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宏觀原因:巴爾幹問題與大國聯盟體系

2021-02-07 奇聞奇事館

....

...

在我們的教科書裡,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書中只會寥寥無幾地提到「塞拉耶佛事件」與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兩個原因。但是對於其他宏觀方面的原因,則少有提及。本文希望從巴爾幹問題與大國聯盟體系這兩方面入手,讓讀者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產生更為深入的認識。

巴爾幹危機

在一戰之前,巴爾幹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20世紀初,巴爾幹地區的形勢非常複雜。這裡的主要居民是南方斯拉夫人與希臘人,從15世紀開始,他們被不斷擴張的奧斯曼帝國吞併,淪為被統治民族。17世紀開始,哈布斯堡王朝開始驅逐已過全盛期的奧斯曼人,並從奧斯曼手中奪取了巴爾幹地區的一部分。自彼得大帝開始,俄羅斯不斷向西方擴張,在數次俄土戰爭中擊敗奧斯曼,19世紀時,其觸手已經伸到了巴爾幹地區。


與此同時,隨著19世紀民族主義思潮的傳播,巴爾幹人也越來越對自己受到奧斯曼人的統治這一事實而感到不滿。從19世紀開始,巴爾幹人就不斷試圖恢復民族獨立。20年代,長期受奧斯曼統治的希臘人發起獨立戰爭,1828年成功獲得獨立。1876年,波赫與保加利亞爆發反奧斯曼的起義,俄羅斯以保護斯拉夫兄弟的名義介入,並擊敗奧斯曼。1878年俄土籤訂《聖斯特凡諾條約》,規定羅馬尼亞與塞爾維亞獨立,保加利亞獲得自治權。


總體而言,20世紀初的巴爾幹形勢相當複雜。奧匈帝國、沙皇俄國與奧斯曼帝國三大強權都希望在巴爾幹地區擴張勢力。與此同時,由於民族主義思潮的傳播,本地的南方斯拉夫人也希望獲得民族獨立。在這種形勢下,發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加劇了巴爾幹半島的火藥味。

首先是1908年的波士尼亞危機。由於巴爾幹地區生活著很多南方斯拉夫人,俄羅斯便以「泛斯拉夫主義」為名,號召巴爾幹地區的南方斯拉夫人組建一個斯拉夫人國家,並與同為斯拉夫國家的俄羅斯交好。泛斯拉夫主義口號成功將塞爾維亞王國拉到了俄羅斯的一邊。但是,另外兩塊斯拉夫人聚集地——波士尼亞與黑塞哥維那,此時正處於奧匈帝國的控制之下,想建立斯拉夫國家,必須令奧匈放棄這兩地。因懼怕此兩地的斯拉夫人發動起義,奧匈帝國決定在1908年將其吞併。塞爾維亞欲連同俄羅斯向奧匈開戰,但迫於德國的威脅,塞爾維亞與俄羅斯放棄開戰,選擇隱忍。


其次是1912-1913年爆發的兩次巴爾幹戰爭。1912年,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門的內哥羅四個巴爾幹國家組成巴爾幹聯盟,對奧斯曼發動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早已衰落的奧斯曼很快戰敗,幾乎喪失了它在歐洲除伊斯坦堡外的所有領土。1913年,由於分配戰果史發生分歧,巴爾幹同盟之間發生內訌,成為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兩個陣營,前者受到俄羅斯與奧斯曼的支持,後者受到奧匈帝國的支持。戰後,保加利亞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獲得的戰利品大大縮減,塞爾維亞的實力與聲望大增。


波士尼亞危機與兩次巴爾幹戰爭的結果造成了嚴重的後果。首先,三大勢力中,奧斯曼徹底退場,巴爾幹地區變成了奧匈與俄羅斯的兩國爭霸,並形成了俄羅斯-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與奧匈-保加利亞兩大軍事集團。其次,塞爾維亞的實力與聲望不斷上漲,其建立斯拉夫人國家的戰略目標的號召力越來越強,嚴重威脅到統治著大量斯拉夫人的奧匈帝國,雙方都可能採取更為激進的措施來對對方發動攻擊。塞拉耶佛事件就是巴爾幹對立形勢的結果:為了早日發動波士尼亞反抗奧匈帝國的起義,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刺殺了希望採取寬容政策來安撫波士尼亞人的費迪南大公。


大國聯盟體系

眾所周知,一戰之前,歐洲列強形成了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陣營。兩陣營為了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了殘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實際上,這兩大陣營並非為了爭奪霸權才建立,而是為了相反的目的:保證自身安全。

歐洲各大國早已認識到,自己與其他大國的國力足以影響到全世界,若是貿然開戰,必將造成全球性的動蕩。而且,19世紀亦是全球貿易的黃金時期,各國都希望能在和平與穩定的環境下實現經濟發展。因此,各大國之間能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的問題,絕對不會用軍事手段,能用小規模武裝衝突解決的問題,就儘量不上升至大規模戰爭。即使是侵略性最強的德國,也隨時克制自己,避免發生毀滅性的全面戰爭。

但是,僅靠自己的克制是不夠的,因為敵人隨時有可能利用自己的克制,向自己發動進攻。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外交家們想出了一個戰略:大國聯盟。這個外交戰略由俾斯麥率先使用,具體方法是:與其他國家籤訂防守同盟條約(即同盟之間不參與侵略戰,但會盡全力參與防守戰),這樣的話,敵國就必須面對同時與兩個國家作戰的風險發動侵略,為了避免這種風險,敵國會放棄軍事手段,轉而採取和平手段解決問題。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籤訂的條約都是防守性的,意在震懾敵對陣營,令其不敢輕易發動戰爭。

脾斯麥

但是,大國聯盟體系在兩個陣營矛盾激化時卻顯得非常脆弱,因為雙方會高估震懾的力度,低估對方的決心。在一戰開始時,奧匈帝國欲對塞爾維亞宣戰;塞爾維亞得到了俄羅斯的獨立保證,向俄羅斯求援;俄羅斯與法國結盟,沙皇料定德國不敢冒著與同時俄、法同時開戰的風險支持奧匈,而奧匈無法獨自面對俄羅斯與塞爾維亞,最後必將退縮,因此表達了對塞爾維亞的支持;德國則料定俄羅斯不敢同時面對自己與奧匈帝國的聯合進攻,遂支持奧匈對塞爾維亞開戰。雙方都認為,只要自己不斷施壓,對方會在某個時間點退縮,但事實卻事與願違,因為對方也是這麼認為的,於是雙方的施壓行為越來越激進,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


在一戰爆發這一過程中,大國聯盟體系不但未能阻止戰爭的爆發,反而加劇了爆發的進度:在防守同盟條約所規定的義務的限制下,各國被迫加入盟友的戰爭中。

...

相關焦點

  •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二戰爆發你所不知道的原因
    一戰和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都是是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一戰爆發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可以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爆發的根本原因就是帝國列強之間分贓不均造成的結果。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無可避免的嗎?
    正如所有的歷史重大事件都是由綜合因素所導致的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絕非只歸咎於一個原因。一系列的歷史發展因素構成了「一戰」爆發的深層次原因。但究竟是哪些因素對戰爭爆發要負更多的責任,歷史學家們至今仍然意見相左。但若干特別重大的因素肯定對「一戰」的爆發起了決定性影響。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為一邊的三國同盟,俄國、法國和英國為另一邊的協約國,逐漸形成了兩大敵對陣營。兩大歐洲聯盟體系的形成和逐漸的固化,無疑構成了「一戰」爆發的決定性前提。
  • 是什麼讓一戰、二戰間隔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導火線是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這次不僅僅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而是全球性規模的戰爭。除了資本主義國家還有社會主義國家參與,是什麼原因讓兩次大戰間隔僅僅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但對於全世界而言,其實這一天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終戰日。百年前的今日,德國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結束了令整個歐洲滿目瘡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了評析這個深刻又沉重的話題,美國專業歷史學者悉德尼·布拉德肖·費伊用英、法、德、奧、俄、意、塞爾維亞等國的官方檔案和出版物,寫了一本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大國博弈之殤》的書籍。美國歷史學會還為他頒發了業內資深的喬治路易斯比爾獎,這是美國最負盛名的歷史獎項之一。
  • 大國崛起終須一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修昔底德陷阱」
    第一次世界大戰:被遺忘的偉大戰爭,小巖認為二戰和一戰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戰前的環境在奧斯曼帝國大幅退出巴爾幹半島後,新成立的巴爾幹民族國家使帝國內的巴爾幹民族的分裂主義更為嚴重。而俄國主張的泛斯拉夫主義更直接指向了帝國中約佔15%的斯拉夫人口。奧斯曼帝國衰退留下的權力真空、加上複雜的民族組成,讓巴爾幹半島成了奧俄兩個陸權帝國影響力的衝突之處。
  • 小戰爭演化成世界大戰,導致一大國被瓜分,這是怎麼回事?
    我們一直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由暗殺引起的。然而,真正的戰火仍在巴爾幹半島。這個民族眾多的地方可以說是近代以來歐洲一切變化的中心! 雖然今天的巴爾幹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在世界舞臺上幾乎沒有存在感,但它是當時世界列強的主要目標。當時,巴爾幹半島仍在土耳其的控制之下。然而,由於國家對居民過於嚴厲,人民根本沒有歸屬感。相反,他們積怨積怨數百年。於是,在西方國家長期的刻意鼓勵下,巴爾幹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 1912年,巴爾幹戰爭爆發。
  • 第一次世界大戰,你知道多少?
    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的衝突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籤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為什麼你一定要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落下了帷幕,戰敗的同盟國被迫籤訂了《凡爾賽條約》《凡爾賽條約》大家都知道在第一次世界爆發之前,歐洲已經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各行各業飛速發展,創造力在那個時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經濟也迅速的發展,取得的成果是比以前的總和還要多,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名    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時間
  • 專題書單|第一次世界大戰:人類的十字路口
    ,探究了21世紀的大國能否避免重蹈1914年歐洲政治家的覆轍,為分析當今的中美關係提供了諸多經驗。他們比較了當今國際體系和當時歐洲局勢的異同,認為只有互相深入理解中美的不同之處,及早行動、團結大國,才可能避免兩者爆發大戰。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其中的導火索是什麼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導火索是奧地利皇儲斐迪南德大公被一個波士尼亞塞爾維亞人刺殺,但更深刻的原因在於歐洲不斷增長的民族主義與兩大對抗的軍事聯盟。俄羅斯和奧匈帝國早在19世紀後期就已經圍繞巴爾幹半島問題針鋒相對。到1914年9月,憑藉人數上的優勢,俄羅斯佔領了東加利西亞和布科維納全境。
  • 為自保而成立的巴爾幹同盟,如何在獲得勝利後迅速走向分崩離析?
    如果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如德國、英國、法國這樣的大國。畢竟這些大國國力強大,彼此之間的矛盾也是一點不少,可以視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可如果跳出這些大國的範圍,我們會發現歐洲小國之間的戰爭和衝突也沒好到哪去。
  • 假如第3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它的主戰場會在哪?
    自蘇聯解體、英國衰弱之後,雅爾達體系便崩潰了。從那一刻開始,世界體系轉入了以美國為超級大國,歐洲德、法、英、亞洲中國以及俄羅斯等國家為世界強國的一超多強局面。不管現在的世界體系變得多麼大,聯合國依舊存在著,世界的基本體系還沒有崩潰。
  • 一篇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百年之際」的深度好文!
    這是建在法國貢比涅森林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協定籤字遺址上的停戰協定紀念碑。 ) (一)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德兩國正式開戰的那個晚上,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對著倫敦夜空感嘆:「整個歐洲的燈火正在熄滅。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將不會再看到它們被重新點燃。」這句話成為那段黑暗歲月最蒼涼的註腳。
  • 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你知道嗎?
    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你知道嗎?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7月28日,對應我國歷史時間就是民國三年,當時袁世凱是民國總統。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繁榮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從1914年到1918年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根據戰後的數據統計,有900萬士兵死亡,包括2100萬受傷,還有700萬殘疾人。當然還有一千萬平民喪生,一戰的爆發,讓德國和法國,各自失去了80%的15至49歲男人。
  • 塞拉耶佛事件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及其現實教訓
    同樣根據該條約,大國集團(奧匈帝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承認塞爾維亞公國為完全主權國家。近代的塞爾維亞王國是1882年到1918年存在於巴爾幹半島的一個國家。其前身是1817年經奧布仁諾維奇王朝所建立的塞爾維亞公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由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新組建的南斯拉夫王國所取代。首都在貝爾格勒。
  • 普奧和普法兩場戰爭為何沒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已經埋下伏筆
    答案是除了英國以為的歐洲所有列強(也包括東面的沙俄),如果普魯士也和奧地利那樣擁有一個大德意志的夢想,那麼的確會引起歐陸各國組成反普聯盟(不過很難會引發世界大戰,原因會在後面提)。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普魯士在與奧地利擊敗丹麥邁向統一德意志的第一步後,俾斯麥開始全力孤立奧地利,防止在普奧戰爭期間或之後出現反普聯盟。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
    1914年7月28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大戰歷時四年,以歐洲為中心向全球蔓延,最終以死亡1000萬人,傷殘2000萬人的慘痛代價宣告結束!縱觀當時的世界形勢,這場戰爭已然不可避免,而塞爾維亞的「薩那熱窩」事件只是加速了戰爭的爆發而已!
  • 一戰的導火線發生在巴爾幹半島,德國為何首先進攻的卻是比利時?
    隨著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奧斯曼土耳其走向衰落,巴爾幹半島紛紛走向獨立,於是誰將填補巴爾幹半島的權力真空,誰能成為巴爾幹半島的主人,便成了中東歐各大國爭奪的焦點。其實爭奪巴爾幹半島的也就是兩個國家——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