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天氣晴好時,91歲的胡桂珍會帶著她精心編織的椅墊,走出迎春裡4棟租住的下房,在海港區燕山大街馬路邊的大樹蔭下擺個小攤。
小攤上圓的、方的不同樣式的椅墊有好幾種,
還有嬰兒穿的虎頭鞋,
這些純手工的編織品都出自胡桂珍之手。
「大方墊30塊錢一個,買倆還能便宜,小方墊17塊、圓墊15塊。」這個夏天,胡桂珍經常穿一件藍底碎花的短袖衫,沒生意時,她就埋頭編織手裡的椅墊。
路人腳步匆匆,很少有人對這個普通的街頭擺攤老人多看幾眼。前些天,路過的市民任先生遇到擺攤的胡桂珍,停下來和老人聊會兒天,這才得知,老人已經91歲高齡了。
「手真巧,這麼大歲數擺攤賣椅墊挺不易,大伙兒多支持她。」善良熱心的任先生發了微信朋友圈,希望大伙兒能多多照顧老人的生意。
記者在朋友圈見到任先生發的小視頻,
8月23日上午,
在燕山大街文香府邸對面的人行道邊
找到了織椅墊的胡桂珍老人。
她滿頭白髮,還穿著視頻中的那件衣服,除了耳朵有點兒背,她思路清晰,做活兒時不用戴花鏡,全然不像90多歲的老人。
一個帶著四條「腿」、四四方方中間鏤空的木框,四周釘著一圈小鐵釘,老人用毛線在鏤空的木框中織出一排排密實整齊的格子,隨後用縫被子的那種粗粗的白線在織好的毛線格子上交叉著打出絡子。
記者看到,旁邊的攤位上擺著一摞子織好的成品,花紋密實漂亮,顏色也很鮮豔。
老人告訴記者,她家在盧龍的一個村子。去年,她的老伴兒沒了,在市區打工的兒子不放心她自個兒在家,便把她從老家接到市裡生活,「去年陰曆七月二十八來的,眼瞅著快一年了。」
老人說,三個兒子在市裡打工,兒子們孝順,接她去家裡住,兒子住的樓層高,她腿腳不好,上不去,便在迎春裡4棟租了間下房,一天三頓飯大兒子到飯點兒就過來做飯,織椅墊的工具也是大兒子給做的。
老人年輕時手就巧,自己會裁剪做衣服,織椅墊的手藝是20多年前在老家時學的,「我們跟前村裡有人會做這個,我外甥媳婦看著好看,回來就和我說了。」老人說,她也想學,便讓外甥媳婦拿了樣式回來,「照著那個整,沒多大工夫就學會了,再往後,越整越好。」她不滿足一個樣式,又變換著花樣織。
「兒子們孝順,給錢花。」胡桂珍說,被兒子接到城裡生活後,她嫌待著沒意思,又會這個手藝,就在路邊擺個攤賣自己做的椅墊,
外頭亮堂,人來人往的,還能找人說說話。織這個也不費事,順帶著掙點兒零花錢。
老人說,大椅墊平均兩天織一個,毛線是自己買的,也有好心人送了一些毛線,每天收入不固定,「有時候一天賣一個,有時候兩三天一個也賣不出去。」
她感慨,城裡頭好人多,在外頭擺攤,大伙兒都挺照顧她,住在附近的一對老夫妻把家裡的毛線送給她。有一次,她擺攤不舒服,頭暈,「哇哇」直吐,有兩位女同志給她送來3支藥。還有一次,有人塞給她10元錢,她不要,對方非給,讓她留著買吃的。
採訪時,老人身邊聚著幾位納涼的居民,這幾位家住附近的居民和老人算不上熟悉,見她擺攤,搭過幾句話而已。「91歲了還能做活兒,挺不容易,我們在跟前待著,有點兒人氣,沒準還能幫她招攬點兒生意。」
烈日被大樹蔭遮擋住了,
車水馬龍的街頭,91歲胡桂珍埋頭編織著椅墊。
離開了農家院,來到繁華的城市,
這位勤勞樸實的農村老人依然靠雙手努力生活,
這樣的生活態度難道不該給個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