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家高曉聲的小寓言《擺渡》曾這樣寫到:「過了一陣之後,作家又覺得自己並未改行,原來創作同擺渡一樣,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其意是:每個作家都是擺渡人,他們用文字作為工具,將一個又一個讀者,從生活的此岸擺渡到精神的彼岸。
在教育行業,教師也是這樣,他們用「傳道、授業、解惑」作舟,將一個又一個學生,從懵懂的此岸擺渡到文明的彼岸。在重慶市三十七中學校,也有這樣一群老師,他們秉承著學校的「義渡精神」,在這所坐落在渡口旁的校園裡,為學生的智慧擺渡,為學生的心靈擺渡,為學生的青春擺渡。他們將一屆又一屆的學生送到各自的彼岸,再一年又一年地「重複昨天的故事」,心滿意足,無怨無悔。
本學年,華龍網教育頻道聯合重慶三十七中推出「渡口·擺渡人」系列報導,讓我們走進三七教育人,解讀三十七中擺渡人的教育故事。
程剛老師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9月28日13時32分訊(許義麗)「老師,不忙下課,把這個講完了再說。」在程剛的課堂上,學生們總是感覺意猶未盡,他擅長將真實案例植入教學,幽默的語言表達起著良好的調劑作用,能和學生產生共鳴,在互動中不斷深入問題,一層一層有效推進教學。
作為一名任教長達14年的老師來說,程剛特別享受這樣的課堂狀態。
始於興趣 終于堅持
2006年大學畢業後,程剛就到重慶37中做起了生物老師。剛接手的第一屆學生,比他小不了幾歲,「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程剛感到了責任和壓力。為了裝滿自己的一桶水,程剛每天花大量時間備課,跟著師傅聽課,教案寫寫改改幾十遍,刷近十年的高考試題……這些都給了他足夠的底氣和自信面對課堂。加之和學生年齡相近,程剛在課堂上能更貼近學生的思想和思維。
程剛的生物課最愛將教材知識與社會熱點相結合,例如學習病毒離不開細胞,他會讓同學們收集新冠病毒資料並展示;恰逢國家表彰功臣,他便會給同學們講講鍾南山、陳薇等科學家的故事,鼓勵學生向共和國最亮的星學習,做一個有夢想、有益於社會的人。
和學生們在一起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每個學年,程剛還會將世界十大新聞、十大科技進展進行盤點,讓同學們了解世界上一半的科學問題與生命有關,同時又與其他學科交叉。在理解生物學知識方面構建思維導圖,找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讓生物學科的學習變得簡單。
「生物學目前是很有發展前景的一門學科。」在程剛看來,與其他一些學科相比,生物學更貼近現實生活:小到看不見的病毒、細菌,大到整個生物圈的運作,我們都身處其中。從內到外,許多行為、決策背後都可以在內在分子層找到原因。通過對生物學科的學習,弄清楚科學知識的來龍去脈,理解實驗設計的邏輯,可以培養孩子科學研究中嚴密的邏輯和批判性思維,這些對於孩子的全面發展將大有裨益。
正指導學生的程剛老師 受訪者供圖 華龍網發
在教學中傳遞正能量
剛參加工作時,程剛對當老師有信心有底氣,認為自己能做好這個工作。沒想到,一進來之後不僅要承擔普通的教學工作,還要當班主任,對這位初出茅廬的老師而言,是一種挑戰。
有挑戰才有樂趣,程剛欣然接受。多年的班主任管理經驗,程剛摸索出一套讓學生「全面發展有特長」的管理理念,充分認識學生是發展的個體,對學生的多樣性以包容心態看待,充分讓高中學生自我管理。
程剛還為孩子們打造出一整套主題班會體系:高一進行學習習慣、行為習慣自律性方面的培養;高二注重學習效率、學習方法提升;高三則進行理想、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與教育。除此以外,各種傳統節日,程剛都會讓學生自己組織活動,在體驗中學習。
對於教育,程剛一直有自己的堅持,老師不僅要傳遞知識、方法給學生,同時還要幫助他們不斷完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程剛坦言,以前自己理解的教育是教師引領學生,漸漸發現師生其實是在彼此成就。「若干年以後,學生還記得你,還能想到那個帶領他感受生命科學之美的中學老師,這就是當老師最大的成就感。」程剛笑著說。