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7月9日澎湃新聞報導,一名年僅6歲的男童模仿短視頻App裡「眼球突出來又裝回去」視頻,自摳眼球,導致左眼的眼眶內球後淤血,左眼球向前鼓出,左眼的外側、上方、內上方轉動受限。
看到這則新聞,我真是又氣憤又心疼。
氣憤的是孩子家長為什麼沒有發揮監護人的職責?為什麼沒有及時發現孩子在傷害自己?
心疼的是,這麼小的孩子,眼球就受到嚴重損傷,萬一留下終身傷害該怎麼辦?
幸運的是,在輾轉兩家醫院後,醫生確定孩子眼眶內淤血暫時尚未壓迫到視神經,對視力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眼球突出,轉動受限,眼眶淤血也夠嚴重了!
目前,醫生制定了為孩子制定了保守的治療方案,依靠藥物促進淤血吸收。待淤血吸收後,還要觀察血管有沒有畸形?也就是說,最終的治療結果還是未知數。
6歲的孩子正處於模仿的關鍵期,他會下意識地模仿父母和身邊人的一舉一動。
小到擠眉弄眼,大到擦桌子掃地,孩子都會照貓畫虎,一點一滴地模仿大人的行為。
令人失望的是,現如今,我們的很多家長不琢磨好好教育孩子,反而整天沉迷於電子產品無法自拔。
看看我們的周圍,年輕父母下班吃過飯就一頭扎進手機或平板, 除了工作,整日沉溺於打遊戲、追劇、刷短視頻,這種家長不在少數吧?
不想陪孩子,乾脆扔一部手機給娃玩,這種家長也大有人在吧?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看到大人做什麼,都會下意識地跟著學。
可是,6歲的孩子,他懂什麼呢?他的世界觀還沒有形成,對動作和語言還沒有正確的判斷力。別怪孩子模仿特效扣眼球,這麼小的孩子哪裡分得清特效和現實呢?
孩童模仿的關鍵期,最需要的就是父母正確的引導。
父母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可以模仿,什麼不可以模仿?引導孩子正確的模仿,這是頂頂重要的事情!
其實,模仿原本是一件好事,它能夠加快孩子的認知發展過程,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世界。可是,離開了正確的引導,模仿就變成了一種悲劇。
2019年8月,14歲的女孩哲哲和12歲的女孩小雨,兩人模仿手機短視頻用酒精燈做爆米花,導致一死一傷。
今天,我們又看到6歲男童模仿特效短視頻、摳眼球摳到淤血鼓出的新聞,這樣的悲劇再次上演,真令人悲傷。
可是令我們更悲傷的是,這樣的悲劇不是第一次,可能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在這個播放量為王的時代,很多短視頻平臺和視頻製作者考慮的都是如何吸引眼球、如何賺大錢,平臺上各種模仿暴力和危險的視頻屢禁不止。
追求娛樂性沒什麼不對,但至少要對危險的視頻予以提醒和警示?賺錢可以,但不能賺昧心錢!
任何時代,責任感都是不可缺失的。
為了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肩負起公民的責任感,看到不健康、危險的視頻要積極舉報,避免更多人受害。
家長應該擔當起為人父母之責,以身作則,放下手機和平板,花時間多陪陪孩子,教育引導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視頻平臺更應該增強社會責任感,淨化風氣,加強引導,積極打造健康的行業生態。
如此,才能杜絕悲劇重現。
讓我們共同祈禱類似的悲劇不再上演!
註:圖片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