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已經不是一位名人說中國人不適合足球了,那我們所有男子打球打得都不好呀?怎麼解釋呢?
我覺得我們的足球缺乏的是自己的特點,有時候不一定要全面強,有一個利器足夠在世界足壇輝煌一時了,比如日本的技術流,地面切配,他肯定沒法和歐美比,但也不會讓歐洲球隊踢得太舒服,畢竟傳接速度沒日本快,和日本踢比賽很耗體力的,要不是歐洲各大聯賽節奏奇快,普通聯賽的球員真不一定跟得上日本足球的速度,韓國也有自己的特點。所以我們要找到自己的特點,不要老是去模仿這個模仿那個,為什麼我們足球踢到現在都給觀眾感覺還不如自己呢?就是缺乏專業性,科學分析自己球員的特點,如何圍繞這些特點去布置戰術,不明白這個道理,請再多的洋教練都沒有用,主教練不可能完全了解每個球員的特點,何況還有行政幹預。
我說世界足球是歐美洲的運動(統治),其他洲是陪襯的。孫繼海說的不合適,我理解為是不容易或者是不可能達到頂峰的意思。中國人是可以踢足球的,只要有足夠的大環境和有熱愛足球的上層建築,中國人也可以踢出漂亮的足球。我們不要則重太過於得到什麼,普及很重要,只要足球能在全中國的人心中如同桌球的地位,都非常的熱愛足球,這樣中國足球在世界上還是有一席之地的。心急吃熱豆腐的人和喜歡潑冷水的人,這對中國足球簡直就是在打擊,其表現是對中國足球很不友好的態度,友善對待中國足球,中國足球才有生命力!
這種說法顯然不對,應該說中國足球發展到現在,其青訓體系及人才選拔仍不得其法,否則怎麼說得過去同為東亞人種的朝韓日都踢得不錯,偏偏中國漢族人不行。我倒認為一切都是教育的問題,我們的社會教育孩子只有成績好讀書好將來才有出路,於是分化兩極,讀書好的不會去踢球,因為他們要好好努力讀書,準備高考讀好的大學。
讀書不好的也不會去踢球,因為他們讀書不好進不了下一級更高級的學校了,所以還不如趁早出來打工賺錢。那麼還有誰在踢球,幾乎就很少了吧,前面有人說過把足球定性為學校體育課考核指標,我覺得很愚蠢,我個人認為從初中開始,將那些讀書讀不好的,進不了高中的那一大部分孩子集中起來,選拔出有可能有足球天賦的孩子進行培養,這需要耐心、時間與近似深淵的金錢投入,還需要專業的足球人士做教導員、球探,而不是那些大學體育系出來的體育老師可以勝任的。
足球是一項涉及多個方面的運動,而不僅僅是體能、技術,只喊口號或者罵足協罵球員都無濟於事。這就像種樹,如果種的是梧桐樹,只要幾年的時間就會長成可見的大樹,而如果你種的是海南黃花梨,恐怕沒有一百年的時間是不會成才的。足球運動不但需要有良好體質個人技術過硬的球員,還需要有運籌帷幄,決勝賽場,運籌帷幄的教練。應該說我國並不缺身強力壯的運動員,但是真正熱愛足球運動的青少年有多少呢?
換一個角度再看我國家庭人口的構成,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怎麼能捨得自己的孩子在對抗激烈的球場上拼搏呢?小學期間學校的體育課,應付的居多,學校不敢承擔激烈的體育運動帶來的一些副作用。記得四,五十年代青島市才十幾萬人口,只是一個臺東鎮就有數個孩子們自己組織的球隊,哪兒有球場?只好在人口稀少的馬路上踢球,而這個書包就是球門,在這樣的條件下仍然培育出了像劉國江、趙書田、胡延湘等國內頂級的足球運動員。
我認為中國足球隊員,錢多氣少。和國外的強隊相比,缺乏敬業精神。韓國和日本,都是亞洲球隊,為什麼人家場上的氣勢要比我們的強?是因為他們把足球事業當成自己的生命,把國家的榮譽看得至高無上。我們敢於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家軍隊,浴血奮戰,靠的是不服輸、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
足球場上,雖然沒有硝煙炮火,但也需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氣概!國外有句名言:鳥兒的翅膀,一旦系上黃金,它永遠也不能夠展翅飛翔。中國男足的學習榜樣,是中國女排。她們敢打敢拼,百折不撓,絕地反擊,勇往直前!這才是中國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