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 李彥龍 通訊員 楊子鶴)與服務地的孩子們相處了近一百天後,在青海省化隆縣群科新區中學支教的大連理工大學第22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石碩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每次走進教室看到一雙雙充滿了求知慾的眼睛,即使再苦再累也都會充滿力量。希望他們都能成長為自己理想中的模樣。」
在青海省化隆縣群科新區中學,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石碩正在發放捐贈的物資。楊子鶴 供圖
1998年,大連理工大學積極響應團中央、教育部號召,組建了第一屆研究生支教團。至今,大連理工大學已選拔了22批176名優秀學子前往青海省化隆縣、雲南省龍陵縣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開展接力教育扶貧工作,為西部地區的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立德樹人,做促進學生成長發展的引路人
早上7點,青海省化隆縣還沉浸在破曉前的夜色中,群科新區中學七年級的讀書聲格外響亮。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石碩正在教室內帶領學生背誦單詞。面對當地小學英語教育參差不齊的現狀,缺乏教學經驗的他犯了難,如何才能讓引起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呢?
在哈密市第十一中學,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楊子鶴正在授課。楊子鶴 供圖
偶然間,他通過家長群得知學生喜歡在家刷短視頻、聽網紅歌曲,石碩便思考將英文歌曲帶進英語課堂。通過課前一首積極健康的英文歌,為學生擴充詞彙量,營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就這樣,學生們一點點克服了對英語學科的畏難情緒,變被動為主動,整個班級學習英語的熱情大大提升。
聽課、備課、授課、評課,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主責主業,22年來始終堅守在語文、數學、英語等一線教學崗位,服務時長51萬餘小時,服務學生超過兩萬人。
亦師亦友,做走進學生內心的知心人
如果問起在新疆支教這兩個月裡遇到的最大困難,新疆服務隊的楊子鶴、李恩樸、羿宏林、餘曉璐四位隊員都會異口同聲地說:「記名字!」
圖為大連理工大學研支團哈密隊隊員的班裡學生。楊子鶴 供圖
在少數民族同胞師生佔比超過99%的民族學校,學生的名字一定是七個字以上的。在這裡「點完名字就下課了」不再是一句玩笑,而是真實的支教日常。學生難以理解老師所講,老師難以走進學生心中,語言成了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個難關。學生懵懂、疑惑的眼神至今還歷歷在目。「有一陣子,室友說我晚上睡覺說夢話都在上英語課。」楊子鶴開玩笑地說。談心交流不暢,他們就用微笑,來表達情緒;課堂講述難以理解,他們就放慢語速,用肢體語言來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就這樣,新疆隊隊員們慢慢地習慣了每天2個小時的時差,適應了從未體會到的晝夜溫差,陪伴同學們從上課到住宿,從課上教學到課後輔導,也逐漸愛上了這個「陌生」的地方。在這個離大海很遠的地方,他們用愛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第一次走進教室時,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馬聞鐸就憑藉身高成功吸引了學生們的目光。學生們不知道,這位身高1米88、曾是校籃球運動員的新任語文老師,內心也和他們一樣忐忑。怎樣了解孩子,走進學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課上看功夫,功夫在課下。」開學幾個月後,馬聞鐸似乎找著了訣竅。他不僅重視課堂教學質量,還常常在課後與學生一同鍛鍊,一起運動,「運動場上的間歇之餘,孩子們似乎更能敞開心扉。」馬聞鐸成了陪伴學生愉快成長的大哥哥,一步步走進學生們的心裡。
扶貧扶志,做關心關愛學生生活的熱心人
圖為大連理工大學研支團成員在批改作業。楊子鶴 供圖
「有人問我:『你做過最酷的事兒是什麼?』我說:『大概就是在這個夏天,途經3500公裡,跨越山川湖海,走向新疆,走進西部,站在哈密市第十一中學的講臺上,把知識傳遞給每位學生!這不僅是我的答案,也是所有大工支教人的答案。』」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楊子鶴和她的小夥伴們在服務學校開展了一系列志願服務項目,引入社會公益力量和優質企業資源,為十一中的孩子們帶去了公益教育課程,讓他們願意用心感受身邊的一草一木。
和馬聞鐸一樣,在新疆哈密支教的李恩樸也有著同樣的甜蜜煩惱。一個壯實的工科男生,到了課堂上搖身變成了一年級小朋友們最愛的語文老師,這其中的轉變來之不易。他說:「剛剛到這裡的時候,每天上課都有各種狀況發生,一個哭了,另一個又吐了,每次都手忙腳亂,但只要耐心對待,孩子們總會邁上新的臺階的!」為了讓學生們從小樹立遠大理想,他與新疆服務隊隊員們設計啟動了「連理鴻雁-花季護航」成長引領項目,創新性地讓服務地學生與大連理工大學優秀學子「雲結對」,跳出物質幫助的舊思維,用「在線陪伴」「榜樣引領」「扶志扶智」的新概念為教育扶貧賦能。
圖為大連理工大學研支團成員與學生門在操場上一起郎讀。楊子鶴 供圖
在西部的22年,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整合社會和學校資源在服務地發起實施了各類獎助學金及物資捐贈項目。發放獎助學金以及捐贈的物資價值一百八十餘萬元,受益學生超千人。課桌上的書本、冬天裡的棉衣、成績進步的獎勵、開拓視野的陪伴,都是他們對西部孩子們最貼心的愛。
在與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的這一年裡,大連理工大學研支團也在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擔任測溫員、消毒員、協助學校開展每周一次的核酸檢測;了解到服務學校因為缺少防疫物資不能開學,大連理工大學研支團成員自發募捐,為化隆縣第一中學、第二中學捐贈兩萬餘只口罩、300餘公斤消毒液等大量防疫物資,解了服務學校開學難的燃眉之急。
全國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項目優秀志願者、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個人、2018年學雷鋒「四個100」最佳志願服務項目、2018年「鏡頭中的最美支教團」等榮譽獎項,無不是對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22年來堅守教育扶貧一線最好的肯定。
22年白駒過隙,22年驛路風華,22年青春熱血,22年矢志不渝。三千多公裡的距離擋不住教育扶貧的夢想,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奮戰脫貧攻堅戰場,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