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伊蘭特,印象中當年讀高中的時候,班主任家裡就買了一臺。每次補完課從班主任家裡出來,都會忍不住瞅一眼那臺深藍色的伊蘭特。要知道,在當年的合資A級車市場,「老三樣」逐漸老去,寶來、花冠,基本上要賣到接近20萬元。思域和軒逸?抱歉,當時還沒它倆什麼事兒。而價格稍微實惠一些的「新三樣」,凱越和福美來,前者是大宇旅行家貼牌,後者是在本世代馬自達323即將停產前才進行國產。這裡面,實際上就數伊蘭特是全球同步引入的新世代車型。
這代伊蘭特停產後,北京現代就開始用各種「動」來命名後來的垂直換代車型。當然,我的理解是可能方便新老車型同堂銷售,但隨著各種「動」的到來,很明顯Elantra的聲量在合資A級車當中有些漸漸式微。如今,在17年後,第七代Elantra又用回了「伊蘭特」這個中文名。那麼,歸來後伊蘭特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
先來看看第七代伊蘭特的定位。很明顯,隨著中國汽車消費的升級,如今伊蘭特的潛在用戶群不可能像我高中班主任那類了。按照現在的消費水平,對比我高中班主任當年的年紀和收入水平,怎麼也要把購車目標放在合資B級車了。所以,伊蘭特此番歸來,首先就要塑造一個韓國「歐巴」的年輕形象。
外型上,你可能還不是完全能夠欣賞第七代伊蘭特的設計,但你不得不承認它很特別。面向年輕人的設計,肯定不能中庸。在我看來,第七代伊蘭特的造型有三點是值得欣賞的。第一,現在大部分品牌都在講「家族化設計」,其實從前現代汽車也一直是用「流體雕塑」理念。但是,在第七代伊蘭特上,基本上找不到太多跟第十代索納塔之間的相似設計。再聯想到北京車展上亮相的全新途勝,看樣子如今現代汽車的設計手法,家族車型之間更注重「神似」而非「形似」。
第二,第七代伊蘭特誕生於i-GMP平臺,該平臺的新車在外形設計上是比較看重低趴的車身形態的。可以看到,第七代伊蘭特的長寬高為4680/1810/1415mm,軸距2720mm。它的寬高比可以跟同級當中第一個打出「寬體」概念的大眾凌渡媲美。因此,加上側面溜背、長車尾的造型設計,第七代伊蘭特還真有些轎跑車的風味。
而且,轎跑化的車身設計卻並沒有影響第七代伊蘭特的內部空間。它的後排比較低矮,並且靠背角度比較大,坐姿比較「躺」。再加上A+級別的2720mm軸距,第七代伊蘭特的乘坐空間絕對比很多講求運動的B級車來得要寬敞。
第三,影響整體觀感的配置。區分一部車的高低配置,大燈和輪圈是最直觀的。而一部標榜自己配置高的車型,往往也十分注重這兩點。第七代伊蘭特的大燈配置全系一視同仁,最低配也是全LED大燈,並且帶有LED日行燈。輪圈部分,只有最低配車型是16英寸輪圈,其餘車型輪圈大小都是17英寸,配置方面的確算是韓系車的優勢。
至於其他方面,就是見仁見智了。第七代伊蘭特的設計官方稱為「參數動力學」。我覺得設計師所有的心思都用在怎樣讓整車顯得更加鋒利,可以看到,第七代伊蘭特帶有很多楔形的幾何樣式。這些幾何圖形拼接起來,的確讓整車顯得更有立體感。不過,如果你更欣賞「圓潤派」的車身造型,那你肯定會覺得第七代伊蘭特的設計有些「用力過猛」。
相比之下,第七代伊蘭特的內飾設計師一定是一個比較內斂的人。進入車內,感覺這套內飾就更偏主流設計風格了。還是先說我喜歡的吧,第七代伊蘭特的座艙帶有比較明顯的環抱式風格,並且中控臺部分是設計得略微向著駕駛席傾斜,這些也都是當代年輕人比較喜歡的。
其次,第七代伊蘭特整個座椅以及坐姿的人體工程學設計比較到位。i-GMP平臺的新車除了外形看車比較低趴之外,坐在駕駛席上也會有駕駛運動型車的感覺。它的方向盤角度在「買菜車」當中算是比較豎直的,而且前排座椅可以調到比較低的位置。我覺得單論低矮坐姿,在同級車當中,第七代伊蘭特與思域有得一拼。
最後,這套內飾還有一些小細節值得注意。比如雙10.25英寸聯屏的設計,與奔馳A級這類雙聯屏不同,第七代伊蘭特的雙聯屏是隨著中控臺而傾斜的,駕駛者在看導航或者操作車機系統時,角度正好與視線垂直。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反光,觸控操作起來也更加順手。再比如變速擋把的設計,雖然第七代伊蘭特並未採用電子擋把,但設計師在擋把上添加了一塊小屏來表示當前擋位,顯示效果一目了然。
但第七代伊蘭特的內飾我覺得還是有不小的提升空間,主要是在用料方面。它的車門內飾板、儀表臺以及中控臺其實都是硬材質,唯一區別是,中控臺上半部分摸起來有一些搪塑工藝的感覺,但觸感還是偏硬的,質感並不精緻。雖然我們試駕的這臺車,內飾選裝的是灰色內飾,整體觀感也還不錯。但只要用手觸碰到這些硬質的塑料,印象分真的會打折扣。
如今,要說15萬元以內車型的內飾用料,恐怕合資車在國產車面前討不到便宜了。不過這種偏硬的材質也有好處,就是耐用性是真的不錯。包括車內頂棚的材料,如果用那種柔軟的絨布,質感是提升上去了,但幾年後就等著換頂棚吧。別問我怎麼知道的,因為我有一臺快15年的老車。這方面,現代汽車的理念跟日系品牌比較像。
第七代伊蘭特,動力系統其實是沿用領動的1.4T和1.5L引擎,1.4T引擎調高了動力。但可以肯定的是,最終1.5L車型才是走量的型號。因此,我們專門選擇這臺1.5L版本進行試駕。一方面看看這臺引擎是否足夠「買菜」用;另一方面,也看看印象中「小馬拉大車」的油耗表現如何。
這臺1.5L引擎,沒有什麼特別的技術。供油方式也是傳統的多點電噴,而並未採用高壓直噴技術。可以說,這是一臺基本上不會出問題的引擎,因為它太成熟了。這臺1.5L引擎最大功率115馬力,最大扭矩143.9牛·米。帳面數據上,除了現代起亞愛標小數點之外,真的平平無奇。
傳動系統匹配的是CVT變速箱,按照官方的說法,這臺變速箱採用鏈條連接,並且換擋邏輯接近傳統AT變速箱。其實官方的意思就是,雖然這是小排量自然吸氣引擎+CVT無級變速箱,但通過偏運動化的調校後,開起來並不像其他(現在同級就日系最愛用)採用CVT的車型那般肉。
之所以說是「偏運動化」的調校並非官方一面之詞,這次試駕大概開了100多公裡,除了其中三分之一的路程為了測出最低油耗而開得穩定、保守之外,其餘全部採用的是運動模式。這套動力組合在運動模式下我給9分,扣的1分還可以把「鍋」甩給NVH。那就先說缺點吧,全油門加速時,第七代伊蘭特1.5L中高轉速引擎聲音是比較嘈雜的。而且後排的NVH比前排差,風切聲和胎噪比較明顯。
優點的話。首先,這臺引擎中低轉速爆發力有些出人意料。當然,這都是相對同級或者同排量車型相對而言。前不久我們剛試駕過東風本田LIFE,同樣1.5L+CVT的組合,LIFE車更輕,本田L15B帳面數據也高很多。但LIFE在運動模式下,中低轉速動力表現絕對不如第七代伊蘭特1.5L。而且,對比本田LIFE或者飛度的CVT調校方式,第七代伊蘭特1.5L的CVT變速箱,確實是更接近AT的駕駛感覺。相比之下,本田的CVT變速箱,更喜歡在3000-4000rpm之間持續變矩,而非快速拉高轉速去「換擋」。
其次,選擇運動模式,這臺引擎的轉速會保持在2000rpm以上。並且,1.5L車型的油門響應非常好,這點我覺得甚至比1.4T車型表現更好,其實這也算是自然吸氣引擎本身的優勢。一部車好不好開,動力儲備不是最重要的,靈敏的動力響應更為關鍵。除此之外,第七代伊蘭特1.5L上這臺CVT變速箱也非常聰明,它對於油門踏板的感應非常細膩。輕踩、踩一半或者是全油門,變速箱都能準確理解我的意圖。所以,我覺得1.5L車型完全沒有配換擋撥片的必要,好開就完事了。
對於第七代伊蘭特1.5L,你也不必去苛求它能帶給你多少加速快感,這不是它該幹的事。但只要你了解它的動力儲備之後,在它的能力範圍內,絕對是一部好開好用的家用車。同時,它也並不適合讓你去追求什麼操控樂趣。第七代伊蘭特的坐姿雖然比較低矮,但它其他方面的調校完全是家用傾向。轉向手感偏輕,指向還行,但車頭跟隨轉向的反應並不算敏捷。底盤對於細碎顛簸路面的過濾還好,但遇到上坎或者減速帶時,就能感到第七代伊蘭特並不那麼「厚重」的底盤質感。這種底盤質感其實有些像TNGA之前的豐田車,可能更為大多數的國人所接受吧。
但是,這可是一部定位於年輕人的車啊,外觀還那麼動感。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喜歡操控。而且我想真正喜歡操控的年輕人也不會選擇第七代伊蘭特,差不多的預算選擇一部飛度或者POLO強化一下底盤或許更適合。其實,第七代伊蘭特1.5L更適合年輕新手。除了上面所講的好開之外,第七代伊蘭特還主打智能輔助配置。比如這臺1.5L頂配車型上就帶有L2+級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而且比較特別的是,這套系統能結合導航,監測到彎道前就可以根據當前路段的限速來控制車速。而不是「死腦筋」跟著前車的速度走,萬一前車的司機是個賽車手呢?
還有,第七代伊蘭特不管是1.5L還是1.4T車型,在同級中都算非常省油的。1.5L車型,表顯百公裡綜合油耗也就7L出頭,如果按照省油傾向來開,路況通暢完全可以做到官方給的百公裡4.9L油耗。經濟性方面,除了油耗低之外,像這臺1.5L引擎,加油吃「粗糧」就不說了,保養方面也是「好養活」,用正品礦物油5000km一換就行。對了,第七代伊蘭特官方目前的政策是,首任車主是終身免費基礎保養,連這錢都給你省了。
鵬友說:
顯然,第七代伊蘭特並不能做到讓所有潛在消費群體都滿意。不過,第七代伊蘭特的確在努力塑造一個年輕時尚的形象。外觀獨特而鋒利,而且還用了年輕人喜歡的雙拼色處理。另外,如果你覺得紅色、藍色、橙色甚至水泥灰這些顏色都太普通了,官方其實還有一版「黑武士」車型可選。內飾的話,也有黑色和灰色兩套配色供選擇,可以看出廠家在努力迎合時下年輕人的喜好。最後,我想再聊一聊選購建議。其實,目前官方針對第七代伊蘭特是直接贈送交強險和商業險,相當於直接優惠了5000元左右。但是,如果你不是一個十分依賴智能化配置的年輕新手,要說我最為推薦的,其實並非這次試駕的1.5L頂配車型。從實用的角度出發,可以選擇9.98萬元的1.5L GLS領先版和11.28萬元的1.5L GLX精英版,前者雖然配置比較「丐」,但衝著第七代伊蘭特的內外設計,以及穩定的「三大件」表現,這款最低配還是比較值的;而後者相比我們試駕的1.5L頂配車型,除了缺失一些科技智能化的配置之外,舒適性配置應該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