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莞麻湧鎮,大家都種香蕉,他卻種起了大面積的番石榴,還被評為中國鄉村旅遊金牌農家樂,香港TVB美食欄目《吾淑吾食》的主持人黃淑儀專程到此地尋味,一家被200多畝的番石榴所包圍的農莊,為何如此受歡迎?
■ ■ ■ ■ ■
農場主故事:
三毛錢一斤都沒人要,吃不下也睡不著
黃汝生,土生土長的麻湧漳澎人,雖為60後,但他堅持的毅力一點都輸給年輕一代。當時的黃汝生看見東莞很少開農場,覺得特別有前景,加上他做香蕉北運,過於奔波勞碌,便想轉型開一家農場練練手。「我世世代代種田,有一個土地情懷在。」黃汝生說。
黃汝生本人↑
經過一番籌備,鑫田果菜專業合作社(又稱豐收農莊)於2009年開園了,佔地約300畝,主要種植番石榴,兼楊桃、火龍果、香蕉、蔬菜,配套農家餐飲、休閒垂釣等。其中,番石榴就佔了200多畝,分為是臺灣珍珠和胭脂紅兩個品種,「在東莞,我還沒見過種植番石榴面積比我大的農場,應該是東莞最大的番石榴的種植基地。」黃汝生說。
這是黃汝生第一次嘗試開農場,他每天都起早摸黑,並埋頭苦幹,希望明年來個大豐收。因為沒有太多的管理經驗,黃汝生遇到了技術不夠、資金不充足、銷路不好等難題。
「剪枝的時候,不知道剪哪一條?定果的時候,又不知道留哪個果好?本以為勤能補拙,結果收成還是不理想,到豐收的時候爛掉一大批。」黃汝生回憶起當初的情景,愁眉緊鎖,眼神之中依舊透露出一絲憂愁。
「七八份的時候,恰好是番石榴大豐收季節,本想著每斤可以賣到一兩塊錢,結果三毛錢都沒人來收果,還要花錢請工人採摘扔掉。當時簡直是想哭,幾天幾夜吃都不想吃,也睡不著,三百萬投資下去,卻是血本無歸。」黃汝生說。
經過一場打擊之後,黃汝生把番石榴樹重新進行改良,「每年的七八月份是番石榴的旺市,也是龍眼荔枝的上市季節,三種水果剛好撞市了。」鑑於此,黃汝生決定把七八月份那批果少留一點,等到八月份結果的時候,再留多一點。「因為過年前後那一批果是比較值錢的,把番石榴重新定位。」
小試成功,讓黃汝生重燃希望,他越來越堅定當初的想法了。「現在好賣了很多,銷路基本上已經打開了,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廣,壓力少了很多。」黃汝生說。
■ ■ ■ ■ ■
農莊故事:
獨創番石榴茶,全蕉宴+番石榴宴受熱捧
逐漸地,黃汝生意識到唯有特色才可存活。番石榴茶作為豐收農莊的特色加工產品,喝起來有一種淡淡的番石榴香味,喝過之後,留下一口甘甜。
黃汝生告訴小編,番石榴茶全都是他們自己加工出來的,目前來講,很少人這樣做。番石榴茶採用拇指大的番石榴烘製而成,每個的個頭都差不多,太大或太小都不行,無任何添加劑。
2011年,黃汝生又投資了200萬,開了個農莊,取名豐收農莊,可同時容納400人用餐。為什麼開個農莊?「當時番石榴賣不出去,想來想去沒辦法,不如開個農莊,讓過來吃飯的客人對這個地方有個了解,原來這裡有果摘。」黃汝生。
麻湧鎮地標菜—蕉蕾煎蛋,「作為全蕉宴的主打,這道菜曾在廣東省飲食協會舉辦的一次活動中獲獎,每次有比賽活動,珠三角的飲食評委都找我們去做代表參賽。」黃汝生說。
說到蕉蕾,吃貨一定不陌生,蕉蕾煎蛋可是味豐清熱的佳品。蕉蕾是蕉樹上結了香蕉以後,遺留下來的暗紅色苞狀物,一直被忽視的蕉蕾,如今被大家視為珍寶。
每個蕉蕾只取中間嫩白部分,切開成絲以後,會第一時間放入鹽水中浸泡。蕉蕾要從一種水果的副產品做成一味可口的菜式,必須經過特殊處理,去除其中的澀味。
石鍋黑豆腐,選用上好的黑豆和土雞蛋,黑豆提前一天泡8小時,「豆腐都是自己磨出來的,沒有任何色素和添加劑。」黃汝生說。
對於水果番石榴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但一般都會生吃,不會用來入菜。石榴混牛肉粒,用新鮮石榴和牛肉燜制而成。
番石榴雞湯有著消積滯、益氣生津的作用,而且還是治療糖尿病的經驗方,但糖尿病人不宜多吃。這道番石榴煲雞湯,湯水有著酸酸的果味,非常好喝。黃汝生告訴小編,這湯最適合肥胖的人喝。
鮮榨石榴汁,現摘現榨汁,在飲料店可是享受不到此番待遇的,新鮮番石榴像青蘋果般,口感脆爽,榨汁之後,入口清甜。
談起對都市農業看法,黃汝生覺得應該離城市近一點的地方開農場比較好,「農村確實很好,環境特別好,但是來這裡必須要開車過來。如果沒有車的話,過來還是比較麻煩的。種番石榴樹很適合發展都市農業,它結果快,今年種植明年就可結果,產量也不差。」
開園時間:早上8:00—21:00
農莊人均消費:30~50元/人
採摘價:番石榴5元/斤,楊桃6.5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