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山,粹於雲貴,連亙萬裡,際天無極。」面對貴州的莽莽群山,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曾如此感慨。
大山重重、土地破碎、河流縱橫、山林茂密,很長時間以來,這既是大自然賜予貴州大地的獨特禮物也是羈絆黔地人民發展致富的層層枷鎖。
夕陽下的馬嶺河大橋(黔西南州委宣傳部供圖)
黔西南州,地處貴州西南端,屬內陸高原山區,是貴州貧困地區的典型代表。新世紀以來,面對如何打破發展瓶頸,變自然限制為自然優勢的時代之問,受夠了窮苦生活的黔西南人在黨的領導下下決心苦幹實幹:在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地區自然交通條件的同時轉變發展思路,嚴守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在改革中尋突破,在突破中創成績,經濟社會發展跑出了「加速度」。
黔西南州地處珠江上遊、滇黔桂三省(區)結合部,是三省(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商貿中心,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
然而路通才能業興。
大力推進地區交通建設,從而將自身的區位優勢真正變為經濟優勢,這是落後地區發展的必由之路。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黔西南人對交通建設特別是對外交通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而今,一條能夠快速與外界連接的高鐵,已成為全州人民心中「最時髦的期盼。」
2017年,盤興高鐵納入國家《鐵路「十三五」發展規劃》,這是國家「十三五」交通扶貧「雙百」工程項目中16個鐵路交通扶貧項目之一,是國家「十三五」鐵路網規劃項目,是貴州省實現「市市通高鐵」的最後一個項目,是貴州打造貴陽至各市州行政中心所在地1至2小時高速交通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此,「盤興高鐵」一度成為黔西南熱詞。
據了解,盤興高鐵全線長98.3公裡,總投資約135億元,設計行車速度250公裡/小時。鐵路建成後,將大大提升黔西南州的客貨運輸能力,進一步促進區域間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要素的快速流動,給黔西南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快速推動高鐵建設的同時,黔西南州還著力完善域內公路網絡建設,以儘快全面形成以鐵路、高速公路、國道主幹線、航空和地方公路為主的立體交通網絡。
萬峰林機場,遊客乘坐飛機到興義旅遊。(魏浩然 攝)
數據顯示,2019年,黔西南州公路通車總裡程突破2萬公裡,高速公路通車總裡程達到560公裡,形成了普通國省幹道、農村公路互聯互通路網,為脫貧攻堅夯實了交通基礎。
紫雲至望謨高速公路、望謨縣城至蔗香連接線高速於2019年10月建成;興義環城高速公路建設也在有序推進;普通國省幹道改造有效開展,極貧鄉鎮對外連接通道更加便捷。
從「要想富、先修路」到「一路通、百業興」,當「人暢其行、貨暢其流」變為現實,道路交通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效應更加明顯。
相對於城市交通建設,農村交通建設更是黔西南擺脫貧困的關鍵所在,是其發展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近年來,黔西南州乘脫貧攻堅東風,加快啟動組組通公路建設,一條條「組組通」公路修到了農村各個村組。
「現在政策實在是好,幫我們把路修到了家門口,出門方便多了」說起農村交通的變化,興仁市潘家莊鎮彌勒屯村的李正元感觸頗深。「以前路不好,收點莊稼運到城裡都不容易。那時候村裡有做豆腐賣的,拉到城裡豆腐都散了,賣不出去。」李正元告訴記者,自從啟動了組組通建設,不僅組裡的路平坦了,連家門口的院壩都鋪得寬敞平整,時常有商戶開車直達村裡收貨,村民們的生活都便利了很多。
如今的黔西南交通可謂四通八達,交通建設的大發展已然將全州經濟發展帶入了快車道。
交通難,一難萬難;交通利,一利萬利。
交通建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拉近了黔西南與外部世界的距離,成為了該州近年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動力和最好註腳。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方林
編輯 彭芝莉劉義
編審 陳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