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喬苗兒
9月18日,由國家廣電總局全程組織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和耀客傳媒、尚世影業共同出品的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劇組主創回到疫情期間具有特殊意義的城市武漢,在最早開設、最晚關閉的方艙醫院原址——洪山體育館錄製開播節目。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電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聶辰席,湖北省委書記應勇一起為《在一起》啟動播出。
出席開播節目的還有國家廣電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朱詠雷,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許正中,湖北省副省長肖菊華,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等,許多劇中人物的原型也來到現場。
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分為《生命的拐點》、《擺渡人》、《同行》、《救護者》、《搜索:24小時》、《火神山》、《方艙》、《我叫大連》、《口罩》、《武漢人》十個單元故事,以抗疫期間各行各業真實的人物、故事為基礎,從普通人的視角、以單元故事的形式講述了抗擊新冠疫情中一個又一個平實而感人的故事。
文學體裁中,報告文學承擔記錄時代、表現時代的功用,融媒語境下,作為首部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實現了電視劇品類的創新,展現了電視劇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的記錄作用。當年策劃、當年拍攝、當年播出,以真人真事為原型,用戲劇的形式全景式展現抗疫全過程,《在一起》不僅兼顧了真實性和藝術性,更舉全行業之力,展現出電視劇的時效性,做到真正關照當下、與時俱進。
真人真事融入類型創作
回溯電視劇發展歷程,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的作品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影響社會歷史進程的英雄或偉人;另一類則是現實生活中成就不平凡事跡的普通人。時代報告劇《在一起》聚焦的是後者。難能可貴的是,《在一起》十個單元並未僅局限於流水帳式的「記錄」的層面,而是將真人真事融入類型創作,兼顧了真實感和戲劇性,將觀眾帶入特定的戲劇情境之中,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感受普通人身上的崇高美、人性美。
以《同行》單元為例,這一單元融入了「公路片」的類型元素,記錄下逆行前往武漢馳援的青年醫生一路上的境遇,在遭遇困難-克服困難中前行。
《搜索:24小時》單元
《搜索:24小時》則將真人真事與「諜戰」類型元素相結合,展現基層防疫人員在聯防聯控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在編劇徐速看來,流調人員的工作像是在破案,他們很像是大偵探。「雖然尋找的是納米級別大小的病毒,守護的卻是幾百萬乃至上千萬人口的城市。網友把他們稱作『獵毒者』,名副其實。」
由於全民抗疫已經構成了宏大的命題,在藝術表現方面更需創作者往深、細處開掘,才能避免流於空洞說教的窠臼,因此生活流、平視視角是《在一起》全劇採取的主要敘事策略,攫取日常生活的片段,在塑造人物上先回歸於「人」本身,然後才表現其作為不凡「英雄」的一面。
《武漢人》單元
《武漢人》單元,演員劉敏濤、賈乃亮不約而同提到,他們在了解到武漢社區工作者在疫情期間的工作後,更加深切感受到現實生活、真人真事帶來的震撼。社區工作者每天面對的瑣事,卻是居民生活所系、信任所託,責任同樣重大。
作為時代報告劇,《在一起》的創作難點正式在於如何處理「真實」與「虛構」,「紀實」和「藝術」之間的關係。主創團隊找到了兼顧的策略:創作者自身與廣大觀眾們對於這段全民族的集體經歷有共同的認識,並且在觀眾們能夠接受的範圍內,創作者對題材內容進行改造加工,使得觀眾不僅認可全劇的真實性,還能滿足他們對電視劇作品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
10個單元故事展現抗疫全景
《在一起》以單元劇的形式,展現抗疫全景。
疫情爆發,全國各地醫護人員馳援武漢,記錄醫護與患者之間動人小事的單元有《方艙》《同行》《生命的拐點》《火神山》《救護者》。
《方艙》單元由六六編劇,汪俊、程源海執導,靳東、孫佳雨等主演。作為單元推介人,汪俊和程源海來到晚會現場。「劇中的『方艙』,幾乎是1比1還原了大小,還有裡面的格局和布置。如果觀眾覺得是真實的,那麼就達到了我們最初的設想。」汪俊介紹說。
《同行》單元的推介人是導演滕華濤,編劇黃彥威。這個單元是一個關於逆行的故事,一個關於年輕人的故事,更是無數逆行馳援武漢醫護工作者的縮影。《生命的拐點》單元以疫情最初來襲時的武漢金銀潭醫院為故事背景,導演張黎、韓曉軍,編劇梁振華、文學顧問董哲,主演張嘉益、周一圍、張天愛、譚卓、黃德毅等共同現身。
《火神山》單元
《火神山》單元講述的是解放軍醫療隊的故事。導演姚曉峰和編劇馮驥攜手推介該單元。「真實的故事已經足夠動人心魄,我們則力求最大程度地再現軍人醫生們在抗疫中的精神力量,展現這個時代的風貌。」馮驥說。《救護者》單元的推介人是編劇費慧君,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黎建輝融合了鐘鳴、陳爾真等援鄂醫生的事跡。
《救護者》單元
《在一起》表現「全民戰疫」,除了醫護人員,還將目光對準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展現他們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表現出的勇敢與堅韌。
《擺渡人》單元
《擺渡人》單元的推介人是導演沈嚴和編劇高璇、任寶茹。該單元由雷佳音、倪妮、張靜初和蔣欣主演,通過一名外賣員的足跡,記錄了疫情爆發初期,武漢城裡的老百姓和普通人的抱團取暖。《我叫大連》單元的推介人是編劇彭三源(兼導演)、郭澄駿以及主演鄧倫、劉琳等。這個單元是根據疫情期間被無數中國人熟知的故事改編,講述了大連小夥誤打誤撞留在武漢某醫院成為一名志願者的經歷。
《我叫大連》單元
《搜索:24小時》以天津寶坻百貨的聚集性疫情為原型故事,以北京疾控中心的兩位流調員為人物原型,講述了這個聯合調查小組在大年三十這天完成流調的24小時。導演劉江、編劇徐速、主演李小冉共同作為推介人來講述驚心動魄的「破案」歷程。對很多人來說,「流調」這個職業有些陌生。各地疾控中心的流調人員,默默奔波在每一條街道、每一個社區、每一個單元樓層。「如果說醫院是抗擊疫情的第一戰線,那麼『聯防聯控』就是第二戰線。我們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控制住疫情,第二戰線功不可沒。」導演劉江說。
疫情期間,作為重要的抗疫緊缺資源,口罩更像試金石,是對人心和人性的考驗。作為《口罩》推介人,編劇沈芷凝介紹了角色名字的寓意,「海清扮演一位口罩廠女老闆,是個堅定而充滿光芒的人。她的名字叫梅愛華、馮紹峰扮演的男主角叫韓松。梅和松,都代表這個民族在風雪逆境中堅強不屈的精神。」《武漢人》講述的是一群在疫情期間拋家舍業,為群眾服務的社區工作者的故事。導演楊陽作為推介人表示,「這個單元的主旨就是要致敬平凡中的不平凡。」
從「親歷者」到「劇中人」到「創作者」
真正令普通人閃光
《在一起》開播特別節目錄製現場,請到了特別的嘉賓們——劇中人物的原型,他們的到來,令在場觀眾無不動容。而這場開播特別節目,也令劇裡、戲外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劇中的原型人物,他們不僅是親歷者,也是劇中人,更是書寫動人故事的真正創作者。
《方艙》單元
《方艙》單元,來自武昌方艙醫院醫護代表再度回到曾經奮戰過的地方,領隊昌金星回憶,「2月11號,方艙首批患者康復,想著怎麼能鼓勵一下大家,於是在外面的貨櫃前寫了「武漢加油」四個字,沒想到最後上面寫滿醫護人員和患者互相鼓勵的話語,明白了「生命至上」的意義。」
《同行》單元
《同行》單元,楊洋飾演的角色原型,武漢協和醫院朱彬醫生來到現場,回憶起一路輾轉,從上海回武漢的坎坷經歷,是身為協和醫院感染科的一份子的責任,支撐他毫不退縮。《擺渡人》中,雷佳音飾演的外賣小哥辜勇實則上融合了兩類人,白天是外賣騎手,晚上是志願保障司機。角色原型滴滴司機王利等4位疫情最嚴重時期的「擺渡人」來到現場進行了分享,「這次的經歷讓我知道沒有誰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王利說。
《火神山》單元,主演陳數在開拍前見過原型人物陳靜,當時她的感覺是:非常「颯」、非常灑脫的一位女性。晚會現場,兩人再度見面。陳數仍然十分感慨陳靜身上鋼鐵般的軍人氣質。陳靜臨危受命,馳援武漢,僅用三天時間,建立起可以收治重症病人的ICU病房,展現出軍人的力量、女性的力量。
《生命的拐點》單元
《生命的拐點》單元,張嘉益飾演的角色原型是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雖然身患漸凍症,但他臨危不懼、守土有責,在疫情最早打響的地方支撐起了一切。「他是一個真實的、特別高大的人物。我沒見過張院長本人,但查了很多他的資料,覺得自己和他最像、但也最難演好的,就是腳步。他的腳步是高低不平的,但卻是世界上最堅定的、最踏實的。」張嘉益說。
《救護者》單元,朱亞文飾演的黎建輝是上海重症醫學科專家,原型人物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和中山醫院的鐘鳴醫生也來到現場,重回武漢,兩位醫生為重新恢復生機和活力的英雄城市而由衷開心。
周一圍在《生命的拐點》中扮演江漢醫院副院長譚松林,和張漢清是師生關係。張天愛扮演的是江漢醫院的護士柳小可——譚松林的愛人,這對夫妻的原型——來自金銀潭醫院的塗盛錦醫生和曹珊護士夫婦也來到晚會現場,共同回憶了「以車當家」的那段日子。
從創作層面來說,這些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親歷者、見證者,成為了鮮活而生動的劇中人,因此《在一起》的人物不再是概念化的符號或者時代的傳聲筒,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作為大眾文藝作品,《在一起》以及本場開播特別節目,則令原本在幕後的、守土有責的「平民英雄」走進大眾視野,讓他們的故事為更多人所知、被更多人記住。
據悉,《在一起》將於9月29日登陸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江蘇衛視、廣東衛視黃金檔,北京衛視、湖南衛視次黃檔,同時在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播出。據《廣電時評》報導,《在一起》的二、三輪排播方案也已經形成,山東衛視、天津衛視、吉林衛視將在10月陸續進行二輪播出;黑龍江衛視、遼寧衛視、河北衛視、河南衛視等有望於11月進行第三輪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