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出售榮耀」一事終於塵埃落定。
11月17日,多家企業在《深圳特區報》發布聯合聲明,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與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籤署了收購協議,完成對榮耀品牌相關業務資產的全面收購。出售後,華為不再持有新榮耀公司的任何股份。
此外,華為方面也對此作出官方回應,為讓榮耀渠道和供應商能夠得以延續,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決定整體出售榮耀業務資產。
深圳國資聯合30餘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
據悉深圳特區報,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與30餘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共同投資設立,包括天音通信有限公司、蘇寧易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松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順電實業有限公司、山東怡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冀順通投資有限公司、河南象之音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瑞聯優信科技有限公司、內蒙古英孚特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哈爾濱金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
此外,工商資料顯示,深圳智信新於2020年9月27日成立,註冊資本1億元。其中,深圳國資委全資控股的深圳智慧城市科技發展集團持股98.6%,深圳國資協同發展私募基金合夥企業持股1.4%。這該基金的出資人包括前述30餘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
所有權的變化不會影響榮耀發展的方向
聲明指出,此次收購既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和市場化投資,能最大化地保障消費者、渠道、供應商、合作夥伴及員工的利益;更是一次產業互補,全體股東將全力支持新榮耀,讓新榮耀在資源、品牌、生產、渠道、服務等方面汲取各方優勢,更高效地參與到市場競爭中。
聲明還稱,所有權的變化不會影響榮耀發展的方向,榮耀高層及團隊將保持穩定。投資新榮耀的經銷商和代理商也承諾:未來只享有財務上的投資回報,在業務側將遵循公平交易的市場化原則,與其他經銷商、代理商享受同等機會。
華為回應:產業鏈自救,讓榮耀渠道得以延續
另據央視新聞,今天,華為發表聲明,整體出售榮耀業務資產。對於交割後的榮耀,華為不佔有任何股份,也不參與經營管理與決策。聲明如下:
圖片來源:華為官網
在產業技術要素不可持續獲得、消費者業務受到巨大壓力的艱難時刻,為讓榮耀渠道和供應商能夠得以延續,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決定整體出售榮耀業務資產,收購方為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對於交割後的榮耀,華為不佔有任何股份,也不參與經營管理與決策。
共有30餘家榮耀代理商、經銷商聯合發起了本次收購,這也是榮耀相關產業鏈發起的一場自救行為。
榮耀品牌誕生於2013年,始終面向年輕人,堅持中低端價位,七年間發展成為年出貨量超七千萬部的網際網路手機品牌。對榮耀的消費者、渠道、供應商、合作夥伴及員工的付出、愛護與支持,華為深表感謝!
祝福獨立後的榮耀與股東、合作夥伴和員工一道,踏上新榮耀之路,持續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創造一個屬於年輕人的智慧新世界!
華為剛申請註冊「榮耀視頻」、「榮耀錢包」
據啟信寶數據,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新增多條商標信息,商標名為「榮耀視頻」、「榮耀錢包」,申請日期為11月6日。其中「榮耀視頻」的商標國際分類涉及教育娛樂、科學儀器;「榮耀錢包」的商標國際分類為金融物管,上述商標狀態均為「商標申請中」。
分析師:出售榮耀是多贏局面
事實上,榮耀被出售的傳聞一直沸沸揚揚。在終端側高端晶片斷供的情況下,華為to C市場的競爭優勢不可避免地將會縮窄。研究公司Canalys發布的今年第三季度智慧型手機銷量數據顯示,三季度華為手機出貨量為5170萬部,同比下滑23%,這是華為近年來首次出現此類下滑。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蘭素英 攝
另外,截至目前高通、聯發科等也遲遲未發布供貨消息。在嚴峻的挑戰下,華為被迫斷臂求生出售榮耀手機似乎有一些合理性。
近幾年,華為消費者業務一直是華為的現金「奶牛」和增長點,其中,榮耀作為華為旗下的子品牌,主打年輕人市場,直接對標小米等廠商,對華為手機整體的出貨量功不可沒。但當前情況下,華為的儲備似乎不足以支撐兩個品牌的旗艦機型出貨,就連華為上個月發布的旗艦新機Mate 40系列也面臨供應短缺的問題。同時,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頻繁發布新機的榮耀在近幾個月內頗為低調,並且也並未發布新款機型。
另外,不容忽視的是,榮耀的市場佔比雖然高,而盈利方面不及華為高端產品線Mate、P系列,後兩者能帶來更高的品牌溢價與利潤。上個月初,著名蘋果分析師、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便在報告中稱,華為的應變之策中,最有可能發生情境之一為華為出售榮耀手機業務。
郭明錤認為,華為出售榮耀手機業務對榮耀品牌、供貨商與中國電子業是多贏局面:「一旦榮耀從華為獨立,前者採購零部件不受美國禁令限制,也有助榮耀手機業務與供貨商增長;榮耀獨立可最大限度地保有此品牌且有助於中國電子業自主可控發展;榮耀獨立後可發展高端機型。如果榮耀成功獨立,在中高端機型的開發能力及營銷上將會更有優勢。同時,榮耀獨立將對小米產生更大影響——後者市佔率提升將低於市場預期。」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深圳特區報、央視新聞、每經APP、公告消息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