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風沙遮望眼,無水淚也幹。鹽池地處寧夏南部戈壁荒灘地帶,縣區大部分屬於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脫貧,脫貧!連續奮戰幾個年頭,全縣於2018年底,8個鄉鎮74個貧困村11208個貧困戶,共34046貧困人口一戶不拉、一戶不少地全部脫貧。鹽池成為寧夏首個「摘帽縣」。
「摘帽」後經濟日報記者再訪鹽池縣委書記滑志敏(右)
近一段時間,從中央到地方一種聲音特別強烈,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可是實際工作中「基層幹部不鬆懈是很難的。怎麼辦?為了避免一『瀉』千裡,按照吳忠市委的指示精神,我們再次振作精神,瞄準短板狠抓實幹」,吳忠市委常委、鹽池縣委書記滑志敏語氣堅定。
苗頭不對?大排查 大走訪
「說我們這些村幹部不想鬆口氣是假話」,惠安堡鎮大壩村村主任王建智靦腆地笑了:「怎麼說呢?反正抓扶貧工作不那麼緊了,不那麼嚴了,一句話不那麼拼了」。
苗頭不對,不允許這種鬆懈情緒繼續蔓延!2018年11月,鹽池沒有舉行表彰大會,而是召開了一次脫貧攻堅的推進會。「我們將是自治區第一跑到終點的貧困縣,怎麼還在這裡要推進什麼?」會上會下,基層幹部們議論紛紛、牢騷滿腹。
覺得大事告成了是不是?是否真正合格,得聽農村基層群眾怎麼說。2019年1月,鹽池開展全縣脫貧攻堅「回頭看」大走訪、大排查。不打招呼,隨意入戶。102個行政村,縣委縣政府四大班子一個村一個村地走,一個人一個人的面對面地交流、談話、調研。談話及調研對象或是鄉鎮幹部、或是駐村書記,更多的是農戶和村民。
「摘帽」之後依舊要開「推進會」
書記呀,俺們村集體經濟實在太薄弱了,儘管有產業,但是沒什麼後勁兒……縣長啊,宅基地的政策那麼多,我家的事怎麼就是解決不了?村官年紀太大,文化水平太低……一個月走訪排查之後,清單公布,幹部們各個傻了眼兒。農村基層群眾共計反映了2940多個問題,其中四分之一仍舊是對脫貧攻堅方式方法不滿意。
滑書記提高聲音。「脫了貧怎麼問題還這麼多?說明工作沒有完全到位,必須在健全管理工作機制上精準發力。為了真正做到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去年鹽池全面推行了」1+4+7」工作機制和「三包五到位」工作法」。
「目標鎖定邊緣戶和已脫貧戶!」高沙窩鎮鎮長蔡生文自信地說:我們有信心把群眾不滿意的地方填平補齊。為了適應全縣扶貧攻堅進入動態管理狀態,我們對全鎮3996戶重新進行一遍排查摸底,對1095(貧困)邊緣戶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各類數據在進行核實核准,切實做到數據真實、準確、完整。
何為短板?
大走訪、 大排查所獲得的農村群眾意見和建議涉及方方面面,經過梳理幾個扶貧攻堅領域的關鍵瓶頸問題顯而易見。
「當務之急是亟待解決扶貧產業後勁不足的問題」,鹽池縣縣長戴培吉告訴記者。儘管目前有的村有產業,目前也能使貧困戶脫貧,可是產業後勁並不足,未來幾年貧困戶是否返貧不好預測。戴縣長手指鹽池縣產業發展分布圖:你們看,這個地處東南角方向麻黃山村,這是全縣最偏遠、最貧窮的一個村。山大溝深,沒有水澆地,留守人口少,居住分散。儘管也發展灘羊產業,但由於家家戶戶散養,人均收入低於全縣總體水平。戴縣長扔下一句話:「如何補短板?就是要讓主導產業變粗變長,讓特色產業更有特色!」
大排查 大走訪
「戴縣長所說的特色產業更有特色就是讓我們麻黃山另闢蹊徑!」電話那邊,麻黃山鎮黨委書記李玉龍聲音洪亮:的確,去年我們就著手解決灘羊散養的問題。外面人只知道麻黃山窮出了名,但不知道這裡的天然稟賦優勢。由於水質、土質不同,周圍草畜產業品質也特殊,因此這裡的灘羊與其它鄉鎮養殖的口感不同。因此我們不僅成立了合作社,在實施規模養殖的前提下,導入現代信息化技術,通過對一個個家庭牧場的網絡化管理,繼而實現網上『私人訂製』養殖運營模式。「明年縣裡的灘羊賣每隻2800元,麻黃山灘羊可能會賣到每隻5000多元」。李玉龍聲音清晰。
鹽池扶貧解困產業發展的第二個短板,就是缺少專業化合作社。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曹軍說,這些年各鄉鎮發展產業合作社,不是管種就是管養,更多的是管賣。可是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合作社專業化發展越來越需要提到日程上來。比如除了灘羊產業,近兩年黃花菜產業成為鹽池又一靚麗名片。惠安堡鎮大壩村民反映,由於畝產效益可觀被貧困戶普遍看好,可是同枸杞產業一樣,它的最大瓶頸就是採摘消耗與種植收入極不平衡,也就是採摘成本吃掉利潤的接近一半左右。「為了防止採摘季節價格出現過大波動,去年下半年我們在黃花菜產業的鄉鎮,每一個村建一個專業合作社,致使全縣黃花菜終端價格得以保持一致」,曹局長說。
不鬆勁 不懈怠
「要讓扶貧產業有後勁,至關重要的是要有高水平的致富帶頭人」,鹽池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馬麗紅遞過來一厚沓材料。村民集中反映村官兒群體「本領恐慌」問題十分棘手。確實,全縣村級幹部平均年齡62歲,文化程度初高中為多數。因此今年初,鹽池縣打破傳統方式,探索「黨校+高效+企業」三位一體培訓模式,在全縣精挑細選147名年輕村級後備幹部,送往自治區黨校、浙江大學進行培訓,為每個村培養2―3名經營管理服務型人才。
如何降低政策性收入比重
以前報導扶貧典型沒有注意到一個環節,即降低困難群眾的政策性收入比重。滑書記談到,寧夏西海固的貧困群眾多年來始終仰仗國家的政策性補助資金度日,比如扶貧救濟款、退耕還林補貼、「五保戶」低保生活補助費等等。鹽池也一樣,建檔立客戶這種政策性收入最高達到25%在左右,近幾年實施推貧攻堅降至前年的12%,去年壓低為10%。
眼下常說的一句話,精準扶貧奮鬥目標是變「輸血」為「造血」。其實最關鍵的考核指數就是看困難群眾人均年收入中這種政策性來源的佔比,降至4%最為理想。
如何降低困難群眾政策性收入?「這似乎是脫貧摘帽之後面對的首要任務」,鹽池縣扶貧辦主任胡建軍介紹說:
首先,要把主導產業做粗做強。儘管鹽池灘羊連續四年榮登國宴餐桌,但我們在發展縣鄉村三級灘羊協會的基礎上,制定了灘羊飼餵、屠宰、加工等27項標準,建立了與養殖戶「養+銷 產業鏈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截止目前,飼養量全縣灘羊達317.18萬隻左右,累計種植黃花菜8.1萬畝,優質牧草17萬畝等等;
強化規模養殖很重要
其次,政策幫扶力度有增無減。力促金融扶貧相關政策持續發酵, 不斷打造保險政策扶持的「升級版」,3000餘名幹部堅持深入邊緣和脫貧戶家中幫扶,74個貧困村駐村幹部由2人增至3人,實現了全縣行政駐村幫扶「全覆蓋」;
第三,深化外向協作幫扶。持續加強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交流力度,全年落實幫扶資金2980萬元,啟動實施了基礎設施與社會事業項目、特色產業扶持等33個建設項目;積極促成美國泉州聯合會、福建遠方集團等大型企業先後6次來鹽考察項目和優勢特色產業,成功引進蘇滬新材料等10家企業落戶鹽池。總投資10.2億。
麻黃山鄉旱塬變綠洲
無論現代化中國走出多遠,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永遠是無法淡化的課題。從這個宏觀的角度上講,扶貧的目的既是為了「摘帽」,又不是單純為了「摘帽」。採訪滑志敏書記他最後說出的幾句話,似乎回答了這個問題。「奮戰幾年的脫貧攻堅最大收穫是貧困群眾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他們思想深處已從過去的『兩沒一要』(沒事幹、沒收入、要低保)轉變為現在的『五好一幹』(政策好、幹部好、產業好、收入好、生活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