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豪的「綠能發電」,真的可以做東亞地區的典範嗎?

2020-12-18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作者 李路(臺灣資深媒體人)

從廢核能電廠到推廣綠能,民進黨當局這幾年來幾乎把臺灣可用之地,都種上「太陽能板」,海邊也到處可見大型風扇,讓美麗的寶島都快要變形了。不久前蔡英文在接見離岸風電產業高階幹部及駐臺代表時,還聲稱期盼和更多來自國際的資金以及有經驗的開發商、系統商合作,一起打拼,前進亞洲各國市場,共同打進國際綠能供應鏈。

事實上,臺灣地區全力發展綠能產業,現在是設定2025年為能源轉型目標,將把綠能的發電比例提升到20%。離岸風電的裝置容量也正朝5.7 GW的方向在努力。2019年年底,臺灣第一座離岸風場已經開始正式商轉,這座風場的商轉吸引了日本、韓國的團隊,都來到臺灣,學習發展模式。

民進黨當局在發展綠能上的自豪,真的可以做東亞地區的典範嗎?我們姑且先來看看中國大陸的作法,以便有個對照的樣式。

中國大陸2060實現碳中和目標

中國大陸生態環境部近日針對全國試行碳排放權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是透過行政手段逐步邁向2060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一步。

大陸自今年9月底在聯合國大會中提出「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並爭取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之後,10月底進一步將之納入十四五規劃,近日更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全國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管理辦法(試行)》,就兩項文件公開徵求意見。這是自2017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發布系統性規則,也是落實二氧化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願景的重要抓手。

文件指出,全國碳市場覆蓋範圍包括,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即綜合能源消費量約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將被納入重點排放單位。根據報導,大陸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十四五期間要加快納入的重點行業,包括鋼鐵、水泥、化工、電解鋁等七、八個行業。

除碳交易市場的法規制訂外,想要進一步落實十四五的碳中和規劃,還需要其他法律體系進行保障,包括正在起草的《能源法》、修訂中的《節能法》以及醞釀中的《應對氣候變化法》;尤其《應對氣候變化法》的核心就是碳總量控制,將是上述法案的根基。

然而,對於一個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三分之一中國來說,碳中和牽涉到的是社會全面的能源轉型與產業結構轉型,光靠行政命令手段遠遠不夠。

碳中和最主要的作法就是利用太陽能、風電、水利、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取代燃煤、燃氣與燃油等化石燃料,雖然天然氣比燒煤乾淨一些,但終究是化石燃料,只能當作是一種過度,長期下來還是不應使用;它改變的不只是能源生產方式,更是14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試想,廚房裡烹調不再升火,改用電磁爐;住家冬天不再燒炭取暖,而改用電暖爐;交通部門的影響更大,在路上跑的車子全部改成電動車,不會再出現現行的燃油車。由此可見,碳中和是一種人民生活從下到上的全面變革。

科學家不斷呼籲,氣候變遷已不可逆。隨著科技進步,能源的生產也有了更好的選項,像是可再生能源的風能、太陽能、水利、地熱等,尤其太陽能的成本近年來下降的非常快速,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比10年前便宜了 8 成以上。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指出,10 年內大規模太陽能成本下降超過 80%,陸域風場成本下降約 40%,而海域的離岸風場也降低近 30%。

以2019年來說,大規模太陽能成本下降了19%,現在全球平均每千瓦時(kWh)約 6.8 美分。陸域風場和離岸風場也下降約 9%,目前全球平均每千瓦時(kWh)約為 5.3 美分和 11.5 美分。

在再生能源成本越來越低的同時,煤的成本卻越來越高,因為煤礦是有限的,尤其若將環境成本和健康成本納入計算,燃煤發電的費用只會越來越高。當煤炭越來越貴,但再生能源卻越來越便宜,這就是一個根本的大勢。如果我們不能認清這個大勢,肆意朝向增加煤電的消耗,甚至連經濟上也會遭致重大的損失。

中國想要達成碳中和,除了能源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也需要轉型,並針對鋼鐵、水泥、化工、石化等高煤炭產業,挖掘出其中能夠減少煤炭使用的潛力之處,加以革新。例如,美國已經發展出廢鋼循環利用再冶煉的技術,能將碳足跡與汙染大幅下降,這就是很好的例子,從各個產業中找出減碳的可能性,並轉化成機制與標準,將它倒向現實可行的方向。

此外,促使企業設定碳目標,例如有些國際大廠像是蘋果、富士康、華為等,都已朝向設定碳的目標方向走,如果中國龐大的供應鏈與產業鏈,都能落實綠色金融,將是碳中和的一大助力。

可能有人會問,在後疫情時代,中國忙著經濟復甦與發展,代表可能需要用到更多的煤炭消耗,跟碳中和目標不是矛盾嗎?這無疑又是陷落到經濟與環保必須衝突的思維。事實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者之間,並非一個非此即彼的關係,仍有調和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知到,經濟發展跟化石能源的消耗,特別是煤炭的消耗,才是真正需要去脫鉤的。

火力發電廠臺灣環保的死結

根據北京清華大學的研究,建議將2025年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標設為20%(2020年該比重預期為16%), 並設定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目標為低於105億噸(2020年預計為103.3億噸)。在清華大學公布的減排路徑圖中,應在2050年實現二氧化碳的淨零排放,以及全部溫室氣體在2020年基礎上減排90%,才可為2060年實現碳中和奠定基礎。

在中國尚未到達碳達峰,以及碳中和的路徑也尚不明確的情況下,中國就提出2060碳中和的目標,本身就是一項挑戰,更大的挑戰在於中國社會的能源轉型與產業結構轉型,尤其對於仍在經歷工業化與城市化中國來說,挑戰更形巨大。

而一直以發展綠能為傲的民進黨當局,卻是一面發展綠能,卻又一面大量啟用火力發電廠。這幾年因為臺中火力發電廠造成臺中市嚴重的空氣汙染,已經從環保問題變成政治問題。

例如,臺中地區空汙是因為臺中電廠10部機組「火力全開」,但是臺電卻辯稱,中火已經很久沒有「火力全開」,更非空汙元兇,還說起因空汙季來臨,臺電更強詞奪理的說,「空汙防制需要全方位治理,不能僅把矛頭針對中火。」

這種強辯的理由,讓一個既要廢核能,又要發展綠能的民進黨當局矛盾重重。臺灣缺電已經是眾所皆知,而為了解決缺電危機,民進黨當局一面發展綠能,一面又「火力」全開,火力發電已經變成臺灣環保的死結,臺灣的環境還能經得起民進黨當局的折騰嗎?且走著瞧。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從"用愛發電"到"用肺換電",臺灣霧霾背後多少荒謬
    臺灣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日前公布「全球暨臺灣燃煤發電不可不知的真相」報告。其中明確指出,燃煤發電就是臺灣地區碳排放持續增加、造成空氣汙染危害健康的主因。2016年全臺有超過9千人死於肺癌,肺癌死亡率更已連續10年高居所有癌症之冠,臺灣民眾飽受空氣汙染之苦、之害,問題極為嚴重。
  • 蔡英文稱綠能可變黃金 遭業者諷是摻著2350萬人的血汗黃金
    海外網10月28日電 蔡英文昨天(27日)出席臺灣綠能產業後援會成立大會,她稱黃金不會變綠色,但「我們的綠能真的可以變黃金」。她還提到綠能真的可以變黃金,只要有充足的綠電,臺灣就可以打進國際市場上重視的綠電供應鏈,一起靠綠能來賺錢,這番話也引來以核養綠支持者不滿。王明鉅在臉書發文指出,臺灣此前有全世界最貴的離岸風電,本來綠能業者不必經過民意同意,不必經過「立法院」表決,就能以「經濟部」定出的足售電價與再生能源業者籤合約。
  • 臺灣未來20年發展榮景在哪裡?綠能、高科技、半導體
    臺灣行政部門相關領導人出席威剛科技威速登電動三輪車發表會,他表示,兩年前到日本參觀黑貓宅急便,就期待宅急便電動化時代來臨,而威剛完成這項任務,這也代表臺灣繼半導體高階製程製造中心、高科技大廠研發中心後,也成為綠能發展中心,加上臺灣今年經濟成長率超過2%,可見臺灣未來二十年發展榮景已奠定紮實基礎
  • 新天綠能今日掛牌上交所 成為首家A+H風電及天然氣運營上市公司
    新天綠能成立於2010年2月9日,由股東河北建投與建投水務發起設立,是華北地區領先的清潔能源開發與利用公司,主營業務主要為天然氣銷售業務及風力發電業務。公司天然氣業務板塊在河北省內從事長輸管線和城市管網的運營和燃氣銷售,風電業務板塊在河北、山西、新疆、山東、雲南、內蒙古等地區從事風電場的規劃、開發、運營及電力銷售。
  • 蔡英文「用愛發電」打了誰一巴掌?
    民進黨和蔡英文口口聲聲宣稱「反核」,不會在臺灣出現限電危機,並高喊,「我向大家保證,民進黨『執政』之後,絕對不會缺電,而且會逐步達成2025年非核家園的理想。」「非核家園」、「用愛發電」這些美麗而動聽的口號,成了蔡英文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如今上臺後的蔡英文當局,卻要啟用年度檢修之後停用的核二廠1號機組,以及核三廠2號機組。
  • Gogoro首座太陽能換電站啟用,正式朝綠能目標邁進
    根據官方的資料,每日平均可以產生約 6.21kWh 的電力,每天可以充飽約 10 顆電池 -- 雖然感覺上並不多,不過就在我們今天一早直接來這邊直擊準備動手玩時看到的信息,其實這個站在試運營時已經累積了至少 400kWh 的電量以上(不過今天正式運營重啟就歸零了,有點可惜),畢竟積少成多,而且可以期待在這座示範站起頭了之後,能夠在全臺灣的更多地方看到類似的站點誕生,讓能源的使用更為潔淨。
  • SPI綠能寶綠色能源應用生態亮相上海
    上海2015年11月24日電 /美通社/ -- 11月20日,領先的能源網際網路公司SPI綠能寶集團率領旗下六家子品牌集體亮相上海浦東正大廣場,這是該公司首次面向普通市民多維度展示其在綠色能源領域的生態布局,涉及綠色發電、綠色購電、綠色出行等。
  • SPI綠能寶&NBA國王隊公益行啟動儀式,嗨翻全場
    從早上八點半開始綠能寶的工作人員就陸續抵達了五棵松籃球公園來賓在嘉賓接待處籤到可以獲取精美冊子和籃球一個~他詳細闡述了SPI綠能寶的融資租賃模式綠能寶與國王隊合作的淵源綠能寶除了與國王隊籤署了為期12年的戰略合作計劃並在國王隊「黃金一號」主場建設了700千瓦光伏電站不止如此,綠能寶還與國王隊共同發起了中國光伏發電公益行動
  • 臺灣工程師諷臺式民主:可以當飯吃、可以防疫,也可以發電?
    最近看到兩則新聞,1,自報收入為0而不繳稅的陳亭妃認為馬英九不夠格稱為前「總統」;2,陳時中認為臺灣防疫成功的原因是民主。這兩則新聞可以看出民進黨對民主的定義與使用都是盲目且自我的,但裡面的機關卻有強大的選舉好處。
  • SPI集團開展「中國光伏發電公益行動」
    中關村在線報導:2015年11月18日-19日,中國北京——SPI綠能寶集團與薩克拉門託國王隊舉行戰略合作儀式,雙方共同開啟 「SPI綠能寶集團&薩克拉門託國王隊中國光伏發電公益行動」(以下簡稱「公益行動」),推進綠色能源在各行業領域的跨界應用,將率先從教育行業切入,面向中國鄉村學校以及城市外來務工家庭子弟學校等援助光伏發電系統
  • SPI綠能寶聯手NBA國王隊在美投資建設光伏電站
    SPI綠能寶CEO葉得軍(後排右2)、CFO劉菁(後排右3)與SPI綠能寶CSO Steve Kircker(後排左3)參觀正在建設的「黃金1號中心」        SPI綠能寶董事長彭小峰(右1)、SPI綠能寶CSO Steve Kircker(左1)與國王隊球星Doug Christie(中)合影   SPI綠能寶CEO葉得軍、SPI綠能寶
  • 臺灣人平均身高上升 東亞排名第二
    ­  一項全球最大規模的身高研究發現,臺灣地區男女身高百年來在全球排名中均大幅躍進,目前已位列東亞排名第二。­  這項由倫敦帝國學院科學家所做的研究,發表在eLife期刊上,研究涵蓋1914年到2014年200個國家和地區的18歲者身高數據。其中顯示,百年來臺灣男性的平均身高從全球第122名進步到57名,臺灣女性身高從149名進步到68名。
  • 臺灣精品網紅直播 175萬人觀看拿福利
    上周五(7/24)下午3點,由臺灣貿易中心、時保雅合作,邀請一直播平臺百萬活力甜心網紅「小志玲-陳可芸」到上海X-PARK運動基地,直播體驗今年榮獲臺灣精品銀質獎的「時保雅Verde G690綠能跑步機」,短時間內吸引超過175萬人次觀看直播,最高10.6萬人同時在線,直播結尾主辦單位大方贈出X-PARK限量VIP健身月卡,讓粉絲可盡情到館體驗時保雅健身器材與其他設備,感受臺灣精品迷人黑科技!
  • 【解局】誰讓臺灣失去了東亞青運會?
    東亞奧協秘書長宋魯會後接受採訪表示,去年以來,臺灣一些政治勢力在島內發起了「東京奧運會正名公投」活動,公然挑戰「奧運模式」,使臺中2019東亞青運會面臨極大的政治風險和政治幹擾。國際奧委會和東亞奧協又怎麼能放心把賽事交給臺灣辦呢?活生生的證據就在眼前:島內媒體報導說,臺中市長林佳龍所找的東亞青運籌備會籌委中排名第一的榮譽總顧問,正是「東京奧運正名公投」的帶頭人。島內「獨」派所謂的「正名」,指的是要把臺灣方面參與國際賽事的名義從「中華臺北」改成「臺灣」。
  • 外媒全球軍力排名 臺灣地區下跌成「東亞最弱」
    據臺媒「東森新聞」6月1日報導,近日「全球火力」Global Firepower網站公布了全球軍力排名,前三名分別是美國、俄羅斯與中國大陸,鄰近的韓國、日本分佔第7、第8,臺灣地區則從2017的全球第19名,跌到第24名,幾乎是「東亞戰力最弱」。
  • 俠客島:誰讓臺灣失去了東亞青運會?
    該發言人控訴,大陸這是以「以政治幹涉體育」「打壓臺灣國際空間」。 擅長詭辯的民進黨當局再次選擇性隱瞞了事實:東亞青年運動會被取消,原因無他,正是因為島內「臺獨」勢力在民進黨縱容下推動「東京奧運正名公投」活動。
  • 臺灣訪談:東亞在世界史中的角色
    而重劃邊界的過程中,必然充滿了流血和衝突。其實我們所知道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於九一八事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這個痛苦的重劃邊界的過程的一部分。她目前沒有足夠的德性和能力誠實地學習,沒有表現出將來可能生產文明的任何跡象。至於現實政治意義上的崛起,那是一條自取滅亡的捷徑。」劉仲敬老師是判定了國家的沒落跟崛起有一定的判準。你可不可以跟大家就你這一段話,去講一下中國未來有什麼出路嗎?
  • 搶食綠能大餅:高雄搶20億專區 臺南分到百億科學城
    華夏經緯網3月2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規模近兆元的「前瞻基礎建設」,尚未公布就引發綠營「執政」縣市資源搶奪,20日公布的綠能建設部分,除了臺南市分到百億元(新臺幣,下同)綠能科學城計劃外,高雄市也在市長陳菊出馬下,爭取閒置多時的興達港轉型為離岸風電水下基座生產基地,讓高雄爭取20億元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終於有了著落。
  • 與韓炳哲商榷:儒家文化真的從新冠中拯救了東亞嗎?
    綜觀韓炳哲此文,他的主要觀點是亞洲尤其是東亞地區對此次新冠的疫情處理比歐洲好,不管是日本,韓國,新加坡,還是中國的香港及臺灣地區疫情都不嚴重,中國大陸也成功控制了疫情,但是與之相對,歐洲國家,特別是義大利卻疫情擴散嚴重。
  • 網友問:「熱」可以發電,那麼「冷」可以發電嗎?
    目前全球的電能,絕大部分來自熱力發電廠,「熱」可以發電是一個基本常識,於是有人會問了,既然「熱」能發電,那麼「冷」可以發電嗎?這其實是一個常識誤區,熱和冷本身並不是指能量,而是描述物體溫度的相對高低,比如我們說70℃的水是熱的,其實是相對於常溫水而言,而常溫水相對於零下20℃的冰又是「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