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有人沉迷網絡有人背會40首詩 青島「神獸」居家考驗爸媽
學校延期開學,千千萬萬的孩子成了被困家裡的「神獸」,各種狀況也隨之而來。近3個月來,青島婦兒醫院接診墜樓、墜床等墜落傷患兒近百例,其中近30名患兒需住院接受治療;市立醫院心理門診突然多了一大波「問題孩子」……家長們吐槽,疫情期間「神獸」的居家史,簡直是不忍回顧的血淚史,很多人感到心力交瘁,無數次在崩潰的邊緣徘徊。
案例一
「乖寶寶」沉迷網絡
對於12歲男孩小希的媽媽來說,這個寒假簡直就是「噩夢」。「倔得很,你說啥他都不聽,處處唱反調。」媽媽苦笑著說:「我真是徹底敗了,只盼著趕緊開學,讓學校的集體行為來約束他。」
在媽媽眼中,小希一直是個懂事聽話的乖寶寶,這個寒假卻讓她看到了兒子的另一副面孔。平時家長忙於做生意,無法全天候陪伴,總以為小希能「自覺」。沒想到以上網課為由,平時極少碰手機的小希現在天天手機不離手,不是玩遊戲就是看動漫,越來越無心學習,作業總是遲交或漏交,考試成績也不盡如人意。儘管媽媽三番五次勸阻,可小希總是把她的話當耳旁風,有幾次媽媽強行將手機沒收並藏了起來,小希為此翻臉跟媽媽吵了起來,還揚言不讓玩手機就離家出走。對此,小希媽媽有諸多無奈:「在家學習必須依賴手機,可手機放在孩子手裡就變成了『惡魔』。」最讓小希媽媽無法忍受的是,無意間發現兒子竟然搞起「網戀」,不知所措的她只好求助於心理醫生。
案例二
老人幫忙,二孩媽「解圍」
白領王女士是位二孩媽媽,兒子12歲讀小學五年級,女兒5歲上幼兒園中班。之前,她都是一個人帶倆娃;後來,孩子姥姥前來幫忙並對生活進行理順,她得以輕鬆許多。
「剛開始他也坐不住,總想著偷懶,導致網課沒有認真聽講,課後題目就不會做,我批改的時候錯題一片,氣得我狠狠地批評他,有幾次氣急了直接把作業撕了。」王女士說,經過加強監督和嚴厲糾正後,兒子學習漸漸變得自律自覺,「時間一到,他自己就跑去書房學習了,再也不用別人提醒了。」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在老人的幫助下,對兩個孩子的生活進行理順:上午上網課以外,安排孩子們下午進行適當戶外活動,而到了晚上,哥哥彈吉他、妹妹彈鋼琴,忙完各自的再一起玩遊戲,結果家裡氛圍十分和諧。王女士總結,作為家長,必須要多一些耐心為孩子理順,理順好了孩子自然而言就「上道」了。
案例三
「人家孩子」背會40首詩
在眾多吐槽之中,小野一家是為數不多的正面典型。5歲的小野雖然在疫情期間沒去上幼兒園,卻在爸爸媽媽的監督下,每天堅持7:00起床,四個月背會40首古詩,自學到二年級的課程……談及經驗,小野媽媽說:「不是說疫情來了,你才跟他約法三章,好習慣的養成在於平時,你突然的強制只會引起他的叛逆情緒,平時多一些付出,關鍵時刻才能省心。」
小野媽媽一直秉承「育兒就育己」的觀念,在日常生活中嚴於律己、以身作則。復工之前,為了給小野樹立榜樣,雖然不上班,她和孩子爸爸照樣每天7:00起床,晚上9:30之前熄燈。疫情期間,孩子在家憋得慌,大人也一樣,但小野媽媽有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所以每天下午4點到5點屬於各自的「個人時間」,小野在家看電視打遊戲看書,她自己出門溜達。小野媽媽告訴記者,孩子能這樣就是一點點練出來的,剛開始5分鐘、10分鐘,後來半個小時,最後到一個小時。為培養孩子獨自在家的能力,小野媽媽下足了功夫,反覆強調「有人敲門不要開,媽媽回來自己有鑰匙」,為此還捏著嗓子假扮陌生人進行敲門演練。正是疫情期間,小野養成了很多好習慣:有時間觀念、有學習意識、有獨立能力。
專家支招
常見五大心理問題 先做好自己再去管孩子
青島市市立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王克常年致力於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本次疫情期間,她碰到的「問題孩子」不在少數。王克總結分析出疫情期間孩子容易出現的五大心理問題:孩子性情容易煩躁、恐慌、亂發脾氣;不願意上網課;與家長矛盾激化;醉心於網絡電子遊戲;過度防疫,緊張、焦慮,甚至是強迫清潔等行為。
疫情期間,家長如何守護居家的「神獸」,保證他們的身心健康呢?王克指出,家長首先要合理地向孩子解釋疫情,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根據他們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給予不同方式的解釋,但原則上都要真實而簡潔。家長們還需要注意保護孩子,減少接觸負面信息的機會。平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嘗試有創意的活動,比如跟孩子一起做家務、教孩子做一些美食,在豐富生活內容的同時也可以平復孩子的情緒。還要注重增加高效的親子陪伴,家長應每日抽出固定時間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一天的活動及孩子自身的感受。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儘量少控制,多給孩子空間。
「還有相當重要的一點是家長要保持自身情緒平穩。」王克強調,不良的情緒是具有「傳染性」,家長自身情緒出了問題,孩子同樣也容易出現情緒的異常。因此家長首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設,儲備充足的知識和技巧應對家裡的「神獸」的教育問題。此外,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時間及娛樂時間。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學習計劃時間表,適時檢查孩子作業。不要總是埋怨孩子拖沓,家長先反思自己的行為,往往拖沓的孩子背後有個拖沓的父母。讓孩子參與到計劃的制定中去,勞逸結合,父母和孩子共同執行,互相監督,平等對待。
半島記者 王鑫鑫
[來源:半島都市報編輯:三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