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遼闊的國土上曾經存在過很多巨型湖泊,尤其是之前氣候溫暖、降水豐沛、森林覆蓋率高的時期,比如青藏高原上的鹹水湖群就是古代巨湖的遺留,古代南方曾有浩瀚的淡水湖群,規模堪比北美五大湖,四川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低洼地帶也形成過巨型湖泊。
所以我國歷史上的巨湖不計其數。若問「我國數千年間,有哪些消失的巨型湖泊」,那就在史籍當中去找找,我羅列幾個比較著名的已消失巨湖。
大野澤
大野澤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湖泊之一,《左傳》記載:「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這就是「西狩獲麟」的典故。《尚書·禹貢》記載:「大野既瀦,東原底平。」
大野即為大野澤,又名巨野澤,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就得名於巨野澤。
秦漢交替時,彭越就曾在大野澤佔地為寇,《史記·彭越列傳》記載:「常漁巨野澤中,為群盜。」先秦兩漢時期對大野澤的記載頗多,可能那時的大野澤面積極為遼闊,但具體有多大就不得而知了。
學者推測大野澤的消失與黃河和濟水有關,而如今山東的梁山泊和其他臨近湖泊被認為是大野澤的遺留。
瀦野澤(青土湖)
瀦野澤和大野澤都屬於《尚書·禹貢》裡記載的11個大湖,瀦野澤,又稱百亭海、青土湖,位於甘肅省民勤縣北部,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的交界處。
在西漢時期,青土湖面積超過4000平方公裡甚至更大,與如今的青海湖相當。隋唐時期面積萎縮至1300平方公裡,明清時期最大只有400平方公裡。從2010年9月開始,從紅崖山水庫向青土湖注水,青土湖逐漸恢復,2019年面積達到27平方公裡,但離西漢時期還相差甚遠。
丹陽湖
公元754年,大詩仙李白曾遊丹陽湖,並作詩《姑孰十詠·丹陽湖》歌詠此湖:
湖與元氣連,風波浩難止。天外賈客歸,雲間片帆起。
龜遊蓮葉上,鳥宿蘆花裡。少女棹歸舟,歌聲逐流水。
丹陽湖,古稱「巨浸」、「南湖」、「西蓮湖」,位於今江蘇省、安徽省南部相鄰的高淳、溧水、當塗一帶,因秦置丹陽縣而得名,是江南有名的巨湖,面積最大時約3000-4000平方公裡,堪比青海湖。
早在春秋時期丹陽湖就因為泥沙淤積和圍墾開始萎縮,經過兩千多年的泥沙淤積和圍墾開發,丹陽湖最終名存實亡,如今還剩下南漪湖(南湖)、固城湖、石臼湖等殘留湖泊。
雲夢澤
雲夢澤,和楚辭一樣,一個飽含浪漫與詩意的名詞,是我國古代南方著名的巨型湖泊,位於今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有4萬平方公裡,也有人推測1萬公裡,至少都有兩個青海湖那麼大。
《墨子·公輸》記載:「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云:「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其他關於雲夢澤的描述不計其數。
雲夢澤和丹陽湖一樣,都是因為泥沙淤積和圍墾而縮小的,早在宋朝時期雲夢澤就基本解體,但它的傳說依舊流傳至今。
羅布泊
羅布泊曾是我國西北地區的巨型湖泊,巔峰時期推測湖面有2萬平方公裡,1928年測量時也有3100平方公裡,是當時中國第二大內陸湖,僅次於青海湖。
因後來上遊塔裡木河、孔雀河等河水被抽走,入湖水量驟減,羅布泊就開始乾涸,上世紀70年代完全乾涸。
本世紀以來,為了開發鉀鹽,羅布泊又形成了200平方公裡的鉀鹽湖。
為什麼我國有這麼多大湖在近幾千年的時間裡消失?除了人為因素之外,氣候變化也是重要原因。
下圖是我國近4000年降水量和森林變化情況估算。
年平均降水量從夏朝時的980-918mm下降到清晚期的664-620mm,減少了三分之一左右,森林覆蓋率從64%下降到15%,減少了四分之三左右。
降水量直接影響到湖泊水位,而森林可以保持水土,間接影響到湖泊水位。
眾多大湖的消失,給了我們巨大的警示,該如何合理利用水資源,如何進行可持續發展,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