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是我國荒漠和半荒漠地區的特有畜種。多少年來,它既是產區農牧民的重要生產資料,又是生活資料。特別是它的役用性能,在邊陲地區交通運輸中發揮著特殊的功能,素有「沙漠之舟」之稱。
駱駝具有多種經濟價值,它既產絨毛,又產奶肉,還能提供役力,它是一種多產品、多功能的家畜。這一點是其他任何畜種所不可比擬的。
長期的自然選擇,使駱駝具有適應荒漠地區自然生態條件的體形外貌和生理功能。駱駝能抗禦荒漠地區多變的氣候、貧乏的食物和水源,頑強地生存和繁衍其後代。例如,駱駝可採食纖維素、木質素含量高、帶刺的灌木和半灌木,不與牛、羊爭食;駱駝可耐受嚴寒、酷暑、狂風、沙暴;駱駝可在12-15天內不吃草、不飲滴水仍能正常使役;在生命極限耐饑渴試驗的情況下,不給水和草,駱駝可活63天;只給草不給水,可活78天;只給水不給草可活110天。真是「奇畜」啊!
我國養駝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牧民群眾積累了一定的養駝經驗,促進了養駝生產的發展和提高。但是,由於荒漠地區自然生態條件所限,駱駝只能終年靠放牧為生,其生存和發展,主要靠自然選擇,其體形結構和生理功能必須適應荒漠地區的生態條件,不然即被自然淘汰。即所謂「適者生存」。駱駝的各種產品,是其與大自然作鬥爭的必備條件。例如,駱駝絨毛是其軀體抗寒保溫的覆蓋物,但炎熱時必然脫換,以便散熱;駝的峰脂是其抗災度荒的能量儲藏庫,秋末冬初膘好時,駝峰堅挺豐碩,春天乏弱時,消耗殆盡,駝峰癟瘦;駝的產奶量可哺育自己的駝羔。對人類而言,駱駝是「萬能動物」。
解放後,西北和內蒙古養駝地區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發展民族經濟,採取增畜保畜措施,養駝生產也和其他畜牧業生產一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70-80年代,養駝峰數大幅度增加,在鼎盛期,全國養駝峰數曾達到64萬多峰,僅內蒙古即有40多萬峰。與此同時,駱駝的選育提高,有關駱駝科學的研究也被提上日程,形成了一股「駱駝熱」。 在此期間,養駝各省(區)相繼進行了駱駝普查,掌握了當地駱駝生產概況,到1983年,各地組建駱駝選育群651個,選育群繁殖母駝達3萬餘峰。從1979-1990年,先後召開了6次全國駱駝育種會議,會上互通情報,宣讀學術論文,交流養駝育種經驗。1990年,對阿拉善駱駝正式驗收命名,成為我國第一個地方優良品種駝,並制定了阿拉善駝地方企業標準。甘肅農業大學對駱駝解剖、繁殖生理進行了詳盡的研究,發表了多篇有價值的論文。寧夏、內蒙古自治區成功地進行了駱駝人工授精和冷凍精液配種試驗。內蒙古畜牧科學院和協作單位進行了黃駝和白駝選育,研究了駝絨超微結構及胺基酸組成,公駝頸脈分泌物的化學成分及其生理功能,發表了多篇研究報告和論文,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受到專家好評。寧夏農學院、內蒙古農牧學院合編了《養駝學》教材,湖南省賀新民編著的《駱駝學》在內蒙古出版。這些都大大豐富了駱駝科學的內容,人們對駱駝的認知也進一步提高。
近10多年來,駱駝數量日趨下降,牧民群眾和畜牧科技界同志面對養駝業不景氣的現狀,憂心忡忡! 同時,近5年來的駝奶發展速度快,給駱駝發展帶來新的生機。
世紀之交,國家把目光投向了西部,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西部大開發的偉大戰略,明確提出加快西部開發,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養駝業迎來了發展機遇。
駱駝產區多屬少數民族聚居區,貼近華北和西北邊境,發展養駝生產是充分利用荒漠地區自然資源,繁榮民族經濟,促進邊區安定團結的「興邊、富民」的重要措施,必須抓住西部大開發加大對邊境地區投入和對廣大邊民幫扶,使邊境地區儘快發展起來,邊民儘快富裕起來的機遇,做好養駝工作,發展養駝生產,駱駝不但不會「泯滅」,養駝業還會在新的世紀走向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