世界級非遺!深藏於閩南的「送王船」,是怎樣一種盛況?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因無具體的金身木雕像,一直以來都是用一塊寫著「代天巡狩」四個大字的牌位來代替。信眾須在農曆六月中旬卜莁確定當年是何位王爺蒞境。是年就要造王船、遊王船、燒王船。
  • 醒獅、粵劇、講古……當「非遺」遇上商戰,女主持們渾身有「戲」!
    她們僅用一天時間,策劃並執行一場新品推廣會,既宣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力爭客戶籤單量。兩組人馬,究竟誰的意向訂單銷售額更高?哪一隊更能得到專業評審的青睞?1「非遺」前哨戰現驚人反差會場布置「火藥味」十足在本期節目的終極任務開始前,兩隊需要尋找「非遺傳承人」並錄製視頻。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師徒制是中華文明史上知識傳播、技藝傳承的重要形式,它傳的不僅僅是手藝,還有一種情懷叫工匠精神。」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會長鄭煒說,兩岸工藝本就是「一枝兩葉」,同根同源、血脈相連,此次臺灣青年拜福建名匠為師、福建青年拜臺灣名匠為師,探索兩岸非遺人才培養的「師徒制」模式,既是一種追本溯源,也彰顯了兩岸傳統技藝的融合與創新。  經常往來兩岸的臺青陳琪樺,拜師藥香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