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方Thc448
——謹以此詩悲悼青年俊才和我一起工作19年的小兄弟唐維揚
世道輪迴轉頭空, 浮塵起落瞬時同。
詩情頃頃悠然水 , 筆跡重重自在風。
半世拈詩銜畫卷, 平生瀝血繪蔥蘢。
誰留片紙天音醉, 此去一山盡慟容。
附:唐維揚:男,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雜文學會理事,瀘州市作家協會秘書長,江陽區作協副主席。在《天津日報》《湖北日報》《四川文學》《星星》等全國百餘家報刊上發表詩歌、散文;並在《合肥晚報》《黃石日報》《特區時報》等開設過專欄;曾獲「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獎,多次獲得省市獎,出版有散文隨筆集《幸福,一種美感》。生前曾任職瀘州日報社教育專刊主編。於2020年4月4日下午病逝,享年47歲。
瀘州作家唐維揚生前留影唐維揚作品選刊一:走進天堂壩(散文)一 天堂壩,人間天堂。 我在一個酷熱的夜晚,聆聽著晚風伴著蟲吟飛馳而來,生怕驚擾了你的美夢。望著星空踏著泥土,我健步如飛。借著燈光,我只看兩邊的山,看盤旋而上的公路。路旁山上不時出現的巖上流水,一種詩意的挺拔,自對岸屹立的高巖隱隱傳來,在夏夜的素衣中蔓延。比石頭的內心更陽剛。 這種瞬間的頓悟,將森林原始的欲望塗抹得蔥蔥鬱鬱,將川南古典的愛情渲染得大膽狂野。 這種隨處生長的感慨,以一朵奇葩的形式,加重了天堂壩本身的意義。 朋友們先上山,一路電話聯繫著,他們正盡情地喝酒,等著我們平安到達。好一同享受大自然的天賜美景。
作者:唐維揚
二 終於到了,天堂壩,好象進入了綠色的皇宮,真是美麗極了。朋友們一見我們終於上山了,此時,爽朗的笑聲和清脆的酒杯交織在一起。我的心像唐朝的菊,宋朝的梅,搖曳在酒杯和笑聲裡。 我看到了樹的手勢,樹的表情。我歡喜在酒杯和笑聲中。鄰桌的那些美女相視而望,她們像露珠兒一樣瑩透,像夢中的濤鳴,但我抓不住那束時間來的光,只有默默觀望樹的外形,樹的根系。朋友們都笑了,說我沒看懂。 其實人生很淡,智慧很淡,詩很淡,酒也很淡。 夜晚很消瘦,坐在朋友們的影子裡,讀風,讀月,讀雲。 我在想,誰是天堂壩的騎手?誰是天堂壩的馬?不經意間,我醉了,和著濃濃的夜色和著蕭蕭的風聲和著熱烈的高度酒,往床上一躺,自己都化了,化成一灘水。
三 清晨,太陽來到我的窗前,用金色的拐杖輕輕敲打我的窗門,溫和地指著窗外,對我的心說:你該繼續上路…… 於是我跟著我的朋友們一起出發,高山的倩影,流水的柔形,緩緩而來。以其偉岸以其清澈,扭開想像的匣門。心空如洗一塵不染。而後,這道靈秀的流水蜿蜒徐行。以水為鏡,我看到昨晚月光下喝酒的女子,害羞地打開聖潔的柔姿,生成一朵出水的芙蓉。 沿途是崎嶇的小道,其實,有坑坑窪窪的,有荊棘裝潢的,有風雨包裹的,才是路。 溪流清淺,可以戲水;山徑林蔭,可以放歌;蛙鼓雜沓,可以垂釣;懸巖突兀,可以懷古。 徒步近兩小時候,山脈的出現,使草樹慚疚生妒,爭先佔領山脈,以為勝利。 到達頂峰,山頂有一奇石,名曰:一柱擎天。 四 午飯後,朋友們去釣魚。我則在山莊酣睡。四點起來,邀上同學及其家人去遊泳。 走到溪灘,我感覺到了生命的故居的所在,幽靜而深邃。我只不過是一個遠行的驛人,我的手撫摸著礁石,讓它傳遞出內質的冰冷。注視這些被溪水撕碎的生命,我在它們身上停留了多少年代的幻想。礁石,溪水的骨頭,青春永恆的遺址,留下無數的夢,我們遙不可及…… 眾多的遊客在小溪中遊泳舞蹈,把寧靜的溪水攪渾了,我感到一絲的疼痛。 其實小溪也應該感謝我們的到來。小溪的此岸和彼岸,像兩片唇,因我們所在而得深深一吻。 五 當太陽流盡最後一滴血,20多位朋友都相繼回來了,圍坐桌旁,談笑自如。夜色、華燈悄然而至。 酒,是旅人的愛物。 沒有酒,何以壯行色?何以澆離愁?何以逢知己?何以邀明月?何以慶成功? 艾青說:「酒,能使聰明的人更聰明/能使愚蠢的人更愚蠢」。沒有酒,怎麼知道,我是哪號人;是聰明的?還是愚蠢的? 天雖熱,但有山風吹來:像鏡前粉落,琴上聲響;枝生亂影,花香遠送。 時光如水。神情如水。回憶如水。凝思如水。 酒過三巡,夜幕更深沉了。山莊的壩壩裡響起了卡拉ok聲。起舞,讓自己的軀體,在生活的舞臺上旋轉。山風吹動著表演欲。啤酒扯開了翩翩君子的外衣,像一隻夜鶯飛來飛去,飛高,飛高……不斷盤旋。試令自己不會太低沉,試令自己看清世界的風吹原始。反正我醉了……(來源:川南在線)
唐維揚作品選刊二:
方 山 寫 意(組詩)
作者:唐維揚
無 聲
峰谷無聲
草木無聲
淡淡的陽光也無聲
惟深院大殿
木魚伴著誦經
溢出滿山虔誠
風無聲
山嵐無聲
香爐紫煙也無聲
惟鴿飛起飛落
馱著祥雲
鳥語很輕很輕
你無聲
我無聲
來者去者也無聲
惟山前那方蓮池
綠荷在細敘著
我靜心聆聽……
禪意
是那片
悠然的經誦嗎
在深院裡
在我的耳際
是那縷
繚繞的紫煙嗎
在和風中
在我的瞳仁裡
是那葉
飄逸的帆影嗎
在煙波中
在我的心海裡
是那杯
淡淡的龍井嗎
在閒靜中
在我的思緒裡
禪門絮語
1
到方山了嗎?
到了,未到。
2
為什麼有鼎盛的香火?
只因心有凡塵的人很多。
3
木魚和經誦很柔和。
是因為渡海而來,
風聲,浪聲,
聽得太多。
4
昨天,見眾僧念經;
今日,見眾生洗心。
5
何需細究,山門是否開了。
應該自問:心門是否已開?
6
信佛,尋佛。
何處無佛?
7
心靈是居所,
你如何在居所裡生活?
8
香客無數,
有誰是祈求
——心的出路?
9
離開方山,有何收穫?
沒有收穫,便是收穫。
登 山
入山了
是拾級向上嗎
盤旋起伏中
投入一片空濛
樹無語
風不動
惟那不倦的步履
叩動著未醒的夢
一隻小鳥
淡淡地掠過
啼聲蘸滿溼露
滑落深谷中
山色蒼茫
何處是高峰
偶見山花迎面
採來卻是霧影雲蹤
方山之夜
穿起墨色袈裟
拂淨喧譁和纖塵
萬籟俱寂
儘是無邊的空靈
遠山靜立
菩提樹無聲
是在打坐嗎
油燈依舊燃亮虔誠
孰遠孰近
傳來蛙鳴和蟲吟
星月也應和
借那灣輕輕的松濤聲
倚窗臨風
眾僧也愛聆聽
這另類生命
悠悠的誦經
靜夜聽雨
彈起低音的琴
如悠悠的濤聲
穿過黑色的天幕
在沉寂的回音壁
取代了蟲鳴
旋律的變奏
譜成一簾幽雅
清涼了驛動的心
冥冥中 塵事
漸漸澄淨
一夜瀟瀟
織就水的帷幔
垂落大地
模糊了遠近
孵育著無我的夢境
簷溜的淅瀝
恍若輕敲木魚
那窗燈火
飄來 一壺
濃濃的禪意
陽光與塵埃
路上的人
有遠方的誘惑
忘卻步履的艱辛
路邊的人
品一杯清茶
賞盡所有的風景
就像太陽和灰塵
陽光有陽光的燦爛
塵埃有塵埃的履痕
即便飄到角落
也有一種幸福的安寧
(來源:瀘州日報)
唐維揚作品選刊三:
落筆著墨(隨筆)
作者: 唐維揚
人要想成才,要想大有作為,既要讀書,又要將所讀的許多書忘掉。兩者缺一不可! 中國人的讀書量很大,高於世界上許多國家,而文化素質未必真高,原因之一就是不敢於、不善於"忘"。 當年,中國最聰明的人之一莊子,"忘"是他的學說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並基此而推出一個褒義詞:得魚忘筌。他舉例說:漁具是為了捕魚的,兔網是為了捕兔的,語言是為了表意的;捕到了魚或兔,說話時把意思表達明白之後,就應該忘記漁具、兔網、詞語本身,切切不要再賣弄這些工具本身。書籍、知識是工具,是為了使用而不是為了標榜。 眼下有些讀書很多、囤積知識也很多的人,往往只滿足於牢記不忘或依此去換取"高級知識分子"的徽號,實際上真才實學很少。因此,要尊重"忘"。
一個人讀了書之後便對書的內容統統忘記,這絕對是很糟糕的事。相反,讀了任何書籍、文章都永記不忘,並能大段大段地複述,非但不可能,也未必是好事,這也是很糟糕的事。 忘,有時是低智的標誌,有時則是增智的體現。 上面說了那麼多關於讀書方面的,就此打住。現在談談我們當前的文學,中國的一些文人,為了能與所謂的時代腳步相一致,索性就玩起了 "休閒文化",大筆一揮,千篇"美文"譁啦啦地流淌,今日一篇"生活隨筆",明天一篇"小品文",美其名曰: "高產作家",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充滿生活的情趣。如果仔細揣摩那么二三篇,才知道"閒話"太多,"閒事"太雜,"閒情"太濫,實屬無味,看過皆忘。 流行於期刊、報紙的"小品文"、"生活隨筆"之類,精品寥寥無幾,真情實貨難覓,一碗湯裡儘是些汁水,撈不上幾個有營養有價值的東西。這些文章有一個共性,就是媚態、矯情、俗事,都能津津樂道。一些家庭生活的小品文,淺薄無聊,甚至打情罵俏,鼓吹人的原始本能。港臺有個荒誕喜劇片叫《家有仙妻》,馬上一篇篇的家有閒、賢、顯、鮮、酸、亢、摳……妻的文章,雪花般地在大江南北飛舞,不是詛咒,就是讚美,不是討好,便是懺悔,寫這樣文章的男人們,實屬閒聊無事,而想像力卻又在瘋長。有人寫了《當一次XX》,馬上就有人模仿,從校長、鄉長、縣長,一直寫到省長,著實從文字上過了一把當權者的癮,模仿他人,結果淪落到似是而非。而在"錢"字上作的文章,大多是因為沒錢而招惹了心中的慾火,想通過文字來安慰一下躁動的心, "沒錢的日子", "不想有錢", "曾經富過", "現在又窮了",讀讀這些文字,會不會酸倒牙根? "閒適小品文"梁實秋、胡適作得好,大家風範,趣態常存。而如今有的閒適小品文,對現實的探索只浮於淺表,無深透的思想和理智的思考,瑣碎平庸,充滿頹廢消極的情調,夾雜著世風的不正,趁機宣揚投機、世故的做人哲學。沒有激活藝術生命的實力,過目就忘的小品文多得如過江之鯽,其特點是速朽。 其實,我們所處的時代正是文人們施展的好時機,社會大變革時期,人世升降沉浮,有許許多多的素材,需要文人們去挖掘。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家園的尋覓,針砭時弊的品評,需要文人們落筆著墨。貪贓枉法腐敗的社會愚疾,需要一大批正直的筆,堅定的人格力量去療治。魯迅身處"城頭變換大王旗"的黑暗年代,都敢"怒向刀叢覓小詩", 用他"匕首、投槍"般的小品文作一番抗爭,映照後人,可謂傲骨錚錚。 我們不能充當 "造文機器",更不能隨波逐流,為世俗煩累遊移,觀望之後我們還沉下來,沉到真實中去,擔負起倡導積極人生的責任。 閒話少說,閒事少做,別用低質多量的文去撈所謂的"名和利"。
(來源:四川警察學院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