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她長大後的性格

2021-01-13 騰訊網

處理孩子的情緒,比處理事情更加重要。

只有先幫孩子把壞情緒疏導出來,再進行教育,孩子才能獲得成長。

——鹿媽

◆ ◆

作者 | 妙黛

來源 | 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小孩子而已,有什麼煩心事」

《兒童情緒心理學》中有一個小故事,攝影師為了拍攝一組震撼人心的照片,他帶著很多棒棒糖來到了孤兒院。

他請老師準備好熱水,給孩子們洗澡,孩子們在氤氳的霧氣中嬉笑打鬧。

攝影師又給每個小朋友都發了一根棒棒糖,孩子們別提多開心。

就在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攝影師惡狠狠地搶走棒棒糖,直接扔進垃圾桶。

小朋友不明所以地愣了,然後哭了。

一個,兩個,三個......哭聲就像傳染一樣,所有的小朋友都哭了起來。

攝影師趕緊拿出照相機,拍攝下來這「難得」的一幕。

照片出來後,攝影師非常滿意,孩子們的悲傷真實而又深刻,他將照片取名為《孤兒院的悲情》去參加攝影比賽。

結果很盡人意,他獲得了比賽的第一名。

可是就在他意氣風發得走上臺領獎的時候,主持人突然宣布本次大賽一等獎取消。

攝影師非常消沉,把自己關在房間整整兩天。

直到第三天,他收到了大賽的獎盃和一封信。

那是孤兒院的院長寫給他的,信裡面說:

「作品本身非常出色,但是攝影師也應該體會一下孩子們被奪走棒棒糖的悲傷與絕望。」

人類的悲喜是相通的,只是不同人眼裡的權重不同。

我們總覺得孩子的世界應該是無憂無慮的,他們的世界也沒有什麼大事。

一根棒棒糖,一個溫暖的熱水澡,一次歡笑打鬧,都不是什麼重要的事。

可是實際上,孩子世界一根棒棒糖的份量,與大人世界一等獎的份量是相同的。

每個人都有壞情緒,每個人也都有傷心事,孩子也不例外。

如果我們只能接納孩子的歡樂、喜悅,見不得孩子的暴躁、悲傷、心煩、嫉妒,那麼他們的壞情緒,要讓他們「藏」到哪裡呢?

長大後不開心的大人

都是沒有壞情緒的孩子

我們都希望孩子乖巧懂事聽話,可是每個孩子都會有天使的一面,有惡魔的一面。

只允許孩子開懷大笑,不允許孩子有脾氣有悲傷,那麼,他們勢必要「砍掉」自己一部分情緒,把那些不被大人喜歡的,隱藏起來。

日積月累的壓抑,都成為了孩子長大成人後,傷害自己的利器。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裡面,男主角文鋼太是一名優秀的護工,他性情溫和,對人永遠都是在微笑的,像個小丑一樣,上揚的嘴角,憂傷的眼神。

文鋼太有一個自閉症的哥哥,媽媽一直偏愛生病的哥哥,告訴文鋼太要懂事,要照顧哥哥。

他不開心的時候,不可以,因為這樣會影響到哥哥。

他獨自出去玩時,不可以,因為哥哥就沒有人照顧了。

從小,他看到的只有媽媽抱哥哥的背影。

自己只有懂事,乖巧,照顧好哥哥,才能得到媽媽的笑容。

在他的家庭裡,只能接受他的好情緒,所以長大後,他自己也非常討厭自己的壞情緒,更別提如何調節與紓解。

一個孩子,在初次表達情感的時候,如果能被人接受,那麼他們的內心也會獲得安慰。

如果繼續被漠視,他們會採用過激的方式表達情感,比如發脾氣、摔東西、打人。

當他們發現,不管自己怎麼樣,都不會被看到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收起自己的壞情緒,扮演一個被別人喜歡的小孩。

父母不能接納孩子的情緒,那孩子自己也就不能接納自己。

今年9月武漢發生了一件中學生自殺事件,男孩因為在教室玩牌被老師「叫家長」。

媽媽在樓道裡,一直訓斥男孩,還扇了男孩兩個耳光。

母親離開後,男孩沉默兩分鐘,然後爬上欄杆縱身而下。

如果媽媽和孩子之間,有一個人懂得如何處理與排解自己的情緒,有一個人能接納自己的壞情緒,可能結果會完全不同。

每一個悲傷的心靈,都遭受過創傷的時刻。

那些小的情緒,我們可能覺得孩子「過一會兒就好了」。

但是實際上,那種傷害就像文火燉肉,看起來攻擊性不大,實際上早已傷筋動骨。

不同的回應方式

養育不同性格的孩子

《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一書中指出,家長面對孩子的情緒,往往有四種不同的應對方式。

每一種家長,都對應著孩子不同的內心小世界。

比如爸爸要帶著孩子去看牙醫,孩子非常害怕,不僅不配合還大哭大鬧,對家長拳打腳踢。

可是,爸爸和媽媽平時都要按時上班,周六日好不容易抽出時間給孩子看牙。

如果這周不看,可能又要拖到下周。

這時,如果你是家長,你會如何應對?

「沒什麼大不了的」——縮小問題型家長

為了孩子讓孩子配合家長,趕緊把問題解決,家長可能會選擇物質獎勵、語言安慰的方法。

告訴孩子,一點也不疼,看完牙齒我們去吃冰淇淋。

這類家長,看重的是如何解決自己的事情,而不是關注孩子的情緒。

我們往往覺得,孩子的事情沒有多大不了,哪有成年人的事情重要。

可如果我們真的對他們漠視忽視,用輕描淡寫的方式對待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對負面情緒的一種逃避。

家長本身不能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自然想方設法消滅孩子的這些情緒。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不僅不能調節自己的情緒,還會懷疑自己。

之所以不被喜歡,是因為自己太糟糕了。

「你哭也沒用」——壓抑型家長

壓抑型家長不只是漠視孩子的情緒,他們甚至表現出對孩子負面情緒的厭惡。

比如孩子在哭鬧的時候,家長生氣地訓斥:再哭信不信我揍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家長的目光關注的不是孩子的情緒,而是孩子的行為。

笑是一種好的行為,哭就是一種壞的行為。

研究表明,壓抑型家長養育的孩子,自尊水平比較低,情緒調教能力差。

尤其男孩會更早學會抽菸、酗酒,更早有性意識。

「那就算了吧」——放任型家長

做了父母之後,很多人都會變得心軟。

尤其是看到孩子哭鬧的時候,那孩子就做什麼都對了。

孩子哭著不想看牙,「寶貝啊,別哭了,媽媽知道你疼,咱們下次再來吧」。

這類父母看起來能接納孩子的情緒,也沒有把情緒分為好與壞。

但是實際上,這樣的父母,會讓孩子分不清對錯,意識不到行為的界限。

凡事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這並不是情緒調教的最好方式。

正如洪水暴發時,一味堵住不是辦法,一味洩洪也不是辦法。

必須有一條好的溝渠,把洪水引出,才能讓洪水不傷人。

「我們想想到底發生了什麼」——情緒訓練型家長

聰明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情緒就像疏導洪水一般,在理解與接納的基礎上,劃定事情的明確界限。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我懂你的恐懼,你可以哭一會,但是你不能因為害怕而對牙醫發脾氣,我們更應該了解為什麼來看牙齒。

首先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與他們感同身受。

然後告訴他們,行為的底線就是不能傷害別人,不能傷害自己。

最後,一起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孩子了解,我們為什麼要來做這件事。

悲傷、恐懼、憤怒、嫉妒、厭煩,都是生命中不同的情緒,我們允許孩子有多樣的情緒,他們才能擁有多彩的人生。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中,詞語要分為褒義詞貶義詞,情緒自然也被劃分為好的壞的。

哭的時候,要忍住淚水;傷心的時候,要強顏歡笑;恐懼的時候,要假裝堅強。

可能我們自身,都是沒有被接納過的孩子。

我們的家庭,也沒有允許我們悲傷與消極過。

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接納與引導孩子,在接納與尊重的過程中,也許我們還能治癒那個受過傷的自己。

我女兒是個膽子很小的人,平時見到陌生的人,尤其是高大威猛的男士,都會非常害怕。

有一次她見到我的一個朋友,她說媽媽我有點害怕,我可以哭一會兒嗎?

我伸開雙臂,告訴她,來吧,我抱著你哭一會兒,哭完你再看看叔叔是不是還在衝你笑。

說完那句話的時候,我的眼眶也溼潤了。

原來,被懷抱接納的壞情緒,是如此幸福。

原來,能在父母懷裡放肆大哭的孩子,是如此難得。

我們要允許孩子笑,更允許他們哭。

正如我們也該接納自己,抱抱自己一樣。

*來源:薩提亞育兒(ID: 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相關焦點

  • 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孩子長大後的性格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是沒有壞情緒的,每天無憂無慮,開開心心,即使有一點傷心的事情,也會很快就會過去。可其實,孩子跟大人是一樣的,也有壞情緒傷心事,只是孩子不會表達,家長也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誤解。
  •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你的情緒,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在這樣家庭下長大的孩子,變得如履薄冰,生怕犯錯,討好父母,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情緒爆炸。 父母大概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壞脾氣,究竟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你的易怒情緒,強大到足以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 孩子情緒低落、暴躁易怒,父母怎麼辦?教育孩子不應該帶著壞情緒
    如果孩子的壞情緒長期得不到釋放,或者總是用錯誤的方式表達出來,那麼這些負面因素就會逐漸和孩子的性格相融合,久而久之,孩子的脾氣秉性也會朝著易怒敏感的方向發展。
  •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有些性格比較急躁的家長總喜歡利用「棍棒」去教育孩子,雖然這樣的方法達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你知道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多大的影響嗎?
  • 孩子亂發脾氣,家長遠離這三種處理方式,正向引導孩子把控情緒
    想要用這種方式逼迫母親就範。周圍有一大群人開始圍觀,母親面露難色,只好買下了櫻桃,孩子才乖乖和母親回家了。 耶魯大學的心理博士Susan David曾經說過,小時候,一個人釋放情感,父母給予的回應態度,往往能夠決定孩子的情商。由此可見,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如何回應,對孩子的情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性格決定孩子命運,那麼是什麼決定孩子性格?
    一條高贊回答是這樣的:「只要你的孩子性格自信樂觀,未來基本廢不了,畢竟心理學家傑克霍吉說『性格決定命運』;柴契爾夫人又驗證了『性格決定選擇,而選擇決定命運』。」遺憾的是,我們總是成年後才意識到性格對生活和工作的影響,而當我們成為父母后,又把重心放在孩子的智力和特長上,越來越忽略掉孩子的性格特質。紀錄片《性格的真相》經過科學求證後得出結論:「遺傳因素決定了性格的40%到50%,性格的其他決定因素來源於環境。」
  • 孩子的負面情緒如何處理?7個核心技巧,和「壞」情緒說拜拜
    4、不做情緒綁架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你再這樣,媽媽要生氣了」,家長用情緒管教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覺得要照顧大人的情緒,從而忽視了遵守規則本來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產生自責和內疚。孩子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前提是家長們要引導,比如很常見的孩子到飯點哭鬧不吃飯,我會跟他說:「你哭只會耽誤自己的時間,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哭完還是要吃飯的,如果你早點吃飯,吃完飯你會有更多的時間玩」,把這些道理講給孩子,當他們出現情緒時,也會試著冷靜下來,練習處理自己的情緒。
  • 被欺負會還手的孩子和默默承受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別有點大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孩子在成長中難免會做出讓大人頭疼的事情,比如和同學發生爭執,偶爾也會出現打架鬥毆的場景,這也是校園中很常見的衝突事件,孩子對這些事件處理的方式不同,有些是選擇給予對手還擊
  • 「從小愛哭」和「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家長別不信
    「愛哭」與「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會有這2個差距:1、情緒調整能力強福原愛六歲就開始練桌球,每次練習都會被打的哭鼻子,可以說是一邊哭一邊練球,表現的意志力很堅強。等她長大以後,即便是在世界級賽事上,面對著比賽的壓力和賽場上的失利,她自然地哭了出來,並沒有因此而覺得丟臉。
  • 母親的性格決定孩子的命運,丈夫的愛決定妻子的性格
    斬楰穆仍絼邆烢琣糝掕誰筒嬼疸毪蟵銻絓綱畖熮叢膒萎過獼腗簺綯鬬緘壓珸蕊蛻劵玫祠擺歖倃賤錘跅陋抵渢靗覶集孩子需要母親很快樂,千萬不要把與孩子無關的壞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籑汘椞攰鎃唲曽皸翼岒蜹蟱濯伻唓龝衸肧顏鱙蟺礠瓏鎮鐨傇騘佤玂餗睺鏖僻撒姍掱驊耷翶粈洅薾檔厈闅祽鈮奫痕劑一個喜怒無常的媽媽,養不出情緒穩定的孩子。
  • 父母情緒失控,是孩子一生陰影;父母情緒平和,讓孩子一生幸運
    為了逃離媽媽的打罵,女孩希望能夠快點長大,覺得長大了就好會了,但是她也很羨慕小美,小美有一個愛她的媽媽,她不用長大就很幸福,她也很渴望能有一個像小美那樣的媽媽。 最後,當女孩流著眼淚對著鏡頭哭喊「媽媽你為什麼不喜歡我」的時候,讓鏡頭外的我們整顆心都碎了。
  • 媽媽,孩子的呼喊你感應到了嗎?媽媽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性格
    其實這是一種孩子向父母求救的一種信號,但是父母第一反應的態度決定孩子以後的性格,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親子關係,也會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所以說,很多時候當孩子發出呼喊的信號的時候,很多時候父母的態度會決定孩子的性格,更多的時候也會讓孩子的性格慢慢地出現變化,孩子性格的變化是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很多時候父母沒有發現,或者是沒有意識到的,更多的時候,當父母發現的時候卻已經為時已晚。
  • 網上考試最後一名,家長的處理方式決定孩子的學習態度
    幾個小時連續的網課結束後,小優心情跌落到低谷,不是因為上課累,而是剛剛結束的網上數學測試,小優考到班級最後一名。她不知道這節課是怎麼結束的,更不敢相信自己怎麼考出這個成績。小優不知怎麼面對媽媽,她害怕媽媽失望的眼神,擔心媽媽會發脾氣。
  • 當孩子有情緒時,家長用這3種方式處理,就是在「火上澆油」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沒有人能夠真正做到心如止水,只要是個人,都有情緒。只不過情緒有好有壞,以及每個人控制情緒的能力不同罷了。情緒控制是成年人的一項基本能力,但卻依舊有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屢屢失控。
  • 處理情緒的最好方式,是改變自己的態度,而不是忍
    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都會有情緒,這很正常。那我們該如何去處理我們的情緒呢?有些人通過選擇忍,有的人選擇宣洩,其實,這都是面對情緒的時候,一種逃避的選擇,情緒的處理正確方式是改變自己的態度,而不是所謂的忍,或者宣洩!這是為什麼呢?
  • 「老大傻、老二精,家家有個壞老三」:出生順序真能決定孩子的性格?
    他們通常對自己要求很嚴格,長大後更容易成為領導者或管理型的人; 也都比較勤奮,他們希望自己什麼事都能做得最好,這樣才顯得自己重要,贏得長輩的歡心。
  • 孩子出現情緒波動?心理學:論孩子自我控制情緒的重要性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聽話乖的孩子,但是隨著孩子慢慢一步步長大,孩子就會開始有了自己的脾性,有時候就會得不好的控制,在這個情況下就需要家長的協助幫助孩子管理情緒。作為一名企業高管,在返京後不按照規定居家隔離還外出跑步不戴口罩,面對社區人員的勸告,不僅不悔改,態度還十分的惡劣,大喊「救命、有人騷擾」等話語。最終的結果就是丟了自己年薪百萬的工作,還被驅逐。作為一個低情商有著高智商的一個人,最終因為自己的情緒從而被拖下水,造成一個壞結果。
  • 孩子被罵後是「閉嘴」還是「頂嘴」?心理學家:暗示長大後的性格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因此,和家長相處的方式也不一樣。比方說,有的孩子在被大人罵的時候就會頂嘴,有的則會閉嘴,然而不同的回應方式,其實也預示著孩子長大後的性格。對此,心理學家就有表示,孩子被罵後是閉嘴還是頂嘴,其實非常關鍵,因為孩子的性格完全能反映出長大後的性格,因此,這裡家長不妨了解一下孩子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閉嘴或者還嘴。
  • 李玫瑾: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從孩子小時候的行為舉止,就能看到他長大後的樣子,甚至決定將來的人生。「網紅教授」李玫瑾,曾在多次公開講座中表示: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此階段孩子情緒控制得好,長大後性格多比較溫和,情商也相對較高。同時,李教授也在講座中總結道:小時候有這些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都不高。
  • 孩子性格是怎麼形成的?不想養個「壞孩子」,越小養育方式越重要
    從出生到18歲,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0-6歲這一階段,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基礎階段。他們並沒有"好"、"壞"之分,即使有時候你會覺得孩子的行為很"可怕",但其實,他們在這一階段是沒有道德觀念的。第二階段:6-12歲這一段,孩子才開始懂得"好"與"壞"的觀念,能判斷出自己的行為到底是好是壞,也有一定的道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