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誕現在成了綜藝紅人,而他的脫口秀也是成名的關鍵,他有心想建立第二個德雲社,帶領出一個團隊,成為一種新興的語言類喜劇形式,于謙還參加了《脫口秀大會》並全程觀賞了,他的總結很到位,這種新的喜劇形式,能不能大有發展,還是差一點觀眾緣的,其實相聲和脫口秀的區別很大,李誕想建立第二個德雲社,少了3個步驟!
1、受眾群體
相聲是發展很久的傳統民間藝術,本身自帶觀眾緣,而且老少鹹宜,全家人一起去看相聲也常見,而脫口秀是舶來品,發源地不在本土,各有各的難處,相聲需要贏回年輕人的市場,一直要推陳出新,發展一些野路子,而脫口秀的受眾全是年輕人,需要擺脫小眾,有更多的觀眾能了解。德雲社通過成名的藝人帶動線下演出,現在的德雲社有四個角兒,郭德綱于謙,以及嶽雲鵬和孫越,其它的像張雲雷、郭麒麟等人也有了名氣。
李誕的笑果文化籤約了不少藝人,演員從線上走到了線下,開始了小劇場,《脫口秀大會》的演員儲備相當充足,很多人是兼職做這個,還有人成了主業,笑果的線下分支越來越多,藝人去外地的小劇場演出,也開始售票了,但成名的角兒真不多。
2、題材不同
脫口秀和相聲的區別是,可以說脫口秀演員的內容大部分都是真的,把生活狀態顯現出來,從婆媳關係到創業,還有愛情等,每個脫口秀演員個性鮮明,表演風格相差很大,因為全是野路子,不需要專業也沒有師承,大家全是摸索著前進,演員容易陷入一個怪圈,把自己的人生拿出來搞笑,但是人生經歷就這麼多了。
線下的表演情況來說,脫口秀和相聲的區別也很大,德雲社的相聲表演雖然並不刻板,但是傳統的東西都在,很多經典都在,而脫口秀能流傳的段子並不多,需要一直寫新的,有才華的演員不光要會說,還得有文採,李誕推出了很多演員,但是效果還是比德雲社差了一點。
3、捧紅新人
為了引導觀眾去線下的小劇場買票觀看,脫口秀和相聲一直十分努力,但是個人情況差太多了,說脫口秀的大部分新人都是自己有工作的,只是把這當愛好,而德雲社的演員全是指望表演吃飯的,線下表演方面,李誕上綜藝去推廣,而德雲社是不斷去讓徒弟當角兒。
李誕成功進入了娛樂圈,可以說是大明星了,他的節目《脫口秀大會》和《吐槽大會》對公司的宣傳相當大,但是主要是他個人的流量,而德雲社的後起之秀太多了,脫口秀信息量很大,加上李誕的合伙人都有豐富的節目製作經驗,出品的《吐槽大會》和《脫口秀大會》受到了追捧。
笑果不只想做製作公司,不停的籤約藝人,定期舉辦訓練班,而且不收費用,用來培養人才,通過線下小劇場挖掘出好的人員,請到綜藝節目上,鼓勵線上的觀眾去到劇場裡面觀看,培養一個消費習慣,德雲社也算走了趙本山的路線,本山傳媒用線上的作品帶動了一大批藝人成名,加上晚會的小品,成功捧紅了趙本山的徒弟,而喜劇界的開心麻花,從線下走到線上,電影票房相當高,藝人也都成名了。
德雲社推新人效果相當好,張雲雷、孟鶴堂、郭麒麟、楊九郎等通過綜藝節目成名,演員積攢了粉絲群體後,德雲社更像藝人經紀公司了,另外電影和電視劇也上線了,加上平臺的播放量,真是百花齊放,笑果的模式與德雲社十分像,只不過定位不同,于謙的一句話「把語言類喜劇的藝術發揚光大」可以說十分中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