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憑這種虛構故事以新聞的面目出現,已經不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而是偽幣代替真鈔的問題。
▲自媒體大號們發布相關文章。
文 | 與歸
或許你已經看過這麼一條「新聞」:兩輛豪車停首都機場六年落滿灰塵,車主是馬航MH370遇難乘客……
豪車、首都機場、馬航MH370遇難乘客、6年灰塵,這些「關鍵詞」放到一塊的化學反應,再加上一個「你若回來,9萬停車費全免!」的標題,確實很容易擊中讀者淚腺。
但很遺憾,這只是一則人為編造的故事。
據媒體報導,經實地調查,首都機場停車場並沒有發現這兩輛豪車,機場工作人員也對網傳消息給予了否認。再進一步探究會發現,馬航MH370遇難乘客遺留「殭屍車」的消息,還曾有2018年版本、2016年鄭州版本等。
對於類似的假新聞,我們見過很多這樣的辯解:這樣的謠言看起來好感人、很溫暖,是「正能量」,真假無傷大雅,沒有什麼危害,我哭都哭過了你告訴我是假的……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不知道,編造這樣的故事,對馬航H370的「失蹤者」家屬來說,是否有情緒上的影響,是否算是變相消費,但其對信息生態的影響是貽害無窮的。
任憑這種虛構故事以新聞的面目出現,長此以往,我們將很難分辨新聞的真假,將很難去相信自己看到的信息。這種迷茫感本身,就是對大眾的傷害。
這已經不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而是偽幣代替真鈔的問題。你能想像,生活在一個看不見新聞,只能讀取故事的社會嗎?
但凡做過媒體的都知道,一般新聞事件都是需要採訪的,尤其是和「馬航H370」強相關的新聞,更是需要調查,需要現場、採訪對象、機場官方和家屬的確認等。
可這類「開篇一張圖,內容全靠編」的故事會式敘事,卻在打著新聞之名炮製著子虛烏有的消息。它們製造的可能是10萬+素材和戲劇性橋段,卻也是毒害信息生態的「毒苗」——這些假消息會把很多人帶到坑裡,也會抬高社會的信息辨認成本。
的確,謠言也分很多種,有的是無心之失,有的是刻意編造,有的危害是「立竿見影」的,有的危害則是「潛移默化」的。對於那些不小心的過失或難以避免的瑕疵,我們應該理解和包容,但對於這類純粹為了博取眼球、騙人感情、賺取流量的造謠,必須給予打擊。
那些以新聞名義編故事的自媒體,它們的良心不會痛。怎麼辦?那就通過處罰,讓它們痛一痛唄。
□與歸(媒體人)
編輯:陳靜 實習生:張曉雨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