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武昌起義,即辛亥革命。起義的勝利,使清朝走向滅亡,這也是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人民思想相對解放、民主觀念廣為流傳,舊時代的諸多風俗之害被掃除在中國歷史中具有裡程碑意義。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4]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國共兩黨領袖一起合影。右起:毛澤東、王世傑、張群、蔣介石、蔣經國、赫爾利
在75年前的今天,1945年10月10日 (農曆菊月初五),國共籤署《雙十協定》。
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會談紀要》在重慶曾家巖桂園張治中寓所客廳內籤訂。雙方代表王世傑、張治中、邵力子和周恩來、王若飛在紀要上簽字。
承認各黨派的平等合法地位和人民的某些民主權利,並允諾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但拒不承認中共解放區的政權和解放區的軍隊。
紀要中說明:「中共方面提出:政府應公平合理地整編全國軍隊,確定分期實施計劃,並重劃軍區,確定徵補制度,以謀軍令之統一。」
在此計劃下,中共願將其所領導的抗日軍隊由現有數目縮編至二十四個帥至少二十個師的數目,並表示可迅速將其所領導而散布在廣東、浙江、蘇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八個地區的抗日軍隊著手復員,並從上述地區逐步撤退應整編的部隊至隴海路以北及蘇北皖北的解放區集中。
10月11日,毛澤東在重慶住了45天後,上午9時45分在張治中和王若飛陪同下飛返延安,周恩來留在重慶繼續談判。當日下午1時毛澤東等飛抵延安,在機場受到2萬多人的歡迎。毛澤東在機場作簡短講話,說明這次談判己得到初步結果,雖然前面還有困難,但困難是可以克服的,中國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當晚,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會議上,報告重慶談判情況,會議同意國共會談紀要。
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同意以對話方式解決一切爭端。
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徹底實行三民主義。
迅速結束訓政,實施憲政。
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對國民大會及其他問題進行商討後再作決定,制定新憲法。
中國共產黨承認蔣介石及南京國民政府對中國的合法領導地位。
雙十協定是以國共兩黨協商方式產生的一個正式文件,它的發表,表明了國民黨不得不承認中共的平等地位。
共產黨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動,在人民面前表現了和平的誠意。在國民黨統治區和各民主黨派中擴大了影響。
迫使國民黨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國民黨若破壞協定,發動內戰,就在全國全世界面前輸了理,失去了人心。
經過43天的艱苦談判,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籤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並公開發表。國民黨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雙方協議「必須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雙方還確定召開各黨派代表及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和平建國大計。這是重慶談判最重要的兩項成果。此外,談判還達成迅速結束國民黨的「訓政」,實現政治民主化;黨派平等合法;釋放政治犯等協議。
重慶談判的舉行和雙十協定的籤訂,表明國民黨方面承認了中共的地位,承認了各黨派的會議,使中國共產黨關於和平建設新中國的政治主張被全國人民所了解,從而推動了全國和平民主運動的發展。
圖文整理自網絡
編輯:洗煤廠黨委宣傳部
投稿郵箱:fkxmc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