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作者 李路(臺灣資深媒體人)
從廢核能電廠到推廣綠能,民進黨當局這幾年來幾乎把臺灣可用之地,都種上「太陽能板」,海邊也到處可見大型風扇,讓美麗的寶島都快要變形了。不久前蔡英文在接見離岸風電產業高階幹部及駐臺代表時,還聲稱期盼和更多來自國際的資金以及有經驗的開發商、系統商合作,一起打拼,前進亞洲各國市場,共同打進國際綠能供應鏈。
事實上,臺灣地區全力發展綠能產業,現在是設定2025年為能源轉型目標,將把綠能的發電比例提升到20%。離岸風電的裝置容量也正朝5.7 GW的方向在努力。2019年年底,臺灣第一座離岸風場已經開始正式商轉,這座風場的商轉吸引了日本、韓國的團隊,都來到臺灣,學習發展模式。
民進黨當局在發展綠能上的自豪,真的可以做東亞地區的典範嗎?我們姑且先來看看中國大陸的作法,以便有個對照的樣式。
中國大陸2060實現碳中和目標
中國大陸生態環境部近日針對全國試行碳排放權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是透過行政手段逐步邁向2060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一步。
大陸自今年9月底在聯合國大會中提出「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並爭取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之後,10月底進一步將之納入十四五規劃,近日更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全國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管理辦法(試行)》,就兩項文件公開徵求意見。這是自2017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以來,首次在國家層面發布系統性規則,也是落實二氧化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願景的重要抓手。
文件指出,全國碳市場覆蓋範圍包括,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即綜合能源消費量約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將被納入重點排放單位。根據報導,大陸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十四五期間要加快納入的重點行業,包括鋼鐵、水泥、化工、電解鋁等七、八個行業。
除碳交易市場的法規制訂外,想要進一步落實十四五的碳中和規劃,還需要其他法律體系進行保障,包括正在起草的《能源法》、修訂中的《節能法》以及醞釀中的《應對氣候變化法》;尤其《應對氣候變化法》的核心就是碳總量控制,將是上述法案的根基。
然而,對於一個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三分之一中國來說,碳中和牽涉到的是社會全面的能源轉型與產業結構轉型,光靠行政命令手段遠遠不夠。
碳中和最主要的作法就是利用太陽能、風電、水利、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取代燃煤、燃氣與燃油等化石燃料,雖然天然氣比燒煤乾淨一些,但終究是化石燃料,只能當作是一種過度,長期下來還是不應使用;它改變的不只是能源生產方式,更是14億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試想,廚房裡烹調不再升火,改用電磁爐;住家冬天不再燒炭取暖,而改用電暖爐;交通部門的影響更大,在路上跑的車子全部改成電動車,不會再出現現行的燃油車。由此可見,碳中和是一種人民生活從下到上的全面變革。
科學家不斷呼籲,氣候變遷已不可逆。隨著科技進步,能源的生產也有了更好的選項,像是可再生能源的風能、太陽能、水利、地熱等,尤其太陽能的成本近年來下降的非常快速,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比10年前便宜了 8 成以上。
根據英國《衛報》報導,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指出,10 年內大規模太陽能成本下降超過 80%,陸域風場成本下降約 40%,而海域的離岸風場也降低近 30%。
以2019年來說,大規模太陽能成本下降了19%,現在全球平均每千瓦時(kWh)約 6.8 美分。陸域風場和離岸風場也下降約 9%,目前全球平均每千瓦時(kWh)約為 5.3 美分和 11.5 美分。
在再生能源成本越來越低的同時,煤的成本卻越來越高,因為煤礦是有限的,尤其若將環境成本和健康成本納入計算,燃煤發電的費用只會越來越高。當煤炭越來越貴,但再生能源卻越來越便宜,這就是一個根本的大勢。如果我們不能認清這個大勢,肆意朝向增加煤電的消耗,甚至連經濟上也會遭致重大的損失。
中國想要達成碳中和,除了能源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也需要轉型,並針對鋼鐵、水泥、化工、石化等高煤炭產業,挖掘出其中能夠減少煤炭使用的潛力之處,加以革新。例如,美國已經發展出廢鋼循環利用再冶煉的技術,能將碳足跡與汙染大幅下降,這就是很好的例子,從各個產業中找出減碳的可能性,並轉化成機制與標準,將它倒向現實可行的方向。
此外,促使企業設定碳目標,例如有些國際大廠像是蘋果、富士康、華為等,都已朝向設定碳的目標方向走,如果中國龐大的供應鏈與產業鏈,都能落實綠色金融,將是碳中和的一大助力。
可能有人會問,在後疫情時代,中國忙著經濟復甦與發展,代表可能需要用到更多的煤炭消耗,跟碳中和目標不是矛盾嗎?這無疑又是陷落到經濟與環保必須衝突的思維。事實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者之間,並非一個非此即彼的關係,仍有調和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知到,經濟發展跟化石能源的消耗,特別是煤炭的消耗,才是真正需要去脫鉤的。
火力發電廠臺灣環保的死結
根據北京清華大學的研究,建議將2025年非化石能源比重目標設為20%(2020年該比重預期為16%), 並設定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目標為低於105億噸(2020年預計為103.3億噸)。在清華大學公布的減排路徑圖中,應在2050年實現二氧化碳的淨零排放,以及全部溫室氣體在2020年基礎上減排90%,才可為2060年實現碳中和奠定基礎。
在中國尚未到達碳達峰,以及碳中和的路徑也尚不明確的情況下,中國就提出2060碳中和的目標,本身就是一項挑戰,更大的挑戰在於中國社會的能源轉型與產業結構轉型,尤其對於仍在經歷工業化與城市化中國來說,挑戰更形巨大。
而一直以發展綠能為傲的民進黨當局,卻是一面發展綠能,卻又一面大量啟用火力發電廠。這幾年因為臺中火力發電廠造成臺中市嚴重的空氣汙染,已經從環保問題變成政治問題。
例如,臺中地區空汙是因為臺中電廠10部機組「火力全開」,但是臺電卻辯稱,中火已經很久沒有「火力全開」,更非空汙元兇,還說起因空汙季來臨,臺電更強詞奪理的說,「空汙防制需要全方位治理,不能僅把矛頭針對中火。」
這種強辯的理由,讓一個既要廢核能,又要發展綠能的民進黨當局矛盾重重。臺灣缺電已經是眾所皆知,而為了解決缺電危機,民進黨當局一面發展綠能,一面又「火力」全開,火力發電已經變成臺灣環保的死結,臺灣的環境還能經得起民進黨當局的折騰嗎?且走著瞧。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