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海街日記》的時候,伴隨著劇情的發展,我給自己提出了幾個小問題。在解答這些小問題的時候,感受到了「人物小傳」中的「人物信息」對整個故事脈絡走勢的重要性。
一、故事的第一場戲為什麼從次女佳乃開始?
可能有朋友說是因為演員的大長腿吸引眼球,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一部電影的開始,首先要交待時間、地點、人物。有的影片開篇直接用空鏡頭來鋪陳故事發生的環境背景。而是枝裕和導演利用人物性格,把人物行動軌跡作為引導觀眾視線的元素。觀眾在後面劇情可以看到,在三姐妹中,佳乃的性格開放、灑脫、獨立。她夜不歸家合情合理、符合性格。用她回家這個過程,把空間環境交待的清清楚楚。
二、大姐香田幸的性格決定了故事裡的哪些核心事件?
香田幸出場的鏡頭,導演用「光」把她的臉處理的很消瘦,配合服裝和臺詞,給觀眾呈現的是一個「如姐如母」的形象。
經常看影視劇的觀眾可以發現,表現家庭生活的題材,人物設置的標配基本都是三個子女。
這部劇多了個新元素——三姐妹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玲。因為姐妹四人在父親葬禮後的一次登山望遠,香田幸從淺野玲身上看到了自己和父親的曾經,才決定邀請她一起同住。這個新來的妹妹是大姐要維繫家庭完整的動力。香田幸的性格在這次決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香田幸有個有家室且是她同事的戀人。她改變不去參加父親葬禮的態度,是因為聽從了這個角色的建議。
但我從這個角色的形象上,看到的不是一個戀人,而是一個父親的影子。香田幸支撐著一個家庭,照顧年幼的妹妹,需要的是一個遇事可以商量的心靈伴侶。
影片中幾次出現了把花草作為前景拍攝香田幸的畫面,一方面隱喻了時間,也拍出了一個性格溫柔恬靜,和周圍環境融入到一體的人物形象。
三、影片巨大差異化設置三姐妹性格的目的是什麼?
三個女孩在這樣一個缺少父恩母愛的家庭環境裡長大,有別於正常的成長軌跡。這很容易讓觀眾把她們與孤僻、懶散、衝動、暴躁聯繫到一起。但我們發現次女佳乃和三女千佳的性格自信而平和,善良而友好。基本就是有父母疼愛的孩子的樣貌,可以看得出二人的成長與香田幸的悉心照顧密不可分。這種性格的反襯,使香田幸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讓觀眾對這個如姐如母的形象更加尊敬。
劇中幾個妹妹可以用喝酒表達一下喜怒哀樂 ,但大姐情緒有波動的時候,只能做個深呼吸,站在山頂喊一喊。也起到了反襯的作用。
影片中有一場淺野玲酒醉,三個姐姐圍坐著端詳她五官的戲,像極了很多家庭中年輕父母欣賞自己孩子的場景。
在三姐妹的母親有準備賣掉房子的打算時,導演給了這樣一個房間的空鏡頭。寓意不言自明,有家人的房子才是家庭,沒人的房子只是個建築。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了每個家庭都曾出現過的場景——一家人坐在一起,把這個家幾十年的往事從塵封的記憶裡加載到今天的情感中,可能是因為一張照片、一封書信或一段音樂。
春夏秋冬、花開花謝、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釀梅子酒、燃放煙火、標記身高,影片中的這些元素匯聚在一起就是時間。生命如潮起潮落,短暫又周而復始。
看看片尾這個長鏡頭。四姐妹在海邊行走,留下或深或淺的腳印,但隨即被海浪衝刷掉。生命的足印再深刻,也會被時間的浪潮帶走,曾經所有的不解、困惑、憤怒、怨恨,就是大海裡的一滴水,微不足道。物是,人只是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